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要 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標題:“金沙水拍雲崖暖”,暖自何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d8e3fced08a4e2d94ac21771a22f635\" img_width=\"530\" img_height=\"353\" alt=\"“金沙水拍雲崖暖”,暖自何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這是皎平渡紀念館展板上當年參與渡江的船工肖像(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吳壯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滔滔金沙江,巍巍烏蒙山。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金沙江峽谷落差超過3000米,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號稱天塹。紅軍正是在此地書寫了“金沙水拍雲崖暖”的壯麗傳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來到這裏,歷盡重重艱辛,用真理之光撥開前行的迷霧,以智慧之火照亮前方的戰局,挽狂瀾於既倒,與英雄的人民共同創造了英雄的歷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循着紅軍長征的足跡,我們再次踏上這片熱土,重溫那段風雨如磐又激情飛揚的歲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大格局: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坐落在雲南省威信縣扎西鎮的扎西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旗幟形狀的雕塑上,“紅色扎西勝利起點”八個大字鮮豔奪目。這裏記錄着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途中,紅軍除了面臨追兵阻敵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同樣面臨着同黨內錯誤思想的激烈鬥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革命到了危急關頭——長征初期,由於“左”傾路線的錯誤,中央紅軍損失過半,由出發時的八萬多人,減至三萬多人。而且追兵還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出路到底在哪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由於敵情嚴峻,遵義會議提出的一些重要問題還來不及解決,部隊就不得不立即轉移。面對中央紅軍被包圍的態勢,中革軍委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命令紅軍由川南敘永、古藺地區折向雲南東北部,以尋求新的戰略機動。於是,部隊開始向威信縣前進,在這裏召開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駐足回望,老一輩革命家們歷經血的教訓和鬥爭考驗,艱難探索真理、找尋中國革命出路的身影越發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水田寨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周恩來、毛澤東、張聞天、陳雲在水田寨一棟叫“花房子”的民宅內召開會議,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在黨內負總的責任,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協助周恩來,博古改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後的幾天內,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大河灘莊子上召開會議,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方針;在扎西鎮召開擴大會議,討論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作出了中央紅軍回師東進,循原路反攻遵義,出其不意打回馬槍,以大規模的運動戰調動敵人的決定,並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精簡整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成信江說,這三次在威信縣召開的會議,統稱爲扎西會議。“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拓展和完成。從遵義會議到扎西會議,構成了一個重要轉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之後,毛澤東的政治、軍事主張在黨內和中央紅軍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實施,他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也得到了確立,爲紅軍長征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大智慧:全局出發贏得戰略主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金沙江畔,皎平渡口。7月的雲南正值雨季,江水水位不斷上漲,水流也愈發湍急。從皎平渡大橋溯流而上,行至不遠處,在江水中可見一塊只有頂部露在江面之上的大石頭。當地嚮導介紹,這塊石頭被老百姓命名爲“將軍石”,當年劉伯承曾站在上面指揮紅軍部隊渡過金沙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繼續遭到國民黨軍隊等的窮追猛打,在威信、鎮雄等地發生多次戰鬥,給予敵人重大打擊。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調兵遣將,急令各部向扎西推進,企圖南北夾擊,把紅軍消滅在川、滇邊境的狹窄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甩開敵人,爭取主動,毛澤東指揮紅軍突然掉頭東進,二渡赤水,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後,中央紅軍三渡、四渡赤水河,南渡烏江,直逼貴陽。這讓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如坐鍼氈,急忙調集滇軍主力馳援貴陽,同時命令湘軍、桂軍等各路部隊對紅軍進行堵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把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毛澤東說。其大智大勇、大智大慧,可以說彪炳千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等國民黨軍向貴陽以東集中的時候,中央紅軍則急轉南下,再向西疾行,逼近昆明。”講起這段已不知講過多少遍的歷史,雲南尋甸縣委史志辦主任貓良坤依然心潮澎湃:“爲保昆明,‘雲南王’龍雲立刻給所有追擊中央紅軍的滇軍部隊發去電報,命令他們火速返回昆明,同時調集雲南各地民團前來防守。這樣一來,滇北金沙江沿岸一帶出現了兵力空白,爲紅軍巧渡金沙江創造了有利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萬萬火急!1935年4月29日清晨,中革軍委在尋甸縣魯口哨發佈渡江令,中央紅軍以一軍團爲左縱隊,三軍團爲右縱隊,軍委縱隊和五軍團爲中央縱隊,三路大軍向金沙江南岸疾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兵貴神速。當蔣介石發現了紅軍意圖之時,紅軍先鋒部隊早已日夜奔襲,在祿勸縣皎平渡口爲大部隊渡河做好了準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喧囂的人聲蓋過了江水拍崖的聲音,兩岸燃起的熊熊篝火將江面映得通明。藉着6只木船,在當地37位船工的幫助下,歷時7天7夜,中央紅軍3萬多人終於渡過了金沙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搶渡金沙江,使中央紅軍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成信江說,這一勝利,將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大後援:軍民團結如一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站在皎平渡口,金沙江從腳下滔滔流過。據當地人說,金沙江自古以來水情複雜,水面下經常會有不可測的情況,這纔有了“金沙自古不夜渡”的說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紅軍進入雲南後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就是渡過金沙江,“過江則存,過江則勝”。回望那7個晝夜,沒有37名船工的冒死連夜擺渡,就沒有那場渡江的勝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5月2日子夜,紅軍渡江先遣隊率先抵達皎平渡口,找到船工張朝壽,經過宣傳和溝通,張朝壽答應找人幫助紅軍渡江。先遣隊在渡口南岸用繳獲的2艘木船渡過前衛連,消滅江北岸守敵,奪取了敵人的稅卡厘金局。隨後,在當地船工的幫助下,在北岸和上游魯車渡找到敵方未燒燬的4艘船。5月3日,中央縱隊開始從皎平渡口渡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紅軍來的幾天前,大家就知道會有很多人從這裏經過,但不知道是好是壞,就把這些船全部藏起來。紅軍當時找到張朝壽把情況一講,他心裏就覺得很高興,馬上就把這附近會划船的人都叫來了。這些船工都是窮苦人,紅軍對他們很客氣,很關照他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祿勸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迎春看來,毛主席當年吟出“金沙水拍雲崖暖”的千古絕唱,“暖”字表達了紅軍隊伍勝利渡過金沙江後襬脫敵軍圍困的喜悅,也緣於紅軍從當地老百姓這裏感受到的溫暖。“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船工的幫助,中國革命的歷史將會如何改寫?”她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長征經過祿勸縣,除了在皎平渡參與渡江的37名船工外,給紅軍帶過路和幫助過紅軍的當地羣衆,史料中明確記載有姓名的就有135人。”李迎春告訴新華社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所到之處,紅軍用嚴明的紀律、積極的宣傳打動了老百姓的心,也得到了雲南廣大羣衆的熱切響應。陸定一等到達陝北後編寫的《長征歌》記載了這樣的場景:“二月裏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生動再現了當地羣衆踊躍參軍,爲紅軍隊伍補充新鮮血液的場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路上,正是無數個夜渡的船工,無數個帶路的嚮導,無數個踊躍參軍的羣衆,幫助工農紅軍在艱難困苦中蹚出了一條條希望之路、新生之路。 (記者丁玫、胡璐、關開亮、浦超、李、楊建楠、薛筆犁、林碧鋒)\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829996576117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