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GFVIAJ7068F\" img_width=\"980\" img_height=\"652\" alt=\"“記憶·鄉愁”閩清古厝行啓動\"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記憶·鄉愁”閩清古厝行活動的嘉賓走進宏琳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州新聞網7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u002F文 記者 鄭帥\u002F攝) 作爲“展閩清古厝魅力,傳千年梅邑文化”暨海峽兩岸古厝文化交流活動的子活動之一,“記憶·鄉愁”閩清古厝行27日上午啓動。活動邀請媒體及臺灣文創團隊等走訪閩清的歷史文化街區及多座知名古厝,感受梅邑深厚歷史文化底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閩清建材豐富,自古以來人們大多就地取材建房,至今當地仍保存着數百座古厝,較好地維持了福建東部民居的建築風格與地域特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7日下午,在白樟鎮下爐村,被譽爲古厝保護“活字典”的70多歲老人詹億運,向到訪者介紹安修厝的背後故事:“安修厝始建於1790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裏曾先後7次出現五代同堂盛況,因而‘壽’文化尤其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樟鎮黨委書記楊健浩介紹,近年來,下爐村積極修繕維護古厝,保留老建築風貌。這當中不乏海峽兩岸鄉賢慷慨解囊,多次出資支持修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爐有大量古厝,自然環境也很好,非常適合休閒康養。”楊健浩告訴記者,目前,下爐正計劃結合安修厝的“壽”文化品牌,打造康養產業,帶動鄉村振興,並藉此反哺古厝保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天,參觀團隊還走訪了典利厝、宏琳厝、東疇寨等,每到一處,都由當地幹部或村民詳細講解古厝的歷史價值及其背後故事,並展示了多樣的古厝保護與利用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古厝行給我帶來很多驚喜。特別是宏琳厝可以說是非常震撼,不論是它的規模還是完整性,都太難得一見了。”面對着幾乎都是百年“起步”的古建築,臺灣紀錄片導演陳忠峯對這趟歷史之旅讚歎不已。他告訴記者,走進了這些古建築,他對於歷史有了更爲生動直觀的理解,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閩清深厚的文化底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7日的新聞推介會上,閩清縣旅遊部門還發布了一份“厝”遊攻略,介紹了當地的必打卡古厝景點以及3條古厝主題旅遊線路。“閩清古厝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通過這份攻略和此次古厝行,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閩清古厝魅力,進一步打響閩清‘古厝民居’的旅遊品牌。”閩清縣旅遊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FRJ0T5zslOKI\" img_width=\"640\" img_height=\"243\" alt=\"“記憶·鄉愁”閩清古厝行啓動\"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3664256201528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