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話說,大家對於日本,肯定非常熟悉了,說句好聽的,咱們與他自古就是個“老冤家”,咱先說說大家都知道的,島國位於亞洲板塊的東部地區,主要由四個島構成,四周環海,資源除了魚多別的都少,面積不到28萬平方公里。日本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其“軟實力”卻是非常強悍的,綜合國力那也沒的說,日本的經濟搞得非常不錯,曾經在亞洲可以說是個“頭子”,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日本與美國可謂淵源頗深,自從二戰後,日本就一直被美國壓制,但日本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叫板美國,也是常有的事兒。日本最狂妄時,曾揚言要將整個美國給買下來(真不知道這些日本人是怎麼想的,是啥給的他們自信?天皇陛下的光輝?)。這也可以從側面證明了,日本在“巔峯時期”有多麼剽悍,日本到底爲什麼敢這麼說(買下整個美國)?這就得從二戰後日本重新崛起開始講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是軸心國陣營,穩坐第二把交椅。二戰時,是世界上唯一,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遭受核打擊的國家。在日本戰敗後,也受到同盟國的嚴厲制裁。這個“制裁”對於日本人來說也算是“因禍得福”吧,日本在美國的“幫助重建”下,不僅剷除了封建和軍國主義殘餘,重新建立了新的資本主義制度與現代社會制度(當然,也將日本的封建主義與軍國主義剷除,但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民族思想卻已經融於他們的骨髓,無法改變)。日本得到美國的“幫扶”,在經濟方面很快就走上了“高速路”,經濟飛速發展,令人震驚,創造了經濟領域的神話。

日本的工業與電子科技,軟件遊戲非常發達,日本的汽車,電視機在國際也享有盛名,憑藉着這些,日本的經濟增長直線上升。在其經濟巔峯時期,直追美國,在那個時候,日本的外資盈餘已將他的“主子”美國甩了好幾條街,美國人那時候都會向日本人借錢。美國人很聰明,他們也嗅到了危機,知道如果任其這樣“發展”,日本超越美國,只是時間的問題。日本人把美國人兜裏的錢都賺到自己的手中,美國人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美國人想了個辦法,讓日本必須簽訂一個協議,讓日本的官方貨幣升值,“廣場協議”就這樣出來了(具體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瞭解)。

在日本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元不斷升值。日本人於是就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美國市場,使得日本在美國的投資急劇膨脹。曾經有數據記載,在上世紀的80年代中後期,日本人在國外投資總額,竟然達到了4000億美元,換言之,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在外投資國,美國市場則是日本的主要投資國。日本人玩的這招,很厲害,他們的資本大量傾注美國各方領域,例如房地產業,科技,金融,工業文化等等領域,使得美國引起巨大的轟動。

日本人又在美國本土購買了很多標誌性的建築物,以此來造成一個現象“買下美國”,當然,日本人還會給這些加上一些帶有獨有日本文化氣息的元素,來“造勢”,這樣一來,美國人幾乎是“談日色變”。日本人膨脹了,他們的“那種思想”貌似有了復甦的趨勢,他們中的一些激進分子們認爲,如果長期這樣發展,日本必將“買下整個美國”。(還是那句古話,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明眼人肯定都會明白,日本人的這種想法只是癡人說夢,他們太過於高估自己,還是“不懂”美國人。“廣場協議”的簽署,其本質就是美國人專門爲日本人挖的一個坑。“廣場協議”使得日元不斷升值,表面上是使日本人手中的錢的購買力提升了很多,但日幣的升值,卻使得國內經濟遭到重創。因爲日幣的不斷升值,日本人防止“通貨緊縮”的現象出現,於是就施行相對寬鬆的貨幣財政政策,這就使得日本國內的經濟產生了嚴重的“流動性氾濫”,說得簡單點,就形成了“經濟泡沫”(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完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時間到了1991年,這個時候日本的首都東京,它的房地產業價格與土地價格之高,竟然可以將整個美國都買下(全是虛的),美國人的陰謀得逞了,日本的“泡沫經濟”已經非常嚴重了。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人意識到這種“泡沫經濟”對日本的威脅,於是,他們開始控制貨幣貸款與樓市,但此時已經太晚了。日本樓市崩盤,股票急劇下跌,經濟大幅度衰退。直至今日,日本的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就這樣,曾經“囂張”的日本人揚言要將整個美國給買下,結果卻被美國人通過一個“協議”給打入谷底,其實就是輸在房地產業與“經濟泡沫”。日本人血一般的教訓,中國怎能不借鑑?

歡迎關注,下期更精彩,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