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在豫北滑縣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內,豐收的小麥在糧倉裏堆積如山,合作社社員正忙着用傳送帶往倉庫外的運糧車上裝小麥。“今年種的2000多畝小麥長勢特別好,畝產都是一千二三百斤以上,今天這些小麥是給一家公司訂單種的,屬優質強筋小麥,價格比市場價高10%。”7月15日,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高興地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原熟,天下足。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佈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爲749.08億斤,比上年增加26.34億斤,增長3.6%。夏糧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小麥總產量佔全國的1\u002F4強,河南再創夏糧總產量歷史新高,其中,夏糧增產對全國貢獻率達44.9%,“國人糧倉”名副其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河南作爲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要發揮好糧食生產這個優勢,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河南省不忘總書記的囑託,時刻牢記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使命,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探索“三鏈同構”新路徑,持續展現河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新作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在穩步提升糧食產能上展現新作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西平縣二郎鎮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只見田塊平整一望無際,道路整齊通至田間,溝渠、林網、井、電等農田配套設施一應俱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麥子長得特別好,強筋小麥畝產都在1300斤以上,比去年增產將近200斤,一畝地能多收幾百塊錢。”說起今年的小麥長勢,二郎鎮張堯村村民張四新臉上堆滿了笑容,“我所流轉的400畝小麥,已經實現了良種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水利灌溉、耕種收綜合機械化5個百分百。”站在高標準農田示範方內,豐收的小麥也堅定了張四新種糧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耕地保有量在1.2億畝以上,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佔規劃建設任務的97%,農田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抗災能力明顯提升,對小麥持續豐產豐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穩步提升了糧食產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全省正推進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6369萬畝、力爭建成7420萬畝,爲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穩定了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黃幸福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藏糧於地”,更要注重“藏糧於技”,高標準農田成爲了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陣地。在滑縣白馬坡田間的氣象觀測站內,全景觀測儀、土壤測墒儀等高科技設備一應俱全,農技推廣區域站的專家隔三差五到地裏查看一下農作物長勢情況。“這些高科技能夠實時監控苗情、墒情以及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麥田管理期間及關鍵農時又有專家到田間提供‘保姆式’服務,這讓我們農民種糧食着實省了不少力。”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種糧大戶黃國興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讓“中原糧倉”越來越穩固,近年來,河南省持續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融合,機械化率持續提升、科技化水平連年提高,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2.6%,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7%。其中,全省小麥良種覆蓋率超過98%,小麥生產基本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優質專用小麥成發展新引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月初,豐收再一次綻放中原大地。不論是豫北延津縣、滑縣的強筋小麥“茁壯”,還是豫南淮濱縣、固始縣的弱筋小麥“遍地”,都迎來了豐收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河南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優四化”爲抓手,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204萬畝,較2016年翻了一番,佔全省小麥種植總面積的1\u002F7,其中千畝以上單品種片區面積佔95%,產銷訂單率達到90%,平均每畝增收100多元。”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糧食作物處副處長楊亞軍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麥剛收下來時就被當地一家面製品加工企業從地頭拉走了,每斤還比市場價格高一毛多錢,這是因爲俺家的麥子有訂單,不僅賣得價高還不愁銷!”今年,延津縣魏邱鄉中魏邱村農民秦善霞種植的上百畝優質強筋小麥將被企業加工成麪條、餃子粉等,豐產的小麥讓她又賺了一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優質專用小麥的專種、專收、專儲、專用,讓河南省逐漸探索出優質專用小麥發展之路,發揮出了糧食生產的優勢和“王牌效應”。“我們採取‘公司+農戶’的種植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加價收購,保證了小麥品質,所生產的優質天然麪粉也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一加一天然麪粉公司董事長王剛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麥不僅要優質,更要專用,要選育、生產符合市場需求、企業需求的新品種。”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雷振生說,目前我們所做的一系列品種篩選試驗,就是要抓緊按照企業的生產需求和品質要求,專門爲企業選育一批適宜的小麥品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育良種選良方,糧食增產有方向。河南省先後自主培育出了“鄭麥9023”“鄭麥366”“豐德存麥5號”等一系列優質小麥品種,也不斷刷新了優質小麥的高產紀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龍頭帶動、“三鏈同構”爲動力,在提升農業競爭力上探索新路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新蔡縣麥佳食品有限公司內,一粒小麥能精深加工成20多種專用麪粉,後續又產出饅頭、麪條、速凍水餃、燒麥等80多個品種的食品。“我們的生產車間就臨近小麥主產區,上游與農民合作發展了萬畝優質小麥基地,下游憑藉企業的加工和零售業務,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糧頭食尾’讓消費端與生產端緊密對接。”公司董事長張志良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農頭”連“工尾”,“糧頭”帶“食尾”,河南省圍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糧食就地轉化增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提高全省糧食核心競爭力,圍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來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更多更好的優質小麥走向生產、走向市場、走向餐桌。”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認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延津縣產業集聚區,聚集了魯花、克明、豫糧嘉合等數十家農業龍頭企業,生產掛麪、蛋糕、沙琪瑪等各類食品,年消化小麥200萬噸,帶動周邊種植優質小麥數百萬畝,真正實現了“龍頭”帶動產業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舞陽縣種糧大戶李金庚來說,種植黑小麥讓他收益頗豐。“現在大家需求多樣化,從地頭到工廠,黑小麥身價實現翻倍,一斤黑小麥的價格是2元多,比一斤普通小麥高0.8元。黑小麥變成黑麥麪粉後每斤4元,黑麥麪粉再加工成黑麥餅乾每斤則是15元,加工成黑麥麪包每斤可達20元。”李金庚的上百畝黑小麥也讓他看到了糧食價值的提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河南省以“糧頭食尾”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經營,促進糧食產業鏈條向精深加工的下游項目延伸,面製品龍頭企業加快向小麥生產基地集聚,形成了豫北、豫東、豫南和中部加工集羣,基本實現了小麥的就地生產和加工轉化,並不斷提升產品的影響力,打造出了新的市場供應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糧食生產大省,河南以糧食爲題不斷寫出“大文章”,夏糧的豐收又爲農業產業發展增添了動力。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全省立足糧食生產這個優勢,以糧爲基提質增效,築牢大糧倉、豐富大廚房、做優大餐桌,更好發揮“三農”工作“壓艙石”“穩定器”和戰略後院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1682159328957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