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中文站 9月6日報道,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就職已經一年半,但其試圖復興日本停滯經濟的大膽嘗試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上週,《金融時報》曾刊文質疑安倍經濟學是否失敗?儘管日本勞動力市場有所復甦,但公司多數創造低薪就業崗位,經濟增長速度依然緩慢。如果有人說,日本公司曾通過投資搶佔美國公司資產,幾乎沒人會相信。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這種假設險些成爲事實。80年代初,日本資本開始湧入美國,到80年代中期,美日同意重新評估貨幣價值後,日本公司在美國掀起瘋狂收購狂潮。隨着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日本收購”主題開始在美國文化中興起。通過谷歌(微博)新聞,現在我們可以重新帶你感受一次這種瘋狂時刻。(風帆)

01.開始的時候,只是少數日本汽車製造商尋求收購美國零部件製造商,並未引發太多關注。

02.但收購趨勢開始加快,一家日本公司收購了福特公司全資擁有的鋼鐵公司。

03.不久後,日本的影響力開始在全美被感受到。不僅美國大都會的角落中充斥着日本產品,就連得克薩斯州、阿肯色州以及密西西比州的博物館,都突然被日本展示的產品壟斷。

04.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Paul Volcker)推行的利率“休克療法”生效後,美元價值開始上升。

05.這結束了美國貿易產生的巨大逆差。

06.爲此,在1985年9月份,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廣場協議”。根據協議,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

07.“廣場協議”簽訂後發揮了作用,美元兌日元匯率持續大幅下跌。

08.但此舉也導致日元幣值急劇上升,日本開始“購買狂歡”,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

09.日本企業開始瘋狂搶購任何能夠到手的美國資產,包括美國大公司及其標誌性建築等。

10.日本公司的瘋狂收購行爲引發許多美國人憤怒,專欄作家保羅·哈維(PaulHarvey)甚至警告小心經濟版“珍珠港事件”。

11.突然,好萊塢大片中也多出了許多日本老闆。在《回到未來2》中,未來的美國工人屈從於他們的日本主人。

12.在電影《虎膽龍威》中,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攀上Nakatomi塔,這是日本Nakatomi Trading公司位於洛杉磯的總部。

13.在美國兒童最喜歡的卡通片製作人名單中,他們也開始習慣看到日本人的名字。

14.即使日本人自己也開始爲當時的另類繁榮感到擔憂。喬吉·蓋爾(Georgie Geyer)寫道:“日本人花在寵物食品上的錢甚至超過國防預算。”

15.但其他人似乎比較樂觀。本·沃騰伯格(Ben Wattenberg)寫道:“按照美國的超級大國標準來看,日本依然是聯盟中的小角色。”

16.但是日本人的併購行動依然在繼續,開始轉向酒店業、輪胎公司、電影工作室等等。

17.美國曾積極尋求自由化日本市場,包括降低美元價值。日本瘋狂收購美國資產就是其此舉獲得的回報。索尼聯合創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曾坦率稱:“你只要說你要賣什麼。”

18.到1989年11月份,日本收購美國資產達到高峯,當時三菱公司以8.46億美元價格買走洛克菲勒中心。

19.但是隨着新時代開始,事情發生急劇轉變。由於龐大支出,日本通貨膨脹大爆發。

20.1989年12月份,三重野康(Yasushi Mieno)接任日本銀行總裁,立即提高利率。但過力的市場矯正導致日本經濟遭到重創,經濟泡沫破裂。

21.日本公司開始從美國撤離。

22.三重野康留下的遺產好壞參半。《衛報》1994年曾評論稱:“日本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深的經濟衰退中。作爲1992年日本銀行總裁,三重野康努力在春夏相交之際尋求經濟復甦,可是直到今天,他依然在徒勞地尋找嫩芽。”

23.最後,我們歡迎日本成爲一個繁榮的貿易伙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