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

仕女系列作品之一

《别有洞天》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寿山石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中华瑰宝。其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以寿山村为中心、“百里连亘”“万山村立”的群峰里。

由于寿山石品类丰富,石带五彩,软硬适中,除了做印章,也是做摆件和挂件的佳料。近日,出生于“雕刻之乡”——福州鼓山镇的中国石雕工艺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益传,就带着他和徒弟们的上百件寿山石雕精品,现身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中心。在陈益传的匠心独运之下,每一个摆件都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当中有不少摘取过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同时,陈益传还带来了近几年才揭开神秘面纱的“老挝田黄”。这件他山之石与“石中之王”寿山田黄有何差别?一起来探个究竟。

练好雕工磨好刀

读懂石头重文化

“天下石,福州工。”这句俗语,说明了福州雕刻技艺在全国的地位。而整个福建省的国家级、省级雕刻大师,更有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福州鼓山镇。陈益传就出生于这个闻名遐迩的“雕刻之乡”。

1988年陈益传高中毕业,报考了美术学校,以三分之差落榜,从此开始了雕刻生涯。因先辈中有东门派的创始人,自己从小又喜欢写字画画,踏上这条道路可谓自然而然。

“福州雕工传统上分为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派别,东门派以圆雕、高浮雕、镂空雕见长,西门派以薄意雕、印章为主。后来又多了一个学院派。当然,现在大家在工艺上都已经融会贯通,哪一种都能上手了。”

不过陈益传的学习仍然是从圆雕开始的。单这一手,他就学了三年时间。“因为圆雕主要用于面部表情的刻画、衣纹褶皱的处理,最需要精工和耐心。掌握得好了,再学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就容易多了。而要熟练运用各种技法,必须潜心雕刻十年至十五年以上。”

各种雕刻技法所使用的工具也各不相同,譬如圆雕,用的是手凿、脚凿,薄意雕用的是尖刀、铲刀……一套雕刀大概有二三十把,工匠们在雕刻过程中,随时换刀。“所谓‘工具全,功夫半’——工具准备齐全了,便已经成功了一半。同时,因为每个人的手法、刀法不一样,我们往往都是买了刀胚,自己按照自己的习惯打磨,才更顺手、经用,雕出自己的风格。”

有了好工具、好技术,还要懂得读石。“过去人们说‘一相抵九工’,强调要相石。现在的工艺美术师们更喜欢说读石。就是要读懂石头,并把自己的思想感受、独特技法融入其中,用石头来讲故事,凸显寿山石文化。可以说比老一辈又更进一步了。”因此,多层次的作品创作是最难的了。像被称为石中“皇后”的芙蓉石,往往有几种颜色,在构思、雕刻上很考功夫。“第一层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内容,首先得想得清清楚楚;第二层要配合第一层又不能被忽略掉,形成整体还各有看头,就更考验匠心了;然后还有第三层甚至第四层……同时,要把高浮雕、圆雕、镂空雕几种技法浑然一体地展现在一件作品中,也不是很容易”。陈益传说。

乡村记忆被激活走出石雕创新路

正因为对寿山石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陈益传总能先声夺人,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无论是“家园”系列还是“仕女”系列,在寿山石雕中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尤其是他的成名作“家园”系列,给寿山石雕注入了清新质朴的新风,开辟了一条接地气、可亲近、有生机的创作道路,一改过去除了做印章外以仙佛道为主的调调,屡获大奖。

带到广州展出的“家园”系列中的《家》就是获得福建省“争艳杯”优秀奖的作品。这件雕了三个月的摆件,如同展开了秋日里一幅宁静欢快的乡村图画,既有“开轩面场圃”,又有“弱子戏我侧”,细部雕琢得非常精美,无论是窗户、葡萄架,还是人物情态、小狗动态,都栩栩如生。

获得2011年“百花奖”银奖的《春风得意》,则雕了大概七个月时间。这块料有三种颜色——外面是红色,中间白色,最里面黑色。陈益传根据其特点一层层雕进去,将古韵引出来。山下是几匹马和衣锦还乡的人,城里有人出来迎接。城下的河流货船,忙碌而欢欣。而每一个小小的人物,即便放大五倍十倍,五官仍然清晰可辨。

还有一件虽然没拿去参展,但陈益传也非常满意的作品《别有洞天》,本来中间凹进去的灰皮是大自然的一个“败笔”,陈益传却利用这点进行了镂空雕,产生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黄色特别润泽的位置则雕成仙鹤,看起来灵性十足。

谈起创作“家园”系列的缘由,陈益传表示,因为自己小时候就在乡村里长大,乡间的石头房、砖瓦房在记忆里印象深刻。这些年回乡下玩,记忆被激活了,感觉非常亲切。“大概是2000年左右,开始雕一些简单的乡间童趣作品,很受欢迎。慢慢发展,越来越丰富,目前这个系列已创作出一百多件作品,很多都被收藏了。”

美丽的“仕女”系列,则是从“家园”系列的窗户中“二度开发”出来的。“窗户本身可以雕得很有古典韵味,并展现镂空雕技法的高妙,同时又能映衬出仕女的美感。”

老挝田黄好料多价位低最需警惕“冒名顶替”

寿山石系中的田黄石,有着“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的寓意,素有“帝石”的尊号,数百年来极受藏家珍爱,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因此,在清代,田黄成为祭天的专用国石。史载,清代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的“三链章”,被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宫代代相传。后来溥仪宣布退位,离开京城,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

但由于田黄出自寿山乡一条约一千多米长,宽两百多米的山溪,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长期埋于沙土之中,是“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石材,现在福建的田黄料已基本枯竭。本次展览,陈益传也带了一些福建田黄来到广州,就料本身而言,小而不够润泽,可以看出来档次不是太高。“因为好料现在太难找了,也太昂贵了。一克达到几千元,远比黄金贵。”

不过,近些年来,国人发现了老挝田黄,经过雕刻大师们的试刀,认定跟福建田黄几乎别无二致,完全可以用他山之石来攻玉。这一次,陈益传也带了不少老挝田黄料到广州。

陈益传说,老挝田黄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发现的。当时,福建一些开家具厂的生意人,到老挝深山老林里找木材,在阿速坡省的一座小山上,无意间发现当地的石头竟然和寿山石相近,而且也有一条小溪,出产的石料更是像寿山田黄,于是带了一些回福州,雕刻艺人很认可,遂前往大量采购。

当然,老挝田黄跟福建田黄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一方面是刀感不同,福建田黄下刀后是粉末状,老挝田黄是木屑状。同时由于老挝田黄的含铁量较高,很多料中会带红色,而且红得跟福建田黄红料不同。”

策展人、鉴藏家谭伟彬也表示,过手得多了,还是能感觉到老挝料和福建料的差异性。“就层次上看,老挝料相对单调一些,没有寿山料那么丰富的颜色。像寿山田黄有黑色的料,老挝田黄中就没有,而且老挝田黄的皮面积往往比较大。当然老挝田黄也有其突出优点,就是结晶体比较多,通透度高,这是非常难得的。”

同时,陈益传和谭伟彬都强调,纯粹的黄色老挝田黄顶级料,外观上跟福建田黄一般无二。由于现在老挝田黄的价位还非常低,其未来的发展轨迹,可以用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来类比。“同样的好料,福建寿山田黄和老挝田黄价位差别在几十倍到上百倍,我自己收藏的一件顶级好料的老挝田黄摆件,现在有人开价到了十来万元。如果是同样大小、同样品质的福建寿山田黄,现在得1500万元左右。可以预见,老挝田黄未来的升值潜力不可限量。虽然老挝田黄目前还没探明存储量,但一窝窝的石头,总有采完的时候。”

也因为两者的价差太大,而色泽手感又几无二致,所以,陈益传特别告诫,现在市面上有拿老挝田黄充当寿山田黄的。甚至有些上拍价达到几百万元,都是老挝田黄“冒名顶替”的。切记要小心,看到太大太好的田黄,如果有人声称是福建寿山的,一定要打个问号。由于好料分辨太难,陈益传强调收藏一定要看证书,有了这个“身份证”,才能追溯,才有保证。他自己本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再小的作品也一定会出证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