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高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俗话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近来,年届花甲的刘光平就时常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坎坷路,回想起那个叫富家滩的地方。富家滩是他生命的摇篮,是他梦想启航的港湾。正是在富家滩成长的一幕一幕影响了他的一生。是富家滩这片热土养育了他,历练了他,让他成为一个勤劳、务实、有追求的人,让他成为一个不安于现状、敢闯敢试、有魄力的人。正是对富家滩的眷念之情、感恩之情,促使他决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大家讲述富家滩的故事收集起来,整理成一本书,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在汾西矿业发祥地上曾经有过这么一群可爱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刘光平,小名二伟,1958年1月生于富家滩。富家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伴随着他儿时的成长,锻造出他刚毅干练的品格,给了他山的厚重、水的灵性。1974年11月,矿务局大招工,他带着美好的梦想参加了工作,成为富家滩煤矿职工中的一员。一年多的时间里,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他从师傅那里学到了打眼、开炮、钉道、支柱方面的技巧。也因为自己的胆大心细天资聪颖,总结出了不少的好经验。富家滩煤矿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动脑思考,让他身上具备了煤矿工人特有的朴实和勤劳、坚韧与智慧,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75年8月,因为富家滩煤矿资源枯竭,他被矿务局调到高阳煤矿。因为有了富家滩工作的丰富经验,在高阳煤矿的岁月里,他无论是在井下一线还是后来在后勤工作,都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人生道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刘光平天生就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20世纪末,煤炭市场正处于低谷,他敏锐地感觉到,危机就是转机,他毅然决然地自筹资金,接手了一个已经停了有七八年、倒了七八手的煤矿。他依靠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思考的性格,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使小煤矿起死回生。后来赶上资源整合,他从煤炭产业转向了绿色产业,迅速将目光投向养殖业,建起了自己的种猪场,把精力放到农业发展上,搞起了种植、养殖。因为他的精心钻研,不断发展,吸引了不少专家前来考察,他还被山西农业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刘光平从小就生活在富家滩,亲身经历了富家滩的兴衰,目睹了富家滩矿区面貌的变化,矿区内每个细小的改变,都存留在他的记忆当中,难以磨灭。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更加意识到要懂得感恩。富家滩是他的根,他的魂,是他成长向上的摇篮,为他提供了发展的广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丰富着阅历、充实着自我;在这个平台上他用激情点燃着梦想,用勤劳支配着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从小时候在富家滩学会如何做人开始,他便非常看重“忠义”二字,他常说“好狗护三院,好汉护三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绵羊知跪乳,乌鸦知反哺”。如今,他无以回报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只能把这种朴素的、实实在在的煤矿人的故事和精神,汇编成书,流传下去,激励后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按他的话说:什么是不忘初心?那就是——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的理想。\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06863077790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