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jLUQ1OQoWE2\" img_width=\"410\" img_height=\"192\" alt=\"大渡河永遠銘記 84年前的17名勇士和77名船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馬鞍山半山眺望大渡河安順場渡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jLUx28S5Hg5\" img_width=\"374\" img_height=\"270\" alt=\"大渡河永遠銘記 84年前的17名勇士和77名船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帥飛講述當年爺爺帥仕高協助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4年過去,大渡河依然奔流不息,洶湧翻滾的濤聲震天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7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活動A組行進至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鄉,站在安順村馬鞍山半山處往山下望,即可見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館長周萬任站在山腰上,指着腳下介紹,“1935年5月,紅軍過冕寧到達馬鞍山,就是從這裏赴安順場渡口強渡大渡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順場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聞名。84年前,在這裏,17名紅軍勇士和77名船工完成了強渡大渡河的壯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強渡大渡河17名勇士完成驚天之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順場渡口、大渡河邊,矗立着一座“紅軍渡”石碑。石碑旁陳列着一艘長10.5米、寬2.3米、高2.2米的翹首木船複製品。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副館長付婷婷介紹,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就使用的這種木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遠處的廣場上,一座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巍然矗立,碑體正上方雕刻着紅軍戰士的頭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紅軍總部命令,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馬鞍山,並於當晚成功搶佔安順場。爲堵截紅軍渡河,四川地方軍閥已在對岸築堡防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的大渡河寬度幾乎是現在的兩倍,即使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在5月汛期白天渡河都可能翻船,夜晚強渡更無可能。”周萬任告訴記者,徵求船工的意見後,紅軍決定第二天一早強渡大渡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月25日天剛亮,紅一營在大渡河岸邊集合準備渡河。9時,在一營營長孫繼先的帶領下,17名勇士每人配備一支駁殼槍、一挺花機槍(衝鋒槍)、一把馬刀,六至八顆手榴彈,分兩批次從安順場渡口出發,駕着翹首木船,在機槍陣和神炮手的掩護下,向對岸的四川地方軍閥駐地桃子灣渡口強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勇士們在南岸紅軍猛烈火力的掩護下,猛撲敵羣,敵人向北邊山谷逃竄。“整個強渡,4名勇士受傷,沒人犧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爲紅軍護航77名船工的毅然抉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館內牆上,有一個77人的名單——這是當年參與強渡大渡河的77名當地船工,其中兩名藏族船工李正銀和李正強之後還參加了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強渡大渡河的成功,離不開當地船工們的積極幫助。”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副館長宋福剛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名單左邊,是幾名船工的合影照。指着左起的第二個人,本地人帥飛自豪地說:“這是我爺爺帥仕高,當年21歲的他已是一名有五六年經驗的船工了。”帥飛的爺爺生前多次講述當年的故事。“24日晚,紅軍戰士在我家木板房外夜宿避雨。他們席地而睡、絕不擾民。看到有些紅軍年齡不大、穿着破破爛爛,爺爺深受感動。”帥飛告訴記者,爺爺開門把紅軍迎進屋,攀談中得知紅軍需要船工的幫助。“爺爺第一個報了名,並幫助紅軍尋找船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其他七名船工一起,帥仕高參與了強渡大渡河的第一船。“當時,爺爺也很害怕。但看到身旁的紅軍戰士不停用槍向對岸敵軍還擊時,爺爺就迅速定下神來,把船槳抓得更緊,和大家一起拼命向對岸劃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的英勇也感染了船工們。接近對岸時,船碰到了一塊叫作“尖石包”的礁石。船沒破,但已被水衝到岸附近。“爺爺和三名船工跳下來,站在河裏拼命地用背頂着船,另外四名船工在船上用篙杆盡力撐着,船才慢慢靠了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7名勇士強渡大渡河成功後,紅軍又找到兩艘船,在77名船工的幫助下,用七天七夜運送了7000名左右紅軍戰士到對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的安順場已成爲紅色旅遊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勝地。記者採訪時,不時看到有人前來瞻仰,並在這裏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牢記初心使命教育。“17名勇士的故事在石棉代代相傳,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勇士精神’就是‘信仰堅定就是力量、團結同心就是希望、激流勇進就是勝利’,我們正秉承這種‘勇士精神’努力把石棉建設得更美。”如今,石棉縣委、縣政府正着力進一步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資源利用好,讓紅色文化成爲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613553197388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