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脫貧攻堅和水保工程的統籌推進,極大地調動了羣衆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積極主動性,也使水保項目的效益不僅僅表現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上,還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隰縣按照“治理大流域,建設大基地,開發大產業,服務大農業”的總體思路,堅持塬坡溝川總體規劃,田林水路整體設計,將生態建設、休閒旅遊、園區建設、特色農業合理佈局,一步規劃到位,逐年梯次推進,強力推進塬坡溝川綜合治理,田林水路配套建設,農林牧副協調發展,形成了“垣面梨果戴帽、垣坡綠化纏腰、溝底壩地穿靴”的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治山保水改善生態、發展經濟的典型路子。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SxtBhG8b6sY4\" img_width=\"893\" img_height=\"670\" alt=\"鄉村振興有了綠色“資本”\"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繁峙縣趙家莊白水杏產業的成功給村民帶來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探索出一條“生態+扶貧”的新路子。 本報記者 劉業飛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右玉,曾經的黃沙漫天,如今已是人盡皆知的塞上綠洲。幾年的發展,繁峙的白水大杏也叫響了全國,緊鄰的河曲也從原先的水土流失嚴重,造成耕地能力下降,通過科學規劃,精心實施,水土保持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隰縣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壩灘聯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工程,緊扣“玉露香梨”產業發展爲中心,昔日荒灘地變身聚寶盆,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省各地堅持水保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堅持生態補償脫貧與特色產業脫貧並重,走出了一條條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逐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如今,荒山綠了,環境變好了,鄉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頭山變氧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右玉提起王佔峯,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二十多歲的王佔峯頂着“萬元戶”的頭銜,扎進了石砲溝這個荒溝裏植樹造林,如今40多年過去了,憑藉着他一個人的堅持,石砲溝從原先的荒山野嶺,變身爲綠油油的天然氧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石砲溝的巨大變化,來這裏的人都不由地會問:“您一年栽了多少棵樹?”而王佔峯的回答,已經最初的百棵、千棵,變成了如今的十畝、二十畝了。隨着這些數字的增長,石砲溝的綠化面積由原先的150畝擴大到了3200畝。王佔峯也多次受到了省、市、縣有關部門和領導的表彰和獎勵,先後獲得“山西省青年植樹造林標兵”“山西省生態建設標兵”“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標兵”“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王佔峯一樣,右玉縣李達窯鄉水保大戶李雲生,靠着自己一家人一棵一棵地植樹,硬是將1萬畝的荒山變成了綠色的海洋。“以前,一下大雨溝裏就會發洪水,水土流失嚴重,現在再也不見那樣發洪水的情景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起栽樹的難,李雲生眼中泛起了淚花,最早他栽樹時要挑着兩桶水走四五里山路,才能栽好幾棵樹,不過成活率還特別的低,多少次想放棄的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栽樹最關鍵的還是水,右玉縣水務局得知他的困境後,給他打了水井,鋪了管道,栽下的樹成活率一下就提高了不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樹多了,環境好了,右玉縣經過多年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塞上綠洲”的美譽叫響了全國。王佔峯種的經濟林有了效益,李雲生正謀劃着打造鄉村旅遊景區,遊客來了可以採摘、親近大自然,到時候村民們的土特產就不發愁賣,還能開辦農家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右玉縣水利局局長李永亮說,近年來,右玉縣堅持把水保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發展水保產業,一手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一手鞏固提升治理成果。目前全縣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面積累計完成917.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來不足0.3%提高到現在的61.2%。“做好生態和旅遊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把生態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爲鞏固脫貧攻堅的優勢,綠水青山正在成爲廣大羣衆的‘幸福靠山’。”李永亮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瞭解到,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我省各地就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湧現出了陽高縣大泉山、平順縣西溝、昔陽縣大寨等聞名全國的水土保持先進典型,後來又在全國率先推出戶包治理、“四荒”拍賣、大戶治理等先進模式。2005年,山西省政府出臺《關於發展民營水保大戶的資金扶持辦法》,進一步鼓勵推動民營水保大戶治理。戶包治理、拍賣治理,不僅調動了農民治理小流域的積極性,也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共有民營水保戶28萬戶,累計投入治理資金35億多元,治理開發“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荒灘地變金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臨汾隰縣,坡耕地項目實施前,老百姓種植玉米畝產效益在500元左右,項目實施後,老百姓種植發展梨果產業,畝產量達6000斤,收益翻了20倍;溝壩地建設後,昔日荒溝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高產田、穩產田,老百姓親切地把溝壩地稱之爲“噸良田”,讓老百姓口袋也跟着鼓了起來,把綠水青山變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隰縣按照“治理大流域,建設大基地,開發大產業,服務大農業”的總體思路,堅持塬坡溝川總體規劃,田林水路整體設計,將生態建設、休閒旅遊、園區建設、特色農業合理佈局,一步規劃到位,逐年梯次推進,強力推進塬坡溝川綜合治理,田林水路配套建設,農林牧副協調發展,形成了“垣面梨果戴帽、垣坡綠化纏腰、溝底壩地穿靴”的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治山保水改善生態、發展經濟的典型路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地裏種玉米,澆不上水,都是靠天喫飯。”在繁峙縣繁城鎮趙家莊村,村民劉富安一邊整理剛採摘的杏子一邊回憶說。地處山西東北部的繁峙,是典型的土石山區,山大溝深,水土流失嚴重製約着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老劉一家種了十多畝的杏子,他所在的趙家莊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杏之鄉”。 這幾年,通過互聯網﹢農業的模式,趙家莊實現了“網貸下鄉”和“農產進城”雙向流通,還連續兩年舉辦了杏花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家莊白水杏產業的成功給村民帶來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爲繁峙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探索“生態﹢扶貧”新路子提供了成功借鑑。2016年開始,繁峙大力實施坡耕地改造、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試點等重點水保項目,對趙莊河流域內的15個村實施全方位、立體化整溝治理,立地條件較好的村發展白水大杏產業,生態環境脆弱的村實施整體搬遷和土地復墾,對荒山荒坡實施生態綠化,對溝底河道進行流域治理和景觀開發。如今,趙家莊周邊的15個村已種植白水杏1.3萬畝、仁用杏1萬畝,涉及農戶2664戶,貧困戶參與率達到10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趙莊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一樣,圍繞脫貧、服務脫貧是所有水土保持工程的“硬任務”。“2017年以來,我們實施坡耕地改造2.37萬畝,總受益人口8900人,其中貧困人口3100人。”繁峙縣水利局長劉平牢說,“以種植玉米爲例,平均每年每畝可增產131.2公斤,每公斤按1.6元計算,每畝增收210元,總增收496多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脫貧攻堅和水保工程的統籌推進,極大地調動了羣衆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積極主動性,也使水保項目的效益不僅僅表現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上,還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鄉村振興有了綠色“資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47歲的韓俊壽是繁峙縣東山鄉中莊寨村的村民,家裏上有老下有小,但是自己家的十幾畝地種玉米,一年下來只能掙一萬多元,迫於生計韓俊壽只得在外打工補貼家用。而今年,他終於可以留在村裏每月也可以領着3000多元的工資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能有這份工作,韓俊壽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在大同做生意賺了錢的本村村民張利國老人,今年67歲的張利國,在外“漂泊”40多年後,又回到中莊寨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年前,我放棄大城市的生活又回到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就是要圓夢。”在繁峙縣東山鄉中莊寨村兆豐農林基地,67歲的張利國對記者說。“我21歲當了村支書,當時就想把村裏這座荒山變成鄉親們的‘金山’,但是後來去了大同開了建築公司,這次回來我就是要把這個‘金山’的夢圓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大同做生意,他看到當地老百姓種植黃花賺了錢,他就琢磨着如何把黃花引回家鄉,通過農業專家的多次論證,繁峙也是可以種植黃花的。他就立刻回鄉,通過流轉土地、拍賣荒山,他開始向村民們推廣種植黃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是‘公司﹢農戶’模式,村民負責種植、採摘黃花,公司負責深加工和銷售,3年後土地返還給老百姓,由他們自己管理。”2018年,通過實施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項目,灌溉難題得到解決,“荒山綠起來,主要靠水。”老張高興地說,目前已有2000多戶村民跟着他種黃花,去年光是工資就發了380多萬元,人均月收入可達3000多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一步,老張打算帶領鄉親們發展鄉村旅遊:“春天看杏花、梨花,夏天看黃花,秋天看紅梨,冬天看紅葉,一年四季都能來旅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過去,人畜耕種的土地現在已經轉變爲機械化種植,深受當地廣大羣衆的歡迎。”興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近五年總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1.58平方公里,經初步測算,在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中,可建成壩灘地50畝,梯田100畝,造林600畝(其中經果林200畝)。壩灘地每畝增產糧食200公斤,每畝可增收400元。梯田每畝增產糧食100公斤,每畝可增收200元。經果林以種植核桃林爲例,每畝產30公斤,每公斤按16元計算,每畝可增收48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縣的水保項目區涉及總受益人口5.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27萬人,佔全縣總貧困人口的22%),到項目初步見效的2020年人均年可增收189元。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管化冰說:“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63%,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美了生態、富了百姓,更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的動力源泉。這滿眼的綠意,將爲三晉百姓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了這綠色‘資本’,鄉村振興的步伐一定會越邁越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報記者 劉業飛 通訊員 王秀芳 魏永平\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45618111206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