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十一届一中全会过后,中央军委改组。改组后的中央军委成员达61人,华国锋任主席,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任副主席。

在此届中央军委领导人中,华国锋由于兼任国务院总理等职位,主要精力不在中央军委,刘帅、聂帅长期身体不佳,对军委工作管的也不多,这种情况下,实际主持军委工作的就是叶剑英和邓小平,而具体到事物层面上,徐帅付出的努力更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并在中越边境进行挑衅和入侵活动,这种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此次作战仅持续月余时间,中国军队在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达到战略目的后,迅速撤出越南,并沿途摧毁了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

很多朋友会很好奇,对越作战中的谅山战役过后,解放军已经攻克谅山,再向南已是一马平川,饮马河内(越南首都)也是指日可待,却为何突然撤军呢?

事实上,这与徐向前元帅在对越作战之前的决策有关。

对越反击战,不是为了打垮越南,而是要达到惩罚越南的目的,把战争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因此,徐帅觉得打越南,必须坚持速战速决、速歼速回的思路。他将自己的想法在军委会议上提出来,并进行了详细解读,随后被采纳。

原来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上报的作战方案都是在边境浅近地区稳扎稳打,比较稳妥。在徐帅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两个军区只好重新修改了作战方案,改为大穿插、大突击,对越南的省会城市和重兵集团形成分割围歼之势。

徐帅之所以将对越反击战定性为速战速决的一场战役,与苏联(北方邻国)有着莫大的关系。

由于当时越南与苏联签订了有军事联盟性质的条约,百万苏军压在中国北方边境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交恶的大背景下)。因此在南方进行惩越作战时,必须要考虑到苏联可能会在北方采取武力援越行动。而战争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大,一旦苏联参战,战争规模就难以控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