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戶餘杭人家深夜燈火通明,“噼裏啪啦聲“不斷!住裏面的86歲老人竟在...

在臨平某小區內,

常常到了十一、二點,

8樓的房間裏依舊燈火通明,

幽靜的書房裏總會傳來噼裏啪啦

鍵盤的敲打聲,

一位86歲的老人伏案在電腦前碼字。

祝爺爺每天都會在書房裏寫作

老人名叫祝一帆,

1994年從餘杭區交通運輸局退休後,

開始着手編纂餘杭區交通志

至今已經完成了兩部!

從1979年2月,進入區交通運輸局工作

祝爺爺見證了改革開放後

餘杭交通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滬杭高速餘杭段 網友moyan808

改革初期,餘杭境內平原公路建設一片“空白”

1979年,

祝爺爺進入當時的工業交通局

交通股工作,

負責公路建設和養護。

當時,局裏只有一輛客貨兩用車,

人員用車相當緊張,

就給每個幹部配備了一輛自行車。

80年代初餘杭縣交通局

那時,祝爺爺要去百丈、鸕鳥

西部山區出差,

就要提前收拾行李

甚至還要隨身背一牀被子

由於沒有直接通往餘杭西部的公路,

祝爺爺和同事們不得不

從杭州城區繞路再到西部,

路上就要花掉一天時間。

80年代初,執法人員對車輛技術狀況檢查,當初交警屬交通部門主管

因爲當時餘杭境內

只有兩條國道和5條省道

還有山區爲運輸毛竹自建的縣鄉道路,

可以說在平原公路建設上是一片“空白”。

人們出行全靠一雙腿,

也就是大夥戲稱的“11路公交車”,

而靠近水鄉的塘棲一帶

進出則全靠一艘船。

老104國道

大兒子高燒不退,划船4小時纔到醫院!

7、80年代,

塘棲水鄉陸上交通幾乎爲“零”,

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艘木船方便出行。

祝爺爺說當時大傢伙都流傳一句諺語:

劃漿一篤,上岸一桌。

說就是船槳在岸邊一靠,

上岸能湊齊一桌子的人。

當時,祝一帆一家住在宏畔,

有一回大兒子高燒不退

可把全家人都急壞了,

請來了村裏的醫生一看說孩子快不行了

得趕緊送到鎮上的大醫院。

老塘棲宏畔大橋

因爲沒有陸上公路,

只能坐船把孩子送出去。

情況危急,

祝一帆叫來了三個健壯的鄰居

用雙槳划船劃了整整4個小時

才從丁河繞道送到塘棲的醫院搶救脫險。

當年大費周章花費4小時的路程,

如今開車只要十分鐘

可見公路建設是多麼的重要。

1978年3月,

全縣水網平原地區

首條縣鄉公路——臨博公路建成通車。

次年(1979年),塘棲的石公路通車,

並開通了市郊32路公交車。

新建的塘棲運河大橋,

至1980年10月完工通車。

從此,餘杭縣內東西交通才串聯在一起。

80年代初,餘杭縣交通公司車輛,乘客有序乘車

祝爺爺說,如今塘棲已有

高速公路、直通杭州城區的縣道幹線三條

以及幾十條鄉村公路,

原先家家戶戶必備的小船

也早已不見蹤影,

小船的搖櫓聲,或是機動船的轟鳴聲

已經成爲了老一輩的集體回憶了。

繁忙的運河

回憶起當年,

從塘棲回良渚安溪老家。

祝爺爺也是一肚子“苦水”

早晨七八點出發,

祝一帆和妻子兩個人帶着三個兒子

老二老三年紀小

只能和妻子一人抱一個

讓大兒子跟在身邊自己走。

從宏畔到三家村坐船再到獐山

一路步行至安溪

一刻不停也要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到,

等到了目的地才發現

大兒子的腿都走腫了。

如今每家每戶已從當年的小船標配

變成了一輛輛嶄新的小轎車,

油門一踩能夠去往任何地方。

90年代初羣衆慶祝滬杭高速公路通車

爲了寫交通志,自學電腦跟打印店學五筆!

1986年,因爲工作需要

53歲的祝爺爺開始自學計算機

起先他去了老年大學,學了兩個禮拜,

後來,讓小兒子給自己配好電腦在家自學

有時候弄不明白了就趁着單位午休

去打印店裏看別人怎麼用五筆

如何操作辦公軟件。

沒想到學的這點技術,

居然在後面寫交通志的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祝爺爺說自己從小就被人叫“書呆子”,

也沒有其他的愛好,

退休空了以後就一門心思撲在了

研究餘杭交通發展上,

儘管已經86歲了

祝爺爺每晚看完新聞聯播後,

都喜歡待在書房裏寫寫文章看看報

常常一待就是十一二點,

祝爺爺說自己還會這樣繼續研究下去

一直幹到自己寫不動爲止。

隨着時代的發展,

餘杭人民的出行方式不斷髮生着改變,

如今的餘杭交通四通八達,

各種出行方式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就像這座城市一樣,

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隨着“三路一環”,

東西向快速路和地鐵軌道交通的持續推進,

未來的餘杭,將會迎來更驚人的速度。

短短几十載

餘杭交通從一片空白

再到如今擁有7條高速公路、

滬杭、杭寧兩條高鐵、

臨平良渚兩條地鐵……

爲餘杭日新月異的交通網點贊

喜歡天妹,請爲我“標星”置頂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