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主要讲的就是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之间的混战,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包括被罗贯中描绘为神人的诸葛亮,更是指挥了很多经典战役,为什么今天偏偏要选择非常不起眼的“火烧博望坡”来探讨呢?

因为火烧博望坡,不仅是诸葛亮出山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更是刘备集团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在诸葛亮没有加入刘备集团之前,刘备和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等部下过的是四处漂泊的生活,经常寄人篱下不说,也经常打败仗。那时候刘备打仗的模式很粗放,就是单靠关、张、赵的勇猛以及士兵的多寡来取胜,一旦遇到更胜一筹的曹操等人,只有吃败仗的份。

这个局面,在徐庶前来协助的短暂期间,曾经有了良好的改观,直到诸葛亮加盟后,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而火烧博望坡就是刘备集团彻底改头换面的关键战役。

咱们且看小说中的精彩描写,来看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后,刘备集团是如何取得博望坡大捷。

博望坡大捷发生之前,刘备领着关、张、赵和万余名士兵驻扎在新野小城。此前由于徐庶的出谋划策,曹操派曹仁前来剿灭刘备被徐庶破了八门金锁阵,吃了个大瘪。因此曹操第二次派了夏侯惇领了十万兵马奔袭新野进行报复。

这次曹军不仅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名将,比曹仁更为强悍和足智多谋,夏侯惇还带着李典、于禁两员战将,也都勇猛善战。

如果按照刘备集团以往的惯例,面对这种境况,要么硬拼,要么逃跑。而硬拼的下场恐怕凶多吉少。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应对呢?

咱们看一下书中的精彩描写:

(夏侯惇)人马趱行之间,望见前面尘头忽起。惇便将人马摆开,问向导官曰:“此向是何处?”答曰:“前面便是博望城,后面是罗川口。”惇令于禁、李典押住阵脚,亲自出马阵前。遥望军马来到,惇忽然大笑。众问:“将军为何而笑?”惇曰:“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夸诸葛亮为天人;今观其用兵,乃以此等军马为前部,与吾对敌,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吾于丞相前夸口。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今必应吾言矣。”遂自纵马向前。赵云出马。

惇骂曰:“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云大怒,纵马来战。两马相交,不数合,云诈败而走。夏侯惇从后追赶。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韩浩拍马向前谏曰:“赵云诱敌,恐有埋伏。”惇曰:“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遂不听浩言,直赶至博望坡。一声炮响,玄德自引军冲将过来,接应交战。夏侯惇笑谓韩浩曰:“此即埋伏之兵也!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乃催军前进。玄德、赵云退后便走,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既起,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都是芦苇。典谓禁曰:“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当往前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军。”李典便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简单归纳的话,诸葛亮的应敌之策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1、安排赵云率领老弱士兵应敌,只能战败。

2、安排刘备继续迎战夏侯惇,然后继续败退,诱敌深入。

3、在傍晚风大时分,将夏侯惇的大军引导树林茂盛、道路狭窄的地方。

4、让刘封、关平在这里进行火攻。

5、趁曹军混乱之际,让关羽、张飞带领生力军对曹军进行猛攻,赵云回军赶杀。

经过一番巧妙安排,诸葛亮将夏侯惇牵着鼻子走,一步步引入自己的计策之中,进而歼灭之,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战果。

在赤壁大战期间,诸葛亮和东吴鲁肃曾经有过一段有关将帅论的探讨,非常精彩。

诸葛亮说道“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

大家对于诸葛亮用兵,喜欢用“神奇”来形容。其实通过博望坡大捷,我们不难看到,诸葛亮的神奇,恰恰在于他非常善于使用“不可见之兵”。

在诸葛亮看来,夏侯惇虽然带领了十万大军,但是博望坡的地势、傍晚天黑的环境以及夏侯惇大军由起初见到赵云时候的骄奢,转变为天黑时候的恐慌,再到最后被火攻彻底变为崩溃的过程,都是可以创造并且充分利用的“不可见之兵”。这些不可见之兵,帮助刘备集团在人数相差极大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逆袭,重创了敌人。

这一切,是刘备在创业初期想都不敢想的。

换个角度来讲,诸葛亮借用的“不可见之兵”,指的就是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背后,无非就是时间、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心的浮动,只要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恰当的时机,往往就能出其不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后诸葛亮无论是暗中助力赤壁大战成功,还是协助刘备占领荆州、娶得孙尚香、进取西川、占领汉中,乃至后期七擒孟获、上演空城计,莫不是巧妙利用一切“不可见之兵”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