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5ce5f4a07fd4628a8be43a4a73bd512\" img_width=\"494\" img_height=\"330\" alt=\"史上最傑出的投資者傑西.利維摩爾之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美國紐約,1940年11月28日一個平淡無奇的星期四,下午4時30分,一位留着右偏分金色頭髮、衣着考究但神情有些恍惚的老年男子走進第五大道745號的雪梨•荷蘭酒店(Sherry Netherland),在熟悉的座位上坐了約摸1個小時,並拿出紙筆寫了些什麼後,他穿過酒吧大廳走進衣帽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金髮男子掏出他那把1928年買的柯爾特自動手槍,對準自己的右耳摳動扳機,在隨後亂作一團的衣帽間裏,他當場死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傑西•利維摩爾\u003C\u002Fstrong\u003E(Jesse Livermore,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上世紀全球最大股災——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最大贏家。一片叫罵和哀嚎聲中,他將1億美元攬入懷中——當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只有40.33億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以2013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2.774萬億美元折算,利維摩爾1929年的獲利相當於今天的687.83億美元,這樣的成績甚至時下最富盛名的金融投機家喬治•索羅斯也難以望其項背——其40年投機生涯個人累計淨資產還不到150億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實際上,利維摩爾的獲利,也超過了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淨資產總額。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蓋茨的淨資產爲670億美元,巴菲特只有535億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正是利維摩爾這位彪炳人類投機史的“大人物”,本可安然度過“大蕭條”,但巔峯11年過後,他卻選擇了自殺,更令人回味的是,又10年,他重新被記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美國1929年的大熊市,到上世紀50年代纔再次進入牛市,他那套交易方法重新在市場上大獲全勝。”談及利維摩爾爲何被記起,一位在華爾街有着20年交易經驗的操盤手對大道解盤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而在繁經浩卷中的細節,以及過去數年與多位投資人的談資中,大道解盤發現了另一個利維摩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縱然利維摩爾一生四次起落、每每跌倒後都能從失敗中完善自己,並最終斬獲1929年財富桂冠,但生於美國“黃色新聞”時期,他的努力自修與再造,並不被世人所承認,更多時候,世人只是羨慕他的巨大成功,卻從未認可他付出的辛酸和汗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人們警告他、詆譭他、中傷他、威脅他,但是利維摩爾卻說他喜歡孤獨。孤獨過後,那是人類誕生以來,亙古未有最牛操盤手的一聲嘆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身穿倫敦薩維爾街私人定製的黑色西服,口袋中裝着一把由金鍊子牽引的金色小刀,鏈子的另一頭則是一支金色鉛筆;短而整齊的金色頭髮一塵不染,皮膚白皙一臉嚴肅,守時、沉默而神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上世紀20年代多數時間裏,利維摩爾都以這樣的形象示人,但是在公衆眼中,他卻是一個導致市場下跌,十惡不赦的“大空頭”、“大混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2年,《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作者埃德溫•拉斐爾第一次採訪利維摩爾,拉斐爾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人們認爲上週五的股市崩盤是他放空所致,問他有什麼看法,他回答說,他從未打壓過市場,崩盤是市場本身造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即便是1929年大崩盤,又與利維摩爾何干?他不過是判斷對了市場方向,早在崩盤前他就發現,世界大宗商品價格在下行,龍頭股開始滯漲,公司銷售收入下滑、借貸問題頻發——接近於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的研究,而按照今天業內的觀點,他不過是順勢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拉斐爾對當時利維摩爾的印象則是:“他臉上表現出來的是真正的沉着冷靜,而不是故作姿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是,作爲“華爾街巨熊”、“華爾街獨狼”的利維摩爾,其“惡名”早已有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01年利維摩爾與新婚妻子從歐洲回來,因攜帶了價值12000美元的珠寶而捲入“關稅風波”,《紐約世界報》調查說,該投機客早就在股市裏賺取了300萬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紐約世界報》,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締造者約瑟夫•普利策的報紙,當時也不得不以“黃色新聞”與其他報紙競爭。口口聲聲標榜着“人民”,生產的卻是駭人聽聞、華而不實、刺激人心的新聞,人生重大問題成爲廉價鬧劇,這便是“黃色新聞”的特色,並影響至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身處如此新聞時代,利維摩爾無法倖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當時的報紙上,利維摩爾不是一個屢敗屢戰的聰明投資者,而是如雅各布•利特爾、傑伊•古爾德那樣臭名昭著的“做空者”,而他屢次賺到“大錢”,自然是新聞炒作的好題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利維摩爾的確不是一個“做空者”。上世紀20年代美國牛市時期,是他事業和家庭最爲得意的時期,在此前3次破產教訓的基礎上,他完善了交易體系,他的財富不斷增長,並且再次結婚,還有了2個兒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就我個人來講,我更喜歡做多。做多富有建設性,與他人共享繁華,不失爲一件有意義的事。大衆對做空充滿敵意。”利維摩爾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利維摩爾也不是一個蠢貨。早在1908年,他因聽信“棉花大王”做多棉花破產,此後,他就再也不相信所謂內幕消息,他靠的就是他自己。1917年他建了一個5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即使再破產他也不會再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他更不是一個無恥之徒。每次東山再起後,他皆悉數還清欠債,哪怕債主已然忘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儘管如此,當時的報紙上,依然還是那個“空頭”利維摩爾,僅是《紐約時報》,1917年~1940年之間,便至少有15篇對他“不懷好意”的報道,“巨熊”、“獨狼”成爲他的代名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專注於股市之外,利維摩爾應付媒體的能力如此之弱,以至於1922年6月29日,當《紐約時報》記者詢問他一條謠傳時,他只回應說,他不證實也不否認,記者問他爲什麼,他說:“因爲我不想破壞一個好笑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當1929年股災發生,遠在倫敦的大衆報刊,也在樂此不疲地誇大紐約股市的各種慘狀,甚至《經濟學人》駐美記者也要發文抗議,已經被誇張渲染了28年的利維摩爾,其輿論處境可想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利維摩爾最爲成功的一年,他絲毫感受不到他的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9年10月29日早上7點20分,如往常一樣,利維摩爾坐上他那輛黑色的勞斯萊斯轎車,離開位於長島納蘇郡北岸的豪宅,一路綠燈抵達紐約第五大道730號的赫克歇爾(Heckscher)大廈,再坐上私人電梯直達頂層18樓,穿過會客廳和會議室,最後走入最裏面的辦公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是利維摩爾平靜的一天。早在此前數月,他已動用了超過100名經紀人,悄悄放空了手中所有的股票,當天他累計獲利已超過1億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而在窗外,紐約股市已徹底崩潰。繼28日下跌13%,道瓊斯工業指數這天再跌22%,《繁華》雜誌封面說:“華爾街摔了一個大跟頭。”而至1932年7月9日,道瓊斯工業指數收於41.22點,較1929年跌幅達8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當晚利維摩爾回到家,見到的場景卻讓他大喫一驚。他的第二任妻子、漂亮演員的多蘿西與兩個兒子——小杰西•利維摩爾和保羅•利維摩爾不見蹤影,房間則如洗劫了一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司機的公寓裏,利維摩爾找到了多蘿西和兩個孩子。白天有關丈夫的各種廣播嚇壞了多蘿西,她甚至沒有給丈夫一個擁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進入1930年代,媒體之外,家庭成爲利維摩爾的夢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妻子和丈母孃不斷要錢,卻只是在裝修各式的房子。孩子們被送去學校後,利維摩爾開始頻繁出入紐約夜場,而他對漂亮女人又沒有抵抗力,他有了情婦,飲酒過度的多蘿西,也找了一個英俊的電影明星情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1年,利維摩爾第二次婚姻結束,他的兩個兒子,則由醉鬼母親監護。他任由前妻以幾乎1折的價錢賣掉了他們曾經居住的豪宅,並給了她一個價值100萬美元的金融產品組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5年11月,酒醉後的多蘿西拿着一杆獵槍打傷了利維摩爾最喜愛的大兒子,他不得不通過訴訟,堅決要回了孩子們的監護權,而他於1933年迎娶的第三任妻子則是個寡婦,她的前四任丈夫均自殺身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離婚後的5年裏,利維摩爾諸事不利。因錯判行情投資失利,1934年3月5日他申請破產。而此前的1933年,新《證券交易法》又對他的交易體系提出了新挑戰,但他已無法專注於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利維摩爾生命的最後幾年,可能唯一讓他真正開心的是1936年,他在長島海峽釣到了一條重達486磅的旗魚。而出現在朋友面前的他,更多的時間裏,是他那呆滯而恍惚的表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媒體對利維摩爾“空頭”形象多年來的持續渲染,也讓他難以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承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早在1907年,利維摩爾便已與美國金融巨擘J•P•摩根有過“交集”,當年10月14日,華爾街發生銀行兌付危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利維摩爾感覺這一天他當上了“國王”,因爲即便是他所敬重的摩根,也不得不託人告知他不要做空。彼時,他感覺他正和摩根並肩作戰、共救國難,而非一個被唾罵、被誤解的空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是,在摩根的傳記裏,所謂的“告知”,更像是摩根的一個警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話說當天亂作一團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官員求助摩根,摩根在5分鐘內籌集了2700萬美元同時,“摩根還放出話說,任何試圖在此時做空股票賺錢的人,會受到‘適當的關注’。”美國金融史家約翰•S•戈登在其作品中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以摩根的性格和經驗,他絕不會是一個向空頭求情的人。當時摩根更關注的是銀行的擠兌風潮,以及金融體系的穩定,而非危機之前的股市做空行爲,在摩根傳記中,更是絲毫未提及做空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07年的摩根,扮演的是美國“中央銀行”和“救世主”的角色。儘管當時患有重感冒,但摩根每天仍然工作19個小時,而與其會談的人,也多是以銀行家爲代表的主流金融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那年利維摩爾只有30歲,而摩根已年過七旬,並早已奠定了美國金融業“摩西”的地位。利維摩爾描述摩根說:“他是一位勇士,銀行家們都無法與他相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9年股災發生之前,除了利維摩爾,賣出股票的,還有大通國民銀行總裁阿爾伯特•威金,以及華爾街一家零股交易經濟公司的合夥人羅蘭•斯特萊斯等等,但是利維摩爾卻最終成爲股災的“替罪羊”——僅僅是因爲他判斷對了市場方向,並敢於大膽下注,光明正大地成爲了當年最大的獲利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而當1933年10月31日,威金這樣一個涉嫌“老鼠倉”的人,在美國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面前承認,其在股市暴跌前1個月,開始賣空大通國民銀行股票,並引發公衆關注時,利維摩爾這位1929年的超級贏家,至今難覓其在金融正史中的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9年底,在小杰西的勸說下,利維摩爾將其48年的交易經驗寫成書——《如何交易股票》(《How to trade in stocks》),但這本書銷量不佳。“沒有人喜歡看一個失敗者寫的書。”5年前,一位江浙私募人士和大道解盤討論時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0年11月28日,受夠了這世間一切,被指責爲是導致1929年股災主要原因之一、曾被J•P•摩根警告過不要做空的、曾被約瑟夫•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調查過的、馬薩諸塞州一個貧窮農夫之子、一生四起四落華爾街最頑強的投機者、失去熊爪的“華爾街巨熊”傑西•利維摩爾開槍自殺,永遠作別了這個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利維摩爾自殺2年後,從1937年再次邁入熊途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942年4月28日創下92.69點的新低點,調整幅度高達53%,至此,“大蕭條”第二熊市見底,隨着盟軍在歐洲的節節勝利,美國股市再次邁向牛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上世紀50年代,《股票作手回憶錄》再次被髮掘,一些基金經理人開始賺錢,利維摩爾曾經賣不出去的書——《如何交易股票》重出江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美國《投資者商報》創始人威廉•歐奈爾回憶說,1960年由於第一版《股票作手回憶錄》銷售緊俏,他不得不花50美元來購買。後來他還送了一本給傑瑞•蔡——富達基金的一名高級經理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傑瑞•蔡,華爾街最有江湖地位的華人操盤手,也正是在蔡的帶領下,富達基金逐漸走向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上世紀70年代,蔡退休之際,提拔了一個美國大兵出身的年輕人擔任富達旗下麥哲倫基金的主管,在隨後的13年,這個年輕人將麥哲倫基金從2000萬美元拓展至140億美元的規模,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高達29.2%,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彼得•林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447360013767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