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xZyv4wcfUNJ\"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25\"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庄子上会议会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审查通过了由张闻天受遵义会议委托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xZzB2xAz2ot\"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12\"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红军住过的老房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老区,这样的拥军护军故事还有很多,红军集结扎西11天,不大的扎西竟有三千子弟追随而去,他们大多战死沙场,客埋他乡,用忠诚、用青春、用生命默默滋养了中国革命,书写着扎西人的牺牲与担当。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FjFnaAi2HEpG\" img_width=\"480\" img_height=\"360\"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环立的山丘,长势正旺的庄稼围着一座青瓦房。房前有颇具特色的两棵V字形荨麻树,在沉静中透着一种深沉久远的历史静谧。这里就是“扎西会议”三个会址中,中央红军停留最久,开会时间最长的地方——庄子上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xZyZ8IiCjtA\"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23\"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讲解历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庄子上,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大河滩,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合院青瓦房。房子因其房主德高望重,房大屋宽,与庄园近似,故而得名。1935年2月6日到2月8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为期3天的会议,赋予了这座古朴的百年老屋以特殊的时代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2月6日,水田花房子政治局常委会议召开后,标志着遵义会议决定由张闻天起草的反对敌人围剿的总结报告出炉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红军一路走来,疲劳至极、伤病严重,急需休整。庄子上依山傍水,当时房屋周围还有很多参天古木,具有易隐蔽的地理位置,于是,中共中央当即决定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xZyv4wcfUNJ\"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25\"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庄子上会议会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审查通过了由张闻天受遵义会议委托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同时,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争取战争的主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房子的正中间是红军总部旧址,虽然陈设简单,但在当时是红军的中枢或者大脑,一系列军事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向各军团的。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中央红军集结扎西,开始形成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与此同时,红军的足迹遍至威信各地,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雷本忠老人为了救治身负重伤的红军,到处求医问药的故事。也有苗族大妈陶玉玲,为了掩护寄留养伤的一名红军连长,被滇军搜捕抓去受尽毒刑拷打,却始终没有吐露只言片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xZzB2xAz2ot\"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12\" alt=\"「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座木结构青瓦房 见证了红军一次重要决定\"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红军住过的老房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老区,这样的拥军护军故事还有很多,红军集结扎西11天,不大的扎西竟有三千子弟追随而去,他们大多战死沙场,客埋他乡,用忠诚、用青春、用生命默默滋养了中国革命,书写着扎西人的牺牲与担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云报全媒体记者 夏方海 谭雅竹 谢毅 申时勋 摄影报道\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3591139793966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