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王爷此时身为总理王大臣,百官之首,自然会有一个全新的站位,摒弃此前的罅隙,和雍正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张廷玉搞好关系,必然也能巩固自己的地位。雍正直接将二人定性为罪大恶极,那么八王爷、隆科多、张廷玉亦逃不了用人失察、举人失误的过失,成为其官场生涯中的污点,成为雍正时刻“提醒”这三人的警钟。

今天,咱们就从《雍正王朝》中的几处细节开始聊起:

第一处细节,开始于雍正皇帝胤禛继位之后,连着烧了两把火:一是继续大力追缴国库欠款;二是举行自执政以来第一次恩科考试。

在追缴国库欠款过程中,上书房重臣隆科多举荐了一个名叫诺敏的官员担任山西巡抚。诺敏掌权山西后,没过多久就声称将山西省多年的欠款全部追缴回来,获得雍正御赐的“天下第一巡抚”牌匾。

事后经田文镜、图里琛巡查发现,诺敏涉嫌造假,欺瞒雍正。

在举行恩科考试中,发生了考题泄露的事件。主考官是经八王爷胤禩推荐的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难辞其咎。据后来张廷璐自己交代,考题泄露是雍正的阿哥弘时所为,张廷璐所犯下的,只不过是暗中照顾了几名考生。

对于这两件事,雍正是作何处理呢?一律问斩!

曾经有数百名官员联名上书,要保诺敏和张廷璐的性命,同样遭到雍正的严厉拒绝,反而下令对二人即刻问斩,不用等到秋后。并且严令所有在京官员,到刑场去观看。

试问,诺敏虽然弄虚作假,其本人并没有贪赃枉法;张廷璐只不过是私带了几名考生,考题泄露是弘时所为,跟他并没有直接关系。雍正为什么要如此严惩两个人呢?

这还得从当时的朝中格局分析之。

那时候,雍正的新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边疆外患尚有年羹尧的铁腕手段前去应对。帝国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生凋敝、国力疲弱,追缴欠款、推行新政、举纳贤良,成为雍正振兴国力的主要手段。

但是雍正比谁都清楚,文武百官非常反感他的新政。不仅如此,由于雍正继位环节晦暗不明,雍正在百官心目中威望并不高,他也急需一些“雷霆手段”来树立自己威信。

所以,当看到那么多官员联名保护两人的时候,雍正反其道而行之,坚决处死,一方面是为了严肃自己统治下的法纪规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百官起到震慑作用,以巩固自己的帝位。

在雍正登基过程中 ,张廷玉、隆科多出力甚多,如今成为朝中重臣,难免会居功自傲;而八王爷此前是雍正争取帝位的主要竞争者,雍正登基后,为了笼络“八爷党”,稳定局面,赐老八以总理王大臣之极位,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八王爷一伙人的骄纵心理。

现在倒好,诺敏是隆科多推荐,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又是八王爷所举荐。雍正直接将二人定性为罪大恶极,那么八王爷、隆科多、张廷玉亦逃不了用人失察、举人失误的过失,成为其官场生涯中的污点,成为雍正时刻“提醒”这三人的警钟。

震慑住这三人,也就牵住了百官的“牛鼻子”。

虽然这两把火并没有“烧好”,但是雍正却借势而为,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咱们再来说说八王爷胤禩(后来为了避雍正帝讳,改名为允禩)举荐张廷璐担任主考官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八王爷和张廷玉向来关系不睦,那么八王爷如此举动 ,又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一、显而易见,是为了向张廷玉示好。八王爷此时身为总理王大臣,百官之首,自然会有一个全新的站位,摒弃此前的罅隙,和雍正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张廷玉搞好关系,必然也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二、张廷璐作为张廷玉的亲兄弟,借推举他上位拉拢他,自然可以和张廷玉构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联盟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比如恩科考试事件爆发后,八王爷固然有举荐失察的责任,但是变相把张廷玉也拉下了水。在张廷玉纠结要不要“大义灭亲”的时候,孙嘉诚找到张廷玉,让他一定要和亲弟弟撇清关系,求得自保。否则,张廷玉整个政治生涯都会断送。

那么八王爷在举荐张廷璐时候,雍正难道就不明白他的心思吗?

以雍正的精明,他早已看透了老八那点小聪明。所以当恩科考试事件爆发后,恰好给了雍正一个同时打压张廷玉、老八的“一石二鸟”的绝好机会。这是你们自己送上门的,就别怪雍正不客气了。

当张廷璐、诺敏被斩首,张廷玉在现场不住颤抖,因为他内心此刻才明白,自己的弟弟才是整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早在当初八王爷举荐张廷璐当主考官时候,他就该让弟弟拼命推辞掉。

可惜,那一刻他疏忽了,他忘了他的站队,他误以为雍正赐给八王爷总理王大臣,俩人的关系就真雪融冰消了。

其实,雍正至始至终都没有忘记打压老八,打压一切和老八有来往的人!

颇具戏剧性的是,雍正采用如此雷霆、冷酷的手段,八王爷、隆科多到后来该反还是反了。

只是令张廷玉在朝堂之上,过得更加胆战心惊、唯唯诺诺了。

另一处细节,当属雍正处置朝中清流之首李绂。

早在雍正还是四阿哥、受康熙之命追缴国库欠款时候,就曾经被李绂“怼”过。

我不知道雍正有没有记恨在心。

当李绂再次抗拒雍正新政、联合百官弹劾田文镜的时候,雍正是真的动怒了,再也不顾李绂曾经饱读诗书、为官清廉、在百官之中拥有很高声望,将他移交大理寺审查。

随后,百官纷纷在宫门前跪求赦免李绂。

百官的这一举动,反而让雍正直接下令处死李绂——或许是触犯了雍正的大忌讳“朋党结私”。

后来,雍正的三哥也跑来求情,甘愿放弃亲王爵位,雍正并未动容。

再后来,弘历也来求情,雍正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三王爷绷不住,直接下跪,说甘愿放弃自己“御前免跪”的待遇,以换得李绂一命。

这个时候,雍正眼睛一亮,随即下令,安排弘历去赦免李绂。

我们不知道之前雍正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处死李绂。但是最后雍正的这个安排,却是非常之高明。

一、拿掉了三王爷“御前免跪”的待遇,今后在雍正面前再也没有能够与之平起平坐之人。如果说雍正当初为了求得三王爷支持,不得已分享给三王爷这个权利,那么借此机会,雍正将这个权利收回了。今后,皇权可以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

二、安排弘历去赦免李绂,无形中让百官以为是弘历的求情才开了皇恩,百官也好、李绂也好、李绂的同僚也罢,都会感激弘历,也为将来弘历继位登基,打下一个好的人缘与基础——尽管这些是三王爷放弃“御前免跪”的巨大代价换来的。

这一系列环节,雍正将借力打力的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

临近行刑,雍正才决意赦免李绂,三王爷一脸懵逼质问他:

“你为什么这个时候?”

只能说,三王爷治学或许是一把好手,但是对于玩政治,他和雍正差了好几个段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