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初夏,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沙俄、奧匈帝國組成的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進犯北京。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之際,清朝駐防京師的八旗軍與義和團進行了悲壯的抵抗。然而,由於八旗軍與義和團武器落後、缺乏訓練、軍紀鬆散,導致與八國聯軍作戰時節節敗退。八國聯軍最終攻陷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聞風而逃。

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張之洞爲何拒不勤王 事後沒受處罰

令人不解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各省還掌握着重兵,東南各省督撫爲何不率領軍隊前往京城勤王?是因爲清廷沒有下詔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早在慈禧太后向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11個國家同時宣戰時,就已把宣戰詔書送到全國各地,希望獲得地方督撫的鼎力支持。

可是,東南各省督撫沒有遵命。

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收到宣戰詔書後,明確回覆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亂命”兩個字,顯示出李鴻章數十年浸淫官場的權術功底。這種說法,意味着宣戰詔書是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被義和團挾持的產物,因此不奉詔,爲將來應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追責留下後路。

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張之洞爲何拒不勤王 事後沒受處罰

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則表示,“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他進而提出,如果八國聯軍攻陷京城,朝廷不保,則推舉李鴻章爲大總統,維持殘局,保衛地方安寧。

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在郵政大臣盛宣懷的牽線搭橋下,與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沙俄、奧匈帝國代表達成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按照這兩份協議規定,除了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外,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雙方不互相開戰。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

隨後,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宣佈加入東南互保。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加入東南互保,但在實質上支持東南互保。

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張之洞爲何拒不勤王 事後沒受處罰

東南互保使得東南區域免於戰亂,具有積極意義。就如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王爾敏所評價“南方各省,得免於兵禍,保全半壁河山,實由於各督撫應付得力,其重要關鍵,則在南省立約互保的成功。”歷史學教授戴玄之也說:“庚子拳亂,實近代史上一大奇蹟,由於東南互保,始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倖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

但是在清廷看來,這明顯是一次漢人封疆大吏正面對抗朝廷的行動,讓清廷顏面掃地。那麼時候清廷有沒有追究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責任呢?

並沒有。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來後,沒有處罰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李鴻章已經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沒多久便病逝了)。他們還是繼續當官,部分人員還得到了提拔。這是爲什麼呢?

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張之洞爲何拒不勤王 事後沒受處罰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早已不是清廷能夠實際控制的實權人物。晚清時期,隨着清廷的衰敗,以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爲代表的漢人封疆大吏一步步坐大。他們掌握了地方上的軍政大權,是大清王朝的根基,輕易動不得。

慈禧太后兩次“垂簾聽政”,掌握清廷核心權力長達半個世紀,她很清楚,自己不但不能動這些漢人封疆大吏,在很多時候,還必須依仗他們與洋人打交道。沒有他們的幫助,就靠那些腦袋僵化、故步自封的滿人大臣,清廷分分鐘完蛋。

所以,在慈禧太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東南互保一事就此揭過,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庚子國變記》《李鴻章與兩廣獨立》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