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被中國人的愛國熱情震撼了”

  中國人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度過了國慶節。不只是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參與到中國節日之中,踏上中國的土地,遊覽中國的風景,抒發對中國的情懷。

  濃濃的“中國味道”,跳動的“世界脈搏”

  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空秋陽和煦,菊花、月季花盛開,到處是一片歡樂祥和、隆重熱烈的節日景象。遊客紛紛舉起手機,留下這美好的時刻。其中,一個笑意盈盈、手舞中國國旗的外國人尤其引人注目。

  這個外國人名叫索菲亞,來自匈牙利,今年24歲,是河南大學的一名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尚不足一年。索菲亞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北京,而她最爲期盼的便是能來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爲此,10月1日凌晨4時,索菲亞和男友就一同來到了天安門廣場,觀看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

  “升旗儀式將令我終身難忘。聽到衆人齊唱中國國歌,看到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我感受到了中國人高昂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想起了自己的祖國。”索菲亞臉頰泛着紅暈,言語之間,顯出內心的激動。

  中國國慶升旗儀式,也讓66歲的德國語言專家呂寧深感震撼。

  呂寧1995年就來到了中國,現在在中央編譯局工作。他回憶說,印象很深的是20年前的國慶節。“我和朋友一起去了天安門廣場,廣場上擠滿了全國各地來的人,大家揮舞着手中的中國國旗,高聲唱着中國國歌,我被中國人的愛國熱情深深地震撼了。”呂寧說。

  “十一”期間,美國人王書瀚也選擇了來北京。

  兩年前,王書瀚來到中國,在四川成都的一家國際酒店工作。今年“十一”,他和朋友一起來北京“轉轉”,遊覽名勝古蹟、感受節日氣氛。在他眼中,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在這裏,不僅能品味到濃濃的“中國味道”,還能感受到跳動的“世界脈搏”與兼容幷包的大國胸懷。

  “十一”假期也是觀察中國人消費的一個窗口。除了遊覽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蹟外,王書瀚還去了王府井、西單等北京著名商業區。他表示,通過“黃金週”這一窗口,他看到了中國漸趨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以及人們強大的消費力。

  當然,“十一”期間,也有不少人選擇“宅在家中”。就職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美籍外教阿曼達,來到中國剛滿一年,因爲語言障礙和習俗差異,她的交際範圍還不是很廣。每到節假日,她更青睞於咖啡館或書房,或給自己“充充電”,或爲節後教學做準備。

  “歡迎中國遊客‘黃金週’來玩”

  秋雨霏霏的加拿大渥太華,遮擋不住濃郁的喜慶氣氛。

  中國國慶前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週年招待會在渥太華舉行。能參加這次招待會,伊森激動不已。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伊森第一次來到上海,把自己所學的技術、設計的產品帶到那裏。“當時,加拿大與上海之間還沒有直達的航班,上海的一切也遠不及現在這般現代化。但是,那時我就相信,中國的未來會很好。”伊森說。

  後來,伊森鼓勵兒子賈斯珀去中國發展。賈斯珀的公司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他還娶了一名美麗的中國妻子,最終收穫了財富、榮譽與愛情。“我的兒子已經定居中國了,如今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未來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收穫。”伊森對這點非常有信心。

  在德國,“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一帶一路’圖片展”吸引了大量當地人駐足觀賞。

  “我愛‘一帶一路’,我愛中國。”來自德國杜伊斯堡的小夥子保羅,在圖片展上揮動着手中的五星紅旗。曾一度衰落的煤炭、鋼鐵工業城市杜伊斯堡,如今因“一帶一路”而重獲生機。“杜伊斯堡現在可是中歐班列的樞紐城市,我們的業務也多了起來。”提及自己在杜伊斯堡港的工作,保羅難掩喜悅之情。他表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奏”,而是各國的“合奏”,大家都應該參與其中。

  10月1日,馬來西亞人郭如賓參加了中國同學的國慶聚會。大家精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大餐,圍坐在一起看電視。郭如賓從小就是一箇中國迷,尤其喜歡中國的美食,也喜歡中國功夫。郭如賓祝願中國“越來越好,永遠向上”。

  除了參加海外的國慶活動之外,還有不少外國友人自發送上祝福。10月6日,在非洲塞內加爾街頭,美麗的姑娘艾弗裏卡獻歌《茉莉花》一曲,祝福中國國慶快樂。現場歡樂的氛圍感染了來往的行人,不少會講漢語的非洲友人自發加入到唱歌的行列。

  艾弗裏卡曾在北京度過7年的學習時光,在她心中,中國已然是她的第二故鄉。“在北京,我看到了很多非洲人經商、學習。同樣,在非洲我也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我覺得中國和非洲在發展中都需要彼此。”艾弗裏卡說完,又開始了和遠方中國朋友的視頻通話。

  “明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70週年的時候,我希望可以獨立製作一張有中國元素的專輯,或者參與一部融合非中文化的電影。”這是這位塞內加爾姑娘的夢想。

  “十一”期間,中國遊客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這讓中國人的國慶節變身全球的“黃金週”。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在外牆循環播放中文宣傳片;法國春天百貨爲中國遊客單獨提供店內手機退稅服務;阿聯酋迪拜購物中心增設‘黃金週’中文服務檯,還精心準備了京劇、變臉、旗袍、油紙傘等中國的傳統表演和民俗展示……

  不僅是商家,政府也加入了歡迎中國遊客的行列。澳大利亞凱恩斯市市長鮑勃·曼寧在一段面向中國遊客的視頻裏說:“凱恩斯人民歡迎中國遊客‘黃金週’來玩!我們這裏風情美麗、人民友好!”

  “用‘翻天覆地’形容不過分”

  藉着中國國慶之機,許多外國人爲新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點贊、喝彩。

  蘇丹專家葉海亞在中國度過了23年,親眼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他特別感嘆於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

  1995年,葉海亞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北京機場開闢的航線數量極其有限。而現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已經成爲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的發展是一個奇蹟,用‘翻天覆地’4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葉海亞感嘆道。

  越南女孩武氏碧玉7年前曾在中國人民大學留學,今年,她再次回到母校攻讀博士。“十一”假期,她重遊了這座讓她留戀的北京城。

  7年時間,北京變化不小,而諸多變化之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更新。“2011年,我可以用電腦上淘寶,買到我所需要的東西。而2018年,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大部分的生活。”武氏碧玉說,從方便快捷的網上購物到隨處可見的數字支付,從線上完成各類生活繳費到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式服務,“數字化”走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自從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就不斷見證中國經濟的鉅變。”來自英國的姚沛文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6年,還在上海創辦了一家股權研究和投資諮詢公司。

  觀察中國的變化一直是姚沛文的興趣。“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中保持了長期、穩定增長。”今年5月,他將自己的觀察成果寫成《看中國:偉大的鉅變》一書。他希望有更多國家能夠學習和借鑑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

  許多外國人不僅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還在中國的發展大潮中實現了個人夢想。

  16年前,加蓬人艾度克來到中國留學,學習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之後,他選擇留在北京的一家公司,併成爲了一名電子通訊認證工程師。

  艾度克憑藉紮實的技能成爲公司裏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還組建了美滿幸福的家庭。趁着“十一”假期,艾度克好好享受了溫馨的親子時光。“中國發展那麼快,我對自己能在中國發展,感到很自豪。”艾度克說。

  同樣在中國找到發展空間的,還有埃及小夥兒白鑫。

  “此時的阿拉伯世界,更加渴望瞭解中國。”隨着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文化在海外火了起來。圖書在文化交流中無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1年,白鑫和他的兩位中國朋友成立了一家從事中阿圖書互譯、出版的公司。短短數年間,在白鑫和同事的努力下,許多中國知名作家開始被阿拉伯世界所熟知,白鑫也因在中阿文化交流上做出的卓越貢獻而榮獲第九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白鑫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以推廣中國圖書爲己任,努力讓更多阿拉伯世界的讀者接觸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潘旭濤 趙 娜 高 虹 楊婧妍

責任編輯:餘鵬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