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世紀30年代之前,人們都覺得太陽也象其他熾熱的天體一樣,總歸是會冷卻下去的,它會不斷的向空間傾瀉能量。這種巨大的能量總會枯竭,漸漸的變成涓涓細流。隨着這種情況的發生,太陽也會冷卻成橙色,再變成紅色,光度也越來越昏暗,最後終於熄滅。

與此同時,地球也會緩慢的冷卻下來,越來越多的水將凍結起來,兩極地區也會擴展出去。最後就連赤道地區都會缺少足以維持生命的熱量了。整個海洋將凍結成一塊堅冰,空氣也會液化,最後還會凍結成固體。在此以後,冰凍了的地球球還會繞着死去的太陽運轉數不清的年頭,不過即使真的是如此,地球還是會做爲太陽的行星而存在着。

但是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核物理學家第一次揣摩出在太陽和其他恆星中所發生的核反應,他們發現儘管太陽總有一天會冷下來,但在這之前,還要有溫度極高的時期,一旦大部分氫燃料消耗殆盡,其他核反應就會發生,使太陽變熱,並使它大大膨脹起來。

總的來說,太陽發出的熱量是比以前多了。但在它那變得很巨大的表面上每一塊地方所發生的熱量卻會減少。因此它會變得冷一些,這時太陽就變成了一顆紅巨星。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有可能先被燒成灰燼,最後又會揮發掉。這時地球作爲一顆未知行星的歷史就算到了頭,可是我們對這一點倒不必過分擔憂,這大概是八十億年以後的事情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