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建永定土楼的第一印象,来于十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里提到了永定下洋镇初溪村的集庆楼。 集庆楼建于1419年,是永定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高4层,从一楼到四楼用72道楼梯把整座圆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 最让人称奇的便是集庆楼的房间、楼梯、隔门全用杉木构建,相邻处全靠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 在穿越600年的风霜雨雪台风地震后,集庆楼依然巍然屹立! 在福永定,如此神奇的土楼还有许多许多。

平时,您在电视上,手机中,看到的土楼大多是圆形的或者方形的。 来到永定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除了圆形和方形,还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曾在陈东乡的岩太村,发现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布达拉宫式土楼群-岩太土楼群。 岩太土楼群,有着46座大大小小的土楼,其中较大的圆楼6座、方楼18座。 岩太土楼群位于海拔750-900米的山腰上,形成于宋代(公元13世纪)至现代,但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无人知晓,鲜有人前往。

在湖坑镇,发现了绵延数十公里的南溪土楼沟。 南溪土楼沟地形狭长,两旁山峦对峙,连绵起伏,五个土楼村落、上百座形状各异的土楼延绵10多公里,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镶嵌于梯田山谷间、弯曲溪岸上,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龙,成了“十里土楼长沟”的奇景,蔚为壮观。

在高头乡的高北村,有一座历经数百年从不涝的土楼-承启楼。 承启楼为圆形土楼,共四层,直径73米,占地5376.17平方米,江氐祖孙三代人,历经81年建成。 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800多人。 承启楼距离东海海岸线的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每年都会受到多个台风的影响。 但承启楼有着让众多城市打脸的土楼排水系统,历经三百多年,邂逅了上千个台风,却从未发生过内涝。

在下洋镇初溪村,有着大名鼎鼎的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现有5座圆楼和31座其他造型的土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在初溪土楼群,整个村的人都姓徐,所有的土楼大门都向北,所有土楼的楼名都带一个“庆”字,所有的土楼内部都不挖井,绝大部分土楼都只有一道门。 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永定土楼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土楼“坚固”的共性却异常的明显,这是为何呢? 据了解,客家人建土楼时,夯墙采用的是有着特殊配方的湿夯方式。 特殊配方的湿夯方法首先要配“三合土”,所谓三合土就是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在一起搅拌发酵成熟而成的。

其间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在三合土中,还要加入特殊的黏合剂,黏合剂的主要成分是红糖、蛋清和糯米。 这种特殊的黏合剂的凝聚力远胜于大量用于现代建筑中的水泥。 三合土代价很高,客家人曾有这样一句话:一碗猪肉才能换来一碗三合土。 因此,永定土楼历经风雨、战火、台风与地震,至今仍固若金汤。 文/图 纳兰小鱼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