摘要:"\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起鼓來唱起歌 營南社區歡樂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 魏明豔 文\u002F圖\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d40b594c17d498892f3741c9ada9220\" img_width=\"655\" img_height=\"482\" alt=\"百名記者基層行丨打起鼓來唱起歌 營南社區歡樂多\"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戲曲隊的隊員在排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7月24日,烈日炙烤着大地,午後愈加高溫悶熱。聽說記者採訪,他放下手裏的板胡笑着說:“我們戲曲隊是第一支來營南社區的文藝隊。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起鼓來唱起歌 營南社區歡樂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 魏明豔 文\u002F圖\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d40b594c17d498892f3741c9ada9220\" img_width=\"655\" img_height=\"482\" alt=\"百名記者基層行丨打起鼓來唱起歌 營南社區歡樂多\"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戲曲隊的隊員在排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7月24日,烈日炙烤着大地,午後愈加高溫悶熱。記者來到文峯區永明路街道營南社區,一進大門,正面雪白牆壁上刻畫的鮮紅黨旗立刻映入眼簾,黨旗上書寫着金黃色的入黨誓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黨旗前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端放着一艘小巧的紅船,上寫“初心”二字,使整潔的院落顯得格外莊嚴肅靜。忽然,一支悠揚的樂曲從空中飄來,小院彷彿立刻律動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尋聲走上二樓,推開房門,只見幾位身着紅衫黃裙的大姐正隨着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人人臉上洋溢着笑容。音樂停歇時,身材高挑的孫令笑盈盈地和記者聊起來:“我們幾個人都是易園旗袍總會藝術團的。藝術團成立5年多了,現在有200多人。以前我們都是在公園、廣場等地方練習,颳風下雨、寒冬酷暑,沒少受苦。現在,營南社區免費給我們提供排練廳,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隊員們也紛紛指着排練廳的設施說:“社區安裝了冷暖空調,地上鋪了地膠,還給我們提供開水,這樣的排練條件,我們過去想都沒想過。我們要多排練羣衆喜歡的節目,讓羣衆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對隊員們的誇讚,營南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陳芳芳頗有感觸。今年36歲的陳芳芳已經在營南社區工作15年了,深知基層工作離不開各方的支持。面對採訪,她說得最多的是“感謝”。她告訴記者,營南社區2004年6月成立,現在管理着7個小區,2000多戶人家。社區就是爲居民服務的,把黨中央提出的“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落到實處,讓黨建工作深入人心,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就是很好的方式。她指着乾淨的院子說:“以前,這裏地面坑窪不平,房屋破舊不堪。別說讓文藝團隊來了,職工自己都覺得辦公環境差。去年年底,我們在多家共建單位的支持下,對這裏進行全面修整、粉刷,購置了空調等設施,並把設在二樓的服務大廳搬到一樓,羣衆辦事更方便了。整個二樓和一樓西側共7間房,都設置成了排練廳和活動室。”與此同時,社區職工深入小區,調查瞭解羣衆喜歡、便於參與的文藝活動項目。結合羣衆意願,社區從衆多活躍在社會上而且知名度較高的文藝團隊中選定旗袍秀、合唱、戲曲、書法等多支團隊,免費在社區開展活動,既爲社區培養文藝骨幹,又能活躍羣衆文化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芳芳與記者聊興正濃,一陣聲響打斷了我們的談話。陳芳芳笑着說:“戲曲隊的趙澤忠老師和他的隊員們來了!”記者走進一樓東側的排練廳,親切的豫劇唱腔繞樑不息。隊員們在4位樂師的伴奏下,正一板一眼地排練豫劇《接婆婆》。67歲的趙澤忠是戲曲隊隊長,他滿面紅光,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聽說記者採訪,他放下手裏的板胡笑着說:“我們戲曲隊是第一支來營南社區的文藝隊。以前我們就四五個戲曲愛好者在一起唱,現在已經發展到30多個人了。有了固定的排練場地,大家心裏更踏實、更開心,最近緊跟形勢創作出幾個新曲目。”“今天排練的《接婆婆》就是咱們安陽人趙秀琴編劇、我自己作曲的新作品,寫的是兩個媳婦不孝敬老人,氣走婆婆,後來在駐村隊員的教育下,思想轉變,接回婆婆的故事。”談着自己的新作,趙澤忠眼中閃着滿足、幸福的光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靜,你給記者說幾句。”趙澤忠朝一位穿着紅色長裙的大姐說。“好吧,我就說幾句。”李來靜款款走過來說:“5年前我退休了。剛一退休心裏空落落的,兩個月沒出家門,在家也不知道幹啥好,沒有一點兒精神。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趙老師的戲曲隊,趙老師一字一句教我,我現在越唱越有信心了。現在我在家做飯都唱着戲,晚上做夢都在背戲詞。我七八十歲的父母在我的影響下,也開始在家聽戲唱戲了。逢年過節,我們姊妹三個和父母聚在一起,有人唱有人跳,就是一臺家庭聯歡會。”說到這裏,來靜和記者都開心地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時,已經到了下班時間,小院裏響起有節奏的擊鼓聲。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二樓還有隊員在練習非洲鼓。看到大家在社區生活得這麼開心,陳芳芳感慨地說:“社區幹部要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初心,推出大衆口味的‘文化餐’,用文化活動育人潤心,讓社區羣衆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13099416086170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