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U1GB4buLZ\"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山石屏村的麻風康復者和家屬居住的二層小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TZ6gesnQQ\"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展示山石屏村60多年發展歷程的部分圖片和史料陳列室。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T34VPRYGA\"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27日,歡度白族火把節的山石屏村張燈結綵。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7日,歡度白族火把節的山石屏村張燈結綵。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新網洱源7月27日電(記者 王祖敏)7月27日,農曆6月25,是白族火把節。一個以麻風爲主題的博物館就在這個盛大的民族節日裏於昔日的麻風村、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山石屏村揭牌開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TMF29edtS\" img_width=\"405\" img_height=\"540\"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27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建的山石屏麻風歷史博物館揭牌開館。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特殊的鄉村博物館以最“原生態”的形式展現了麻風村這一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誕生的中國鄉村自治組織6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濃縮了新中國70年來在麻風防治、乃至疾控領域的巨大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TZ6gesnQQ\"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展示山石屏村60多年發展歷程的部分圖片和史料陳列室。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副會長楊軍介紹,山石屏村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洱源縣山石屏麻風院。當時,這裏沒有房屋、沒有耕地、沒有道路,是典型的與世隔絕的“孤島”。60多年來,山石屏共收留400多位麻風患者。1990年,在世患者全部治癒,2014年更名爲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風村”帽子,目前在村裏療養的麻風康復者還有44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石屏村麻風歷史博物館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建,博物館創建人、洱源縣疾控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醫生擔任博物館館務委員會主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TnCIQ8cRe\"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4\"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原貌復建的上個世紀50年代麻風病人居住的垛木房裏,重現了上個世紀50-60年代麻風病人的生活場景,及其開荒種地、自食其力的生產狀況。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8年來駐守山石屏村、曾獲中國“最美醫生”稱號的李桂科,如今也是山石屏村的黨委書記。他告訴記者,博物館分爲三個展區:一展區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以實物形式展示當時村民的實際生活狀況;二展區是一棟原貌復建的上個世紀50年代麻風病人居住的垛木房,6個房間裏原景重現了上個世紀50-60年代麻風病人的生活場景,及其開荒種地、自食其力的生產狀況等;三展區是原狀修復的醫務室,以圖文形式展示了山石屏村60多年來的變遷、中國麻風治療和康復的歷程,以及部分珍貴歷史文獻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U1GB4buLZ\"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山石屏村的麻風康復者和家屬居住的二層小樓。 王祖敏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祕書長劉玉文稱,山石屏村麻風歷史博物館以最樸實生動的形式展現了跨越60多年的麻風村歷史變遷,是中國麻風防治成效的一個縮影,將成爲人們瞭解麻風歷史、科普麻風知識的重要陣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博物館出來,沿着一條蜿蜒於鮮花叢中的山間小徑下坡,就是麻風康復者和家屬的居住、休閒區。一棟看起來頗新的兩層樓房背靠青山,掩映在蒼翠的樹木之中。院子裏鳥語花香,老人們或在寬敞潔淨的門前長廊裏聽曲、小憩,或圍坐在樹蔭下的石桌前聊天,孩子們在花壇裏的追逐、嬉鬧。院門口的籃球場上,幾個學生模樣的男孩秀着球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幅幅顛覆着外界對麻風村想象的美好畫面,延伸成山石屏麻風歷史博物館的現實讀本,成爲對中國麻風防治成效最具體、最生動的詮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瞭解到,從上個世紀80年代採取世衛組織聯合化療方法以來,全世界在麻風治療上取得飛躍性的成果。通過系列防控,中國的成績舉世矚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QfrDEVX65tb\" img_width=\"540\" img_height=\"360\" alt=\"濃縮中國麻風防治成效 麻風村裏建成麻風歷史博物館\"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山石坪村住宅區門前長廊裏小憩的老人。 李桂科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免費查治麻風患者約50萬例。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以人口爲基數,麻風新發病人在十萬分之一以下時,就達到了“基本消滅”的水平。中國的麻風新發病例早已、且遠遠低於這個標準,且新發病人呈逐年下降的態勢,近幾年已經連續年均不到1000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玉文稱,山石屏村從一個昔日讓人望而生畏的麻風村,建設成如今生態宜居的世外桃源,爲全國現存的593個麻風村(院)樹立了一個標杆。他也藉此呼籲,有更多愛心人士來關注麻風患者這一特殊羣體,通過政府投入、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參與,讓他們曾經的不幸與艱難,永遠封存於歷史博物館中。(完)\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5017086305946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