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人民網成都7月28日電 (記者 宋豪新 郭洪興) 自脫貧攻堅啓動實施以來,阿壩州累計完成貧困人口脫貧9.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7%;實現貧困村退出573個,完成率達94.6%;10個縣(市)摘掉“貧困縣”帽子、退出貧困縣序列,阿壩州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壩州屬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截止2013年底,全州有貧困縣13個、貧困村606個、佔全州行政村總數的44.8%,貧困人口10.4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4.5%,高出全省同期近6個百分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阿壩州扶貧開發局總工程師文瑞源稱,面對艱鉅繁重的脫貧任務,阿壩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爲指引,將脫貧攻堅作爲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個堡壘接着一個堡壘攻。回顧脫貧攻堅歷程,阿壩州在真抓實幹中取得了重大實踐成效,在攻堅克難中探索走出了“六個融合”的阿壩精準扶貧新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精準扶貧與產業發展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爲脫貧攻堅的核心支撐,積極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先後建立2.83億元產業扶持基金,大力發展犛牛標準化養殖、特色水果種植、全域鄉村旅遊以及“四小產業”(小庭院戶、小養殖戶、小作坊戶、小買賣戶)。累計新建和改造提升特色種植基地80萬餘畝,建成21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培育農業專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9200餘個(戶),建成省級旅遊扶貧示範縣3個、創建旅遊扶貧示範區4個、旅遊扶貧示範村69個,發展星級農(牧)家樂、鄉村酒店363家。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積極推廣減貧帶貧機制,探索出“股權量化”“飛地經濟”“返還式扶貧”等可持續發展模式。壤塘縣創建聯戶牧場以“分權不分產、運營不經營、分紅不分利”的租賃經營管理模式,打開致富帶頭人培育、青壯勞力解放、產業資金安全、集體經濟收益增加的多贏局面。紅原犛牛乳業創新“龍頭帶動八方聯動”產業扶貧模式實施“阿壩犛牛產業精準脫貧工程”,帶領藏區牧民脫貧奔康,每年帶動貧困戶均增收4800餘元。通過多元發展特色產業,全州5.3萬名貧困農牧民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羣衆在產業中嚐到了“甜頭”、有了“盼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精準扶貧與基礎提升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把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作爲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瞄準基礎設施建設的“空檔”和“軟肋”,加快向貧困村寨延伸、向薄弱環節傾斜、向更高標準邁進。嚴格執行《農房管理辦法》和補助標準,保證新建和改建住房選址科學、功能合理、配套完善、質量安全,累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355人,建成藏區新居12672戶,貧困羣衆紛紛住上了“安全房”;以《交通建設領域“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爲引領,新改(擴)建農村公路4149公里,加快推進飲水安全、產水配套、水生態治理等水利項目建設,解決3.2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以農村電網和骨架電網建設爲抓手,解決3.9萬人生活用電;完成74個農村連片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成4G機站5521個,鄉鎮通信網絡覆蓋率達100%。鄉村基礎設施得到整體提升,水、電、路、通信等民生問題得到有力解決,鄉村環境全面改善,各族羣衆真切感受到看得見、摸得着的巨大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精準扶貧與就業促進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把就業扶貧擺在突出位置,以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實現穩定就業爲首要任務,因地施策,精確發力,力求實現貧困家庭“戶戶有就業”。以萬人就業行動計劃、萬人技能培訓爲載體,大力推行訂單、定向、定崗式培訓,增強“造血”能力,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1萬餘人,8000餘名貧困人口培訓後實現就業。堅持“市場需求+政府服務”雙向發力,爲羣衆就業提供“量體裁衣”式服務,浙江嘉興、溫州、台州市成立阿壩州籍農民工服務工作站,僅2018年全州轉移輸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04萬人(省外輸出145人)。積極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全力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全州返鄉農民工創業人數累計6719人、創辦企業6638個、實現總產值9.57億元,吸納就業1.78萬人。積極推進居家靈活就業,建立扶貧車間17個,大力推進“非遺+扶貧”模式,開啓農牧民不離鄉、不離村、不離土的就業增收新途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牢固樹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建設成爲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功能定位,積極探索推動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互動互融,切實形成有效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的工作格局。按照全州所有生態資源、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建設職能 “三個全覆蓋”原則,科學配置生態公益性崗位,帶動貧困農牧民參與造林綠化工程施工、草原沙化治理、森林和草原(溼地)管護等,確保全州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無穩定收入來源和穩定就業渠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持續穩定增收。目前,全州已成立生態管護合作社968個、造林合作社233個; 2.6萬名貧困人口就地踏上生態管護崗位,2018年實現貧困戶年均增收6600元。創新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萬畝林億元錢”經營模式,整體提升甜櫻桃、蘋果、雪梨等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壯大道地中藥材、林麝、跑山雞等林下種養業,大力培育“森林人家”“林家樂”等生態旅遊業,促進產業惠民富民,走出了一條羣衆穩定增收、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態脫貧新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精準扶貧與社會保障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把提升公共服務保障作爲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教育醫療、特困羣體兜底保障到位,全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深入實施十五年義務教育,完善多位一體的資助體系。2015年以來,累計投入10.13億元改善教學條件,投入13.27億元用於學費減免補助,受益學生41.58萬人次,教育扶貧救助基金累計資助6000餘人。優先落實貧困人口“十免四補助”,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和特殊門診維持費用個人自付部分控制在5%以內,衛生扶貧救助資金累計救助3.68萬人。全面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貧困人口健康體檢,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基本控制包蟲病流行,大骨節病無新發病例。強化低保兜底,實現應保則保、應退盡退,全面推進“兩線合一”。黑水縣實施教育扶貧“543暖心工程”、九寨溝縣持續推進“健康九寨”、小金縣創建“醫療救助愛心基金”及“健康阿媽基金”,有力確保貧困羣衆教育、醫療有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六、精準扶貧與新風培樹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堅持羣衆主體地位,多措並舉激發羣衆內生動力。組建“雙語”“馬背”“藥山”等宣講隊,深入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舉辦羣衆教育活動7000餘場次。建立農牧民夜校1352個,組織羣衆學政策學文化學科技近100萬人次。“四位一體”大力宣傳脫貧攻堅經驗成效,推出7000餘篇脫貧攻堅新聞報道。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工程,2015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近2000場次。深入實施“鄉村善治”,創建省級“四好村”95個、州級“四好村”593個。強化正面激勵,激發榜樣力量,紅原創新推廣“星級評定”激勵機制,評選奮進、勤勞等“五星”示範戶136戶;張茂堂、索能澤讓、羅吾羣、尤珠娜姆等一批脫貧典型獲省、州“脫貧榜樣”、奮進獎表揚表彰。大力弘揚孝善和儉道德傳揚,理縣先後表彰和美家庭、孝善媳婦、最美理縣人等580名;金川縣將弘揚“孝善和儉”傳統美德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湧現出如二普魯村“黨員思想體檢”、趙明秀喪夫多年與高齡婆婆和殘疾姑子不離不棄、成都金川商會返鄉與貧困戶建立結對幫扶、德勝村的道德建設觀摩點、馬廠村簡辦雅辦婚喪嫁娶等一大批典型事例,“孝善和儉”蔚然成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責編:羅昱、高紅霞)\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571739719439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