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婧

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卻同時選擇在中國求學。他們懷着憧憬和希望,來到一個陌生的學校。所謂陌生,不僅僅是對語言、環境的陌生,更是對自己前進道路的陌生。

其實,所有一切的陌生,只不過是尚未習慣。

留學生們和大學的第一次交手

在這個晴朗的早晨,拖着行李箱的韓國留學生Danny和成千上萬的新生一樣踏入大學的校園,他將在這裏度過四年大學時光。對於Danny來說,“開學”是他最近生活的主題。當他在網上查到自己被中國南方的一所大學錄取時,就坐不住了,趁着暑假從韓國來到中國,去自己未來的大學校園裏轉了一圈。充滿現代化的建築,科技化的校園,一切都讓他感到新鮮,“真的很先進”他說“全校覆蓋着wifi,圖書館和宿舍大廳有自助服務器,還有無人商店……”

在朋友圈裏,他一天連發兩張大學的照片,並感嘆“校園綠化很不錯”,寫到這,他索性又加了幾個鼓掌的動作符號。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兩年前,Danny就孤身來到中國北方的一所城市上高中。爲了能繼續在中國深造,他選擇了中國南方的一所大學。

9月1號一早,Danny就來到大學報道,走完入學流程,他踏入嚮往已久的宿舍。

但宿舍卻讓他有點小失望,宿舍衣櫃旁的休息凳上堆滿了衣服,洗漱臺上擺着瓶瓶罐罐的清潔用品,旁邊甚至還有幾個未洗的盤子。雖然“感覺亂七八糟……”但是Danny已經很知足了,因爲宿舍設施十分完善,衣櫃,空調,微波爐,獨立衛浴應有盡有。

Danny把行李箱放好,從裏面掏出了全家福,並把它擺在桌子最顯眼的地方。這張照片是他和父母還有哥哥一起合照的,他去哪都要帶上。

在9月1號這一天,來自泰國的Ann也踏進了校園。她以後想從事與旅遊相關的職業,爲了這個夢想,她來到中國學習。

她的學校“位置優越”,交通極其便利,這讓Ann滿意極了。

Ann拎着箱子,走進留學生宿舍樓,按下了電梯樓層號。

打開宿舍門,令Ann意想不到的是,迎接她的室友居然也是泰國人。見到熟悉的同胞,她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你也是泰國人嗎?” “我來自清邁,你呢?”“你爲什麼會來中國學習呢?”……閒聊一下子拉近了Ann和室友,沒出一天,她已經和室友混熟了,室友還拉着她逛了整個校園。

Ann很喜歡學校的一家咖啡廳,後工業風格的咖啡廳讓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每天都有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光顧。有時,她會帶着書和筆去咖啡廳學習,聽着各種語言在耳邊交匯,也算是鬧中取靜了。

這個室友不太冷

Danny的室友是一個濃眉大眼,頭髮微卷的阿富汗男孩。初見時,他倆對視兩秒,Danny張了張口,正要打招呼,室友卻默默移開了視線。

氣氛一陣尷尬,Danny放下剛剛舉起的手,默默地收拾行李。

心裏開學的喜悅被室友的冷漠給沖淡了,Danny覺得這個室友和自己八字不合。

一整天,他和室友悶着頭在房間裏來回穿梭,誰也不說話。晚上,他躺在牀上,迷迷糊糊地想着“這也太尷尬了吧”。

過了幾天,恰逢學校選課,Danny對中國大學的選課制度一無所知,在做了無數次心裏建設後,他嘗試着開口問阿富汗的室友“你知道怎麼選課嗎?”

室友一愣,歪頭想了半天,蹦出來一句“我也不知道”,接着室友慢吞吞地給他指了條明路“你可以找學長學姐幫忙……”

Danny這才知道,這位室友並不“高冷”,只是面冷心熱。於是,他放開膽子,樂此不疲地逗室友說話。有時,他湊在室友旁邊吐槽作業太難或者討論學校食堂哪個窗口最好喫,Danny立志要把舍友培養成一名合格的“話癆”。

他們在努力適應陌生

Ann是個十足的喫貨。她從泰國千里迢迢趕來,包裏裝的最多的不是化妝品、衣服,而是一包包方便麪和泰國調料。室友回憶:“她一開箱子,方便麪就蹦出來,嚇我一跳!”

Ann解釋道:“中國的方便麪,不夠辣。”她的泰國室友深有同感地點點頭,拍了拍Ann的肩膀,幽默地說“喫的時候分我一點”。

Ann和她的泰國朋友都喜歡喫酸辣口的食物。她第一次進食堂,就被各種食物迷得眼花繚亂,面對琳琅滿目的食物,她有點犯難。同行的泰國朋友指着一處菜名說:“你可以嚐嚐這個,酸酸甜甜的,很符合你的口味。”她順着看過去,辨認出來那道菜的中文名——“西紅柿炒麪”。

結果這一嘗就不可收拾,之後Ann一天三頓都用“西紅柿炒麪”解決,因爲這是她唯一喫得慣的中國菜“泰國菜是辣辣的味道,中國菜鹹,特別鹹”。Ann對中國菜心有餘悸,她已經在發愁等儲備的方便麪喫完以後,她該怎麼辦。

不過這還是小事,真正讓她發愁的是她的學業。

Ann的中文說得十分喫力,她只能看懂簡單的漢語,大學高強度的學習讓她倍感壓力。中國學生在下午5點以後,幾乎就沒有課程安排了,但她卻需要上中文學習班,開學這幾天,她爲了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經常抓緊一切機會啃書本。

作爲留學生的Danny,課業壓力同樣很大。週二是他一週裏最忙碌的一天,從早上九點半到晚上九點半,他幾乎要上十小時的課程。政治經濟學、管理學、大學英語、簡單微積分……這些課對他來說都不簡單。除了必要的課程,他還要去上高級漢語課,整整三個小時的語言課程讓他腦袋發懵。

有時,這個少年也會向同伴抱怨課程太滿,可抱怨歸抱怨,隨後他就捧着一大摞書去圖書館“閉關學習”去了。他很喜歡泡圖書館。開學第二天,他就去逛了大學的圖書館,圖書館裏豐富的藏書讓他心花怒放。他還意外收穫了幾本韓語書,興沖沖地發了一條朋友圈“第一次在中國發現韓語書籍”。

進入大學,Danny覺得他的人生真正開始了。“大學賦予我自由與責任”這個年紀不大的少年說起話來卻像“老幹部”一樣正經。

同班同學們也很照顧這個黑髮黑眸,看起來很像中國人的留學生,他們會和Danny分看一本講義,給他講解老師的教學計劃。

Danny的中文非常好,一張口就是流利的普通話。在別人眼中他是“中文大佬”但Danny自己卻不這樣認爲。他在韓國學習中文的時候,沒有學習簡稱。當學校通知中出現“返校”等詞語時,他大爲疑惑,“我只知道返回學校,返校是什麼意思?”而且Danny非常不理解中國的“倒休”制度,也就是放假後補課, “國慶節放假之後爲什麼還需要補充上課?”

把“補課”說成“補充上課”爲了防止出錯,Danny說話不喜歡省略,如果發送文字消息,句號,引號,冒號……該加的一個不落。

從開學到現在,Ann已經學會使用微信了,聊天時還調皮地加上系統自帶的表情包;她在交流中可以熟練地使用“是的、可以,好”等詞語,剛來中國時,她只會用“對的”來表達肯定的意思。

Danny現在會在朋友圈裏“曬”出自己的聚會照片,會滿大街的“掃”共享單車,會嘴饞中國的茉莉蜜茶飲料。到底能不能適應中國的大學生活呢?對於這個問題他已經沒有時間考慮了,因爲他忙着和小組成員一起做PPT,忙着參加排球社團活動,忙着和剛認識的印尼朋友一起喫飯。

(文中受訪者皆爲化名)

來源|南都週刊

END

歡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覆「小南」試試看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