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和李老先生的聊天中我得知,當時的富家灘煤礦雖然不能說是窮山惡水,但是生活條件差那也是事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老先生剛參加工作時是在富家灘煤礦。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趙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進汾西礦業設備修造廠的大門,就能看到一座十幾米高的大紅雕塑,它宏偉壯觀、有着抽象的藝術美感!仔細觀看,它由搖臂、煤車輪、齒輪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舊機器拼接而成,既代表了機械修理行業,又具有一代代修理人奉獻青春年華的紀念意義。這無聲的讓人肅然起敬的雕塑,周身透着金屬般的光澤,那是被修理行業的無數前輩們用汗水打磨出的光澤!每次看到它,都會讓我對這些修理人產生強烈的敬仰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次,在整理我廠歷屆勞動模範資料時,諸多的履歷表中,我發現有一份是這樣寫的:李凱權,1933年出生,1953年8月從山西省第一工業技術學校畢業,爲響應知識分子要和工人階級相結合的號召,放棄了去大城市的機會,來到了富家灘煤礦修理部,那年他才20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隨之看到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跟隨了這位老先生一生的榮譽。從1954年起到1993年退休,他獲得了許多榮譽證書及獎項,其中有單位黨政工各口的先進模範,局各口的先進模範,地區、省、煤炭部的先進模範。看到這些簡歷,我才知道門口那座高大的雕塑,就是用這些前輩們驕人的業績塑起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我與李凱權老先生在一個單位工作,又在同一社區居住。老先生口碑很好,人也很和善慈祥,每次碰面他都是笑眯眯的,讓人感到很親切。自老先生退休之後,我就很少見他了。偶爾也能看到老人在社區花園散步,感覺老先生並未顯老態,穿着還是那麼正式,步履雖不是那麼矯健,但背影還是那麼高大,好似之前那個上班的李工。每每想起我手中有關他的那些資料,我作爲一名文學創作者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好奇心便驅使着我,想知道生活賦予了老一輩人什麼,才使得老先生有着那樣積極上進的輝煌人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我懷着一顆敬畏之心,敲開了老先生的家門,想了解這位集榮譽與美滿生活於一身的我廠前總工程師。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課,從廠志、報刊媒體中瞭解到一些老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老先生剛參加工作時是在富家灘煤礦。也就是說設備修造廠是以山西靈石富家灘煤礦爲發源地的,它也是我們汾西礦務局的發源地。可以說沒有富家灘這個煤業雛形,就沒有現在的汾西礦業,也沒有我們設備修造廠現在的規模。我的公公也是煤校技工畢業的,剛參加工作就去了富家灘。記得他曾講過剛參加工作時的境況,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的修理部卻聚集了四五個技術人員。像李老先生這樣的人,一開始就是技術骨幹。有了他的到來,當時的修理部才逐漸地形成一定的規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和李老先生的聊天中我得知,當時的富家灘煤礦雖然不能說是窮山惡水,但是生活條件差那也是事實。看得出,他在述說當時的艱難時也對自己在富家灘那片熱土上貢獻的青春年華進行了回顧,他說: “當時工作上一天,渾身的油污,想清潔一下都沒有乾淨水,只好把汾河水澄清後洗澡。洗完之後頭髮都粘在了一起,烏糟糟的,梳都梳不開。”想想看,一羣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別說光彩照人了,就連起碼的乾淨整潔都不能保證。修理部沒有食堂,只能跑到老遠的礦食堂去喫飯。沒有宿舍,只能住在日軍投降後遺留下的破窯洞裏,更有甚者住在馬車房裏面,離鐵路只有五六米遠的距離,火車一來真可謂是地動山搖!一兩日也就罷了,日日伴着火車的轟隆聲入眠,真不可想象他們是如何進入夢鄉的!即便這樣,年輕的他並沒有想要離開這艱苦之地,反而埋下頭來攻堅克難。他先後完成2K-6、3K-9、7千瓦水泵的全套圖紙,又和同事一起設計了140千瓦煤水泵圖紙,在組織生產的工作中不斷創新產品、改良設備,還創辦了“科學園地”板報,組織夜校,不遺餘力地給工人們講解機械識圖和機械原理,工人們親暱地稱他“模範師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人常說:“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話放在老先生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在這窮山惡水的富家灘煤礦工作期間,李老先生成了家。新婚妻子身材高挑,皮膚白皙,容貌更是出奇的清秀端莊。如今即使韶華不在,歲月的滄桑也並沒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跡。當我們進了老先生的家時,80多歲的夫人依然白皙如初,雅緻如昨!她是那個年代山西大學畢業的才女,真是羨煞旁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生活賦予我們的一顰一笑,是要我們努力去領略的,人生是否公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刻體會到的。一個兩次被國家領導人接見過的工程師,一個一生光環籠罩的模範人物,無疑是人生的大贏家。他也是一個周身充滿正能量的君子,我彷彿看到一個純潔積極的青年是如何努力工作、生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四個兒子是隨着李老先生聯合生產主任、生產技術科科長、主任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的升遷而一一到來的。在美麗的女教師亦不能放棄教學而照看幼兒的情況下,只能逐一地把孩子們奶出去。想想我們現在人的育兒理念是多麼的矯情!困難時期每月12千克糧食,沒油沒菜,只能用野菜果腹。那個特殊歲月並沒有打垮一代人的意志,這般辛苦又如何能擊倒一個對機械行業奉獻一生的老模範呢?顯然不會。三四百人三班輪的工作量,早餐排隊,中午不回家,晚上開碰頭會,領導還須跟班。孩子生病住院都是由奶媽陪伴,作爲父親只能利用喫飯時間或者晚上去醫院看看孩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看着表格中重重疊疊的各種榮譽以及獲獎時間,我感嘆了!那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能理解的。我對寫這樣一個人物膽怯了,只怕我的筆不夠分量,寫輕了他們。畢竟我們隔着一個飢餓的年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問起老先生身體狀況時,他說血壓高。他告訴我,困難時期的艱苦生活,幾乎摧殘了一代人的健康。那時,老先生在飢餓加超強度工作的狀況下,浮腫不退,只好去了療養院。當時療養院每人每天給一份紅燒肉,一個月下來,血壓陡然從70~120毫米汞柱攀升到90~140毫米汞柱。老人說,當時也不懂得養生,喫燒肉喫出了高血壓。他說這話時,我看了一下這個74平方米的房間,擺設如此簡潔,看不出哪件什物比較高檔奢華。倒是老先生所有的榮譽證書都散發着熠熠的光彩。4個兒子4個大學生,全家10人有8個共產黨員、6個高級職稱,這些都是老人所看重的,也是老人爲之驕傲的。還有幾個在外打拼的孫輩讓老人更感欣慰。他說有兩個在北京,還有一個在澳大利亞。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看到老先生精神煥發,臉上露出當年創業時的豪情,看得出老先生的晚年生活是多麼富足與愜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裏,老先生純淨性格的建立與實踐,必定是有人爲他開闢了一個清淨的場所,和諧的家庭便是他堅強的後盾。看看歷年來獲得的“文明家庭”“和諧家庭”稱號,甚至獲得“第八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的榮譽稱號,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和睦的大家庭。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優雅的老夫人話雖不多,看似隨意的插話都是對老先生滿滿的理解與懂得。只有這種家庭環境才能使得兒孫們在更廣闊的天地裏馳騁,孩子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才能夠安靜地學習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正因如此,老先生的退休生活纔不像其他人那樣,覺得失去了什麼而悵然。他每天必看新聞聯播,經常看一些名人傳記,還是個準軍事迷。在和我們的聊天中,他語氣平和,神態安詳,又有老伴的相依相伴,生活得充實而又滿足。\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03503398343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