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y0Oy3Of13w0\"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10\" alt=\"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六) -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作者:煌言\u002FAnitama 封面來源:《天氣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4\u003E第四部分 電影事業篇\u003C\u002Fh4\u003E\u003Ch5\u003E第七章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u003C\u002Fh5\u003E\u003Cp\u003E我們再次看下錶,日本電影界三巨頭東寶、松竹、東映,在上映階段即電影院方面的勢力分佈,毫無疑問東寶是佔支配性地位的,其他兩個旗下的數量加起來也不如東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東寶發行的影片在東寶旗下的影院有地利,東映發行的影片在東映旗下的影院有地利,上面例子沒舉的松竹方面也是照樣。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y0Oy3Of13w0\"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10\" alt=\"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六) -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作者:煌言\u002FAnitama 封面來源:《天氣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4\u003E第四部分 電影事業篇\u003C\u002Fh4\u003E\u003Ch5\u003E第七章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u003C\u002Fh5\u003E\u003Cp\u003E我們再次看下錶,日本電影界三巨頭東寶、松竹、東映,在上映階段即電影院方面的勢力分佈,毫無疑問東寶是佔支配性地位的,其他兩個旗下的數量加起來也不如東寶。你別看雖然永旺影院纔是體量第一,東寶影院也只能屈居第二,但是電影公司掌控電影院和其他企業掌控電影院,這本質意義和影響不一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KneIHIcu93h7\" img_width=\"500\" img_height=\"418\" alt=\"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六) -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因爲像永旺影院這樣的,接收各大發行商的影片來上映,在它眼裏除了預期客流量的大小以外,各片都沒啥區別。而東寶影院照樣能上映各家發行的影片,可是對於其中母公司東寶發行的片子,爲什麼不給更優越的待遇呢,在資本的世界這要是能平等處理了那反而是怪事。事實上就是這樣,東寶發行的電影在東寶影院上映時,能在排片頻率、放映廳大小、放映時段、總上映期間長度,等等方面享受到不同於其他發行商影片的更優厚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東寶發行與否不可能是唯一指標。也不至於只要是個母公司發行的片,東寶影院就跪舔,大方向還是要逐錢的。假設東寶發行一個新片預期票房收入 3 億日元,同時期預定上映個其他發行商的片,上映前就已經有一定人氣規模了,預期票房收入 30 億日元。這麼明顯的錢途差距,那即使在東寶影院,也會是後者的排片待遇更優。雖然也不見得優很多,雖然一個片預期 3 億東寶還選擇去發行的概率,也挺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可以來看一個經典案例,2015 年 4 月 18 日星期六在同一天首映的兩個影片,東寶發行的《名偵探柯南 業火的向日葵》和東映發行的《劇場版龍珠Z 復活的F》。這是個非常難得一遇的典型例,兩作要發生得離當代近,要在同一天首映正面衝突,又要上映館數相近,又要至少在初動有相近體量的客流量,又要是不同發行商的影片,而且還都是動畫、都是長壽系列的劇場版、都是少年漫畫原作。不瞞你說,本專題從 2015 年 Anitama 誕生之初起就開始連載磕絆到現在,在連載開始那時這個經典案例就在我的預定之中等着拿來講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復活的F》有將近 330 館上映,《業火的向日葵》有將近 350 館上映。這麼大的規模其中的結構,就是表上七雄旗下的影院絕大部分都上映了,再加幾十家獨立系影院。週末初動 2 日間全國的觀影人次,《復活的F》是 71 萬 5727 人次,《業火的向日葵》是 68 萬 8623 人次,前者略高於後者。解剖看這初動觀影人次的分佈,在各大勢力旗下的電影院,也基本上符合前者略高於後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在松竹旗下的松竹影城,前者 5 萬 7009 人次,後者 5 萬 5250 人次。在東急旗下的 109 影院,前者 2 萬 3799 人次,後者 2 萬 1073 人次。在羅森旗下的聯合影院,前者 4 萬 5260 人次,後者 3 萬 9563 人次。但是在東寶旗下的東寶影院,前者 12 萬 7822 人次,後者 14 萬 9004 人次,這邊能夠逆勢是後者反而高於前者。然後在東映旗下的 T-Joy 影院,前者 3 萬 5758 人次,後者 2 萬 2729 人次。這邊也是前者高於後者,但是一眼望去很明顯這高得過分了,高出了 50% 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把時間擴展一星期,9 日間的累計觀影人次。《復活的F》是 136 萬 0816 人次,《業火的向日葵》是 143 萬 0049 人次,後者略高於前者。還是看上面那些樣本,先拋開受東寶東映兩者資本顯著影響的影院。松竹、東急、羅森旗下的各館直接合起來看,前者 22 萬 2057 人次,後者 22 萬 2679 人次,這也已經掰成後者略高於前者了。然後在東寶影院,前者 22 萬 8970 人次,後者 29 萬 2096 人次,則是後者顯著高於前者。在 T-Joy 各影院則是又逆勢了,前者 6 萬 9911 人次,後者 5 萬 3352 人次,前者顯著高於後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東寶發行的影片在東寶旗下的影院有地利,東映發行的影片在東映旗下的影院有地利,上面例子沒舉的松竹方面也是照樣。不過東寶旗下的連鎖電影院體量大,形成的地利影響也就是支配性的。你看就館數銀幕數來說,上面的例子所用的東寶以外四大勢力,加起來約是東寶影院的 1.5 倍。但是《復活的F》在四處的觀影人次加起來,只有在東寶影院的約 1.275 倍,反過來東寶自身發行的《業火的向日葵》的觀影人次,四處的加起來都不及東寶影院一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世紀在日本的電影行業,東寶擁有絕對性的支配地位,這對稍微瞭解過日本電影界的人來說屬於常識信息。東寶掌控了巨大體量的連鎖影城,這雖然不是促成當前行業形勢的唯一原因,至少是個重大核心原因。包括髮行業務的本質內容和玩法,我們過去也講過,對應起來,東寶實際上是建立起了一個絕佳狀態的良性循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面向消費者的終端即上映環節,東寶有東寶影院這一子公司運營高市佔率的連鎖影城,於是由東寶發行的影片在市場前沿得到優越條件最易最多。在通往生產者的終端即製作環節,各種製作委員會投入了大資金和精力的野心作,以及具備信心的 IP 大作等等之類,爲了儘量確保賣座就要委託給東寶來發行。這些都服務於電影產業的高壁壘中核,即發行環節,在東寶身上就形成越高越發、越發越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起來整個製作、發行、上映三大環節,在東寶周圍就形成了一個纏身的護體光環。相互良性促進到外人分不清誰是因誰是果了,因爲東寶發行所以高票房呢,還是因爲高票房所以找東寶發行呢。不過這不意味着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得不出個答案來,東寶如今繁榮狀態的重要起因,其實也不是說當年經營者如何英明神武,某種程度上倒也包含運氣成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 60 年代是日本電影市場的崩潰期,同時對於各公司這也就是被迫轉型期,這一歷史大背景我們已經提過多次了。所以上回說過的六巨頭廢了 3 個,剩下的三巨頭在進入 70 年代後,順利完成了應對大勢變化的新經營方針。松竹是死守影視之外的舞臺劇如歌舞伎,因爲松竹本來就是從這方面起家的,現在已經壟斷了。東映是配合它龐大的生產能力繼續加強電視方面,成了日本最大的影視製作業帝國,因爲東映有個言聽計從的朝日電視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東寶怎麼辦,它是反過來棄掉了生產能力,實在有要自己製片的時候都交給子公司幹。東寶自己的攝影所,也幾乎成了專用租給外部各種製片廠和製作委員會的,然後躺着撈錢。本着本體不幹、集團少乾的原則,割掉製作機能的東寶把重心完全放在發行外部的影片。於是這就需要發行階段和上映階段的高效聯動,重點確保經營市場前沿的電影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是東寶選擇了像這樣各巨頭之中最消極的避險策略,一不留神倒奠定了幾十年後當代東寶霸主的基礎。因爲東寶的這種選擇在 90 年代影城興起之前,本來是沒有什麼突出之處而只重於消極防守,但是影城興起之後意外地成了最具優勢的方針。就算這樣東寶的經營行動還是慢了幾拍的,1993 年起外資在日本開始擴展影城後,最早看出形勢動向着手發展影城的是松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製作層面,90 年代也是數碼合成技術開始普及到一般應用的時代。跟市場前沿的影城新興合起來,這使得 90 年代成爲繼 60 年代後,日本影視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期。松竹 1997 年正式設立如今的松竹影城,1999 年完全捨棄包檔式發行,2000 年東映也開始發展如今的 T-Joy 了,東寶這才如夢方醒。松竹和東映方面發展影城是一館一館打天下,已經落後了那東寶腫麼辦,彎道超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跟上回說過的永旺和羅森一樣,直接把外資系的影城經營公司整個收購過來,然後新到手的子公司改名東寶影院。這樣一來東寶霸主地位的基礎就已經不可動搖了,只剩結合東寶本來的發行業務,發展成更爲穩固的現實。即使近年永旺的那一手操作,使得影院數量上東寶影院又屈居第二,我們上回也已經說過了,畢竟永旺的企業性質不是混電影這一行的,做不到發行和上映的高效聯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威脅到東寶的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y0PFA6SlKLD\" img_width=\"555\" img_height=\"500\" alt=\"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六) - 東寶爲什麼是日本電影業霸主\"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上圖補一個前兩回解釋影城話題時忘記放的圖表,結合對應我們講過的市場停滯現象本質,以及上面剛講過的 60 年代和 90 年代變革期等等。1958 年是日本電影人口達到峯值的時候,那時這個國家人口都不滿 1 億人,而一年中電影票能賣出去 11.27 億張。然後整個 60 年代就是跳懸崖,70年代起終於穩下來低空飛行。電影人口最低值發生在 1997 年的 1.41 億,這正是松竹打響頭炮日本人開始自己大規模發展影城的時候,之後就再沒有創新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上映環節對電影院的掌控方面,松竹和東映除了在體量和市佔率不如東寶之外,還有各自的劣勢。我們第四次看下錶,松竹和東急旗下以同一個勢力表示,主要是爲了方便對應院線方面,過去講過存在一個松竹東急系院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我們也講過,院線的概念和經營電影院的概念是兩回事,只是對應對象可能交集很大,現在趁機再來複習一下。院線就是指發行商與一衆電影院簽有合約,這些電影院上映這個發行商發行的影片,從而形成一條院線,院線本質上是發行環節的概念。而經營電影院本質上是上映環節的概念,表達的是電影院的資本關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發行商角度說,自己經營的電影院當然加入自己的院線,同時別家經營的影院也可以加入。從電影院的角度說,一家電影院可以加入不同的院線腳踏多條船,因爲現在一家電影院同時上映複數影片是常態了。這就是影城時代成形的相互交錯,所以比如說“東寶系院線”和“東寶旗下影院”,這兩種表述是不同概念的兩碼事,只是對應對象大量重合。而比如永旺,旗下是經營了一大批連鎖影院,可它不是發行商當然沒有自己的院線。再比如其他有發行能力的……拿 Aniplex 這種來舉例子好了,當然就有自己簽約的院線,而沒有掌控電影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松竹東急系這條院線,當初是松竹與東急達成合作關係,簽約東急旗下經營的電影院全部加入松竹的洋畫系院線,一定上映松竹發行的影片。然後松竹自己旗下經營的電影院,當然也沒理由不在松竹的院線之內。實際上如果要嚴格說,東急旗下的 109 影院本質上屬於上回說的電影院經營勢力的第二類,即不屬於電影行業的公司開副業來經營一些電影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松竹的院線顯然也不會總共表上所示的 44 館,不過其他的院線成員我們現在不用管,只用知道松竹和東急旗下的這 44 館可以視爲近似同一個勢力了。但也終究是近似,兩者之間屬於同盟關係,而不是鐵板一塊,這就是松竹方面相對東寶方面的又一劣勢。所以這 44 館對松竹發行作品提供的地利,實際上每館均不如東寶方面產生的效果,哪怕把東寶影院減少到只有 44 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說東映方面,不但掌控的館數更少了,而且掌控力也不如松竹方面。因爲無論是表上的東寶影院還是松竹影城,這都是東寶和松竹的全資子公司,而東映旗下的 T-Joy 不一樣。T-Joy 是東映的子公司卻不是全資的,東映佔有的股份只剛剛過半,真正全資掌握的只有母公司本體自己直營的 2 館。而且 T-Joy 的那 22 館中,還有數個與其他企業合作經營的影院。即是說本來東映在 T-Joy 就只佔剛剛過半了,在那幾個影院中 T-Joy 又是隻佔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東寶的優勢和對手的劣勢,兩相結合東寶的支配性地位就更凸顯了。而且今天這篇所講的,還只是以上映環節電影院勢力的硬實力爲主,發行環節的那些事兒過去已經講過了,東寶在發行業務方面的軟實力也照樣做得高投入。還是那句話,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相互促進了。要說對手也不是連在軟實力方面也不上進,只是在沒有良性循環沒有形成生態的狀況下,改變天下大勢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本影視界三巨頭的大方向已經長年定型爲,業務能力屬東寶,生產能力看東映,松竹居中佔一席。不過在資本的世界,要說誰更有錢途吧,那還是跑業務的。下回說票房收入分成的話題,實打實算錢擺金額的舉例應該會更易於理解,單純的製片廠、製作委員會、發行商、電影院、掌控電影院的發行商、發行商參加製作委員會、以及產業鏈全覆蓋的三巨頭,等等這些之間的差距有多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官方網站:http:\u002F\u002Fwww.anitama.c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公衆號:Anitama081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 m.anitama.cn\u002Farticle\u002Fb5b7df451c37a448?utm_source=toutiao\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469175065856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