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看西遊第2089期)

文/範泛記書

在唐僧師徒中,沙僧一直是個爭議性比較大的人物。有的認爲他老實本分,一路上少言寡語只知道埋頭幹活。還有一部分人認爲沙僧城府極深,善於明哲保身,爲人處事很是圓滑。

不論是實在人還是老油條,沙僧最終的待遇確實不高,只封做個金身羅漢,比孫悟空、豬八戒低了不少,只比小白龍強一點點。

關於沙僧難以成佛的問題,兩派的觀點也是針鋒相對,各有各的一套說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說法非常有趣,認爲沙僧之所以待遇低,是因爲佛教高層不待見他。原因就是流沙河爲妖時,沙僧前前後後喫過九個取經人,還把人家的骷髏保留下來不時把玩。這嚴重影響了佛教發展,拖後了大乘佛法在東土的傳播時間,如來佛祖怎能高興?!其實這種觀點並不符合邏輯。原著中反覆出現一句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說的是因果關係。之前取經人過不了流沙河,正是因緣不合之故,並不幹沙僧什麼事。

照小編看來,沙僧成不了佛有諸多原因,一方面貢獻度比較低,另一方面確有投機耍滑的情況。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一下,就是他太過於迴護師父,有意無意地阻撓了孫悟空對唐僧的教誨和幫助。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搞清楚師徒四人中誰的修爲最高。答案毫無疑問是孫悟空。猴子雖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但因爲悟性奇高又加之經歷坎坷,所以他對佛法的參悟最深,小編在之前文章中都有過交代。相比於孫悟空,唐僧雖然科班出身但死讀書、讀書死,身上除了迂腐之氣還有一股嬌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唐僧取經就喫苦修行,除了一個烏巢禪師授予《心經》外,還需要一位導師相伴而行,這位導師就是孫悟空。每逢唐僧心生惰意時都是猴子跳出來,要麼當頭棒喝,要麼耐心說教。而往往在這樣重要的時刻,沙僧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比如原著二十二回,師徒四人來到了萬壽山,唐山見山勢巍峨,彷佛靈山,便問起了西天路程。聽孫悟空說“十停還不到一停”,他不免心中憂慮起來。見師父如此,猴子適時開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還未等唐僧有所思悟,沙僧卻插嘴道:“師兄,此間雖不是雷音,觀此精緻,必有個好人居止。”一張口就將話題轉移到山上,巧妙地化解了唐僧的尷尬。

再比如,七十二回路過盤絲洞,唐僧執拗着要去洞中化緣,猴子好言相勸,沙僧卻截住道:“師兄,不必多講,師父的心性如此,不必違拗。若惹惱了他,就化將齋來,他也不喫。”爲了讓師父高興,沙和尚把危險都拋到腦後,最終導致唐僧送貨上門被蜘蛛精捉住。

再比如九十三回,唐僧與孫悟空討論起了《心經》。猴子批評師父不用心解,唐僧反駁:“猴頭!怎麼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孫悟空道:“我解的,我解得。”聽此言,八戒、沙僧鬨笑起來,沙僧還道:“師父,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裏曉得講經!”這一次,他甚至以貶低猴子來維護唐僧。

實話說,沙僧這麼做並不是他有意跟孫悟空對着幹,而實在是職業本能。沙僧之前是天庭裏的捲簾大將,是玉皇大帝護衛首領。隨王伴駕久了,自然不自然地養成了一種奴性,一心一意維護領導形象,千方百計滿足主子要求,只要主子高興可以不顧及其他。加入取經隊伍後,他依然幹着老本行。因爲善於服侍人,所以他並不擔行李,而是負責牽馬扶鞍,緊隨唐僧左右,繼續充當僕從角色。孫悟空雖是大師兄,但唐僧纔是師父,是主子。所以即便大師兄說的對,但只要與唐僧意見不合,他一定會倒向師父一邊。

正是因爲沙僧這一特點,一定程度助長了唐僧的愚蠢驕橫。佛祖將一切都看在眼中,怎麼會給他一個高分?!

不知大家認不認同範泛記書的觀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