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且存在于万物之中。老、庄之“道”侧重点不同,老子之“道”更体现整体性和全局观。庄子之“道”强调内化,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体悟、探寻“道”,并最终实现“逍遥”状态和“道”境界。

面对生死,从容应对,不喜不悲,一切顺从自然,实现大道人生。道家的庄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比如说在庄子的妻子去世时,好友惠子来看望。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对于这件事,庄子的回答却是:“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

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

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这就是精神上的高度,庄子的出世。

结语:

死亡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庄子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我,迎接死亡,自然地拥抱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更清醒地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