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1afcee0b7e640d0bc740ea5d8c45cf8\" img_width=\"1366\" img_height=\"1080\" alt=\"什麼是社會建構論?\"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插圖由壯壯提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性問題上的社會建構論是作爲生理決定論的對立面出現的。生理決定論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一理論又被稱爲性的本質主義——一種關於性是自然的力量、先於社會生活而存在並造就制度的思想。性本質主義植根於西方社會的民間智慧之中,它認爲性是永恆不變的、非社會的和超歷史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以醫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爲主的研究中,對性的學術研究反覆地製造着這種本質主義。這些研究領域把性劃歸某種個人的屬性,認爲它可能存在於人們的荷爾蒙或染色體之中,是由生理或心理建構而成的。在這種生理決定論的分析當中,性是既無歷史又無社會決定因素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生理決定論那裏,生理性別被認爲是自然的分類。這一分類又常常被概括爲三個檔次的性徵的區別:第一性徵包括染色體、性腺(卵巢、睾丸)、生殖器;第二性徵包括肌肉組織、體毛等;第三性徵指髮式、服飾等。生理決定論的簡約表達是:生理即命運,亦稱解剖即命運。這種觀點認爲,人生而有荷爾蒙、解剖學和染色體的男女不同;女性先天就有比男性更麻煩的生殖角色;社會應當維護這一自然秩序。其實,人的生理性別與他的社會性別角色遠非一一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心理性別甚至可能與生理性別對立,比如易性者和易裝者,這是生理決定論無法解釋的現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腦神經專家列維(Le Vay)曾試圖證明同性戀是由腦神經與常人的差異這一生理原因造成的,試圖通過將同性戀歸因於生理原因來抵制同性戀恐懼症——如果同性戀的成因就像左撇子的成因一樣,常人不就不會歧視同性戀了嗎?可惜,他的想法被批評爲天真幼稚的想法,批評者反問:基因或荷爾蒙一類的成因什麼時候動搖過種族主義與性別主義的基礎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關於性行爲的新學說,爲性賦予了一個歷史,創造了一種不同於性本質主義的建構主義的選擇。在這一學說的背後是這樣一種假設:性是由社會和歷史建構的,而不是由生理決定的。它的意思是說,人類的性不能僅僅從生理學意義來理解。包括人類大腦在內的人類生物有機體是人類文化形態的基礎,但是對於身體及其器官的考察,不能解釋人類社會制度的性質和多樣性。身體、大腦、生殖器和語言能力,對於人類的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們不能決定性的內容、性的經歷或性的制度形式。此外,我們絕對不能在接觸人的身體時脫離開它的文化意義。如果把性僅僅看做是生理現象或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對它進行政治分析。性作爲由人制造的產物的程度,就像飲食習慣、運輸方法、禮儀制度、勞動方式、娛樂類型、生產過程和壓迫模式一樣。只有用社會分析和歷史解釋來理解性的問題,纔有可能對人類性行爲做出解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論爭至今已經持續了50多年。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生理決定論漸漸失去了影響力,社會建構論佔了上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近年來,社會建構論向性的本質主義發起了激烈的挑戰,論爭的焦點是將現當代同性戀現象描述爲歷史、文化和社會建構的結果。同性戀概念的形成史,尤其是威克斯的著述,領導着這場攻堅戰。許多歷史學家進一步將當代的異性戀制度形式視爲一種比同性戀話語更晚近的發展。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福柯的《性史》是關於性的新學說的最具影響力的文本。他明確提出,性是社會和歷史的建構,我們千萬不要認爲性是權力試圖控制的天賜之物,或把它看作知識試圖逐步揭示的模糊的領域。它是一個可以給歷史建構冠名的名稱。(轉引自威克斯,163)福柯批判了傳統的性觀念,這種性觀念把性理解爲一種渴望從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然衝動。他指出,慾望並不是一種先驗存在的生理實體,而是在特殊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被歷史地建構起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吉登斯也持有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他指出,性(sexuality)這個詞首先出現於19世紀,但是到了20世紀末纔得到廣泛的運用。性是社會建構起來的,它在權力領域內運行,而不僅僅是一系列尋找發泄途徑的生理衝動。吉登斯同意福柯的這種看法:話語會成爲它所描述的社會現實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另一位重要的建構論性學家是蓋格農,他試圖證明,性是因歷史和文化而異的。在列舉了不同文化對於性活動的不同態度之後,他指出:文化的差異是關於性的認識差異的根本原因。而現代文化的總設計,就是要求人們意識到這種跨文化的差異,並把這些差異看作是人們的選擇。(蓋格農,5)他認爲,對性的認識應該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即性的差異是人類選擇和文化差異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蓋格農主張,對人類性行爲的理解應該從社會學習的方向來深入。他指出,這一方向的優點在於它主張性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動力與本能,而是男女兩性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的東西,又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表達出來。性是人們後天習得的行爲模式,是一整套感覺與技巧的集合體。(蓋格農,2)\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性腳本(sexual script)理論是蓋格農社會建構論氣息十分濃厚的一個理論。腳本是人們關於各類事件的一個提綱,它包括了人們對正在做和將要做的事情的設計和對於過去事件的記憶。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爲都會受到腳本的指導,而性腳本就是人類社會行爲腳本的一部分,它是人類關於性活動的設計和記憶。性腳本的內容包括對象、內容、時間、地點及原因。這些內容的每一項都會因社會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規範,其中充滿了基於其所處其中的文化的價值判斷。因而,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同性腳本的差異是理解人類性行爲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性發育的社會學習模型中,性腳本使人的性行爲逐步定形。在孩童時代和青少年時代,每個人都具有一種性的腳本。這個性腳本調節着個人性行爲的五個主要變化成分:和誰建立性聯繫;怎麼做;在何時做;在何處做;以及爲什麼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性腳本理論向性的本質主義理論挑戰。首先,它否認基於生理的性慾衝動的必然性,性行爲被認爲是一種依照社會性腳本的行爲,而不是原始衝動的表達。其次,它否定生命週期理論關於性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統一體的理論,認爲性經歷可以是非連續性的。最後,性腳本理論否定性與非性事物之間的明確分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性行爲在生理學方面相對而言較少變化,而在意義方面變異卻很大,正是這些方面與文化的內在邏輯緊密相關。蓋格農用兩個不同的島國以各自的文化來規範它們的性行爲的例子解釋了性腳本的跨文化差異。波利尼西亞羣島的曼迦島上的文化對性行爲持一種鼓勵和讚許的態度,在那裏青年男女隨便性交;而在另一個叫艾尼斯—比格的島上,人們對性行爲則諱莫如深,嚴格控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性腳本不但在文化的橫斷面上有差異,在其歷史發展中也存在着不同時期的差異,就像作者所說的:今天某人對某人說‘我愛你’,它的意義同一百年前說這句話完全不同。(蓋格農,17)當我們將性腳本的這種文化歷史差異的觀點應用到微觀個體層次時,我們會發現:個體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同樣逐幕上演着爲不同性別不同年齡而設計的性腳本,而在每一階段內都會有深刻的歷史文化的影響。性腳本就是在人類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變遷之中不斷建構的,是無法用生物學理論解釋的人類社會心理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目前已經漸漸成爲性學家共識的性的社會建構論主張,要對性的身份和性的社會規則做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研究,要研究爲性賦予意義的性話語。在研究某種性身份的成因時,它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形成的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文化社會環境對性的影響和規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5368318694246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