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韋爾許著,王皖強、黃亞紅譯,商務印書館(香港)2016年12月版

從英國人的視角反思香港的歷史——《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讀後感

文/巴曙松

研究東方與西方的互動,觀察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流,香港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獨特的視角。具體來說,在不同時期參與過香港發展進程的不同主體,其實都會有其對於香港的獨特記憶,而完整的香港史,應當是在這些不同主體的記憶基礎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中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也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裏面的。”香港發展到今天,當然也是不同時期在香港出現過的人們的合力行程的。在種種觀察香港的視角中,我們通常見得多的,往往是香港和中國內地的記載。實際上,考慮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英國人在香港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從英國人的視角來看香港的歷史,自然也有其獨特的價值,這也是我爲什麼推薦法蘭克.韋爾許著《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的原因。

波普曾經說過:“人類的具體歷史,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所有人的歷史,也必然是人類的一切希望、鬥爭和受難的歷史。”這一點在香港的歷史中,表現得相當的充分。從全球不同地方湧到香港來的人們,自然有他們自己的希望、鬥爭和受難的經歷,梳理這個過程,就會讓我們對這座當前繁榮的都市充滿溫情。

向我推薦這本書的,是一位多年在香港金融界工作的朋友,他說在工作間隙看了這本書,換一個角度看明白了不少原來不太理解的關於香港的事情。而我在斷斷續續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中美貿易摩擦正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從這本書作爲參考,也可以觀察到歷史上兩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的似曾相識的迴響。我自己在香港工作過多年,近期還一度負責香港金融博物館的中文內容,而負責香港金融博物館的英文內容的,則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同事,我們在對不同內容的取捨、判斷和定位方面,就出現過許多分歧和差異。

這本書引證了大量第一手的歷史資料,讀來富有趣味,特別是作者把香港問題與英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動態聯繫企業,把香港的命運放在中國與英國、以及全球互動的背景下來觀察,提供了許多獨到的判斷與觀察。

不同文化融合的不容易,表現在這本書的許多內容中。倫敦的管治者其實一直十分希望佔領舟山、進而以此爲跳板進入富庶的長三角地區進行貿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中從英國角度描述的英國割讓香港的過程,似乎充滿了隨機和偶然。當然,與舟山相比,香港的優勢在於適合當時英國的船隊停靠的優質深水港,同時當時香港的居民相對較少,而舟山的港口似乎並不適合當時的英國船隊,而更爲重要的是,舟山當時有密集居民,如果英國人想割讓香港,也必然會對英國人的佔領形成強烈的抵制。於此形成對照的是,英國人在管制原來就人煙稀少的香港島方面,遇到的阻力並不大;到佔領九龍時,就開始遇到九龍城寨等問題;等到佔領新界時,當時從英國來的管治者就不得不對在新界實施英國的法規和九龍已經存在的一些傳統之間進行折中,這種這種的痕跡在今天的新界發展中還可以看到蛛絲馬跡。如果把英國人在香港不同地區所採取的不同管制手法進行對照,可以得出的啓示是,文化的融合並不容易,而相對平穩的融合交流,需要對雙方的文化保持基本的尊重,並且採取包容的心態去推動。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可能也同樣需要這樣的文化交流的心態。

該書封面配圖

許多事後看起來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實際上往往由一些新的文化差異所導致。英國人到廣州開始經商的過程中所受到的當時清政府的嚴厲管制是以前中國視角的資料中並不多見的,而雙方出現的一些衝突也值得思考。例如,英國的商人羣體在與中國的官員往來時經常出現摩擦的原因之一,是在當時的英國,商人受到平等的對待和社會的尊重,一名英國商人並不認爲自己比一名官員就要低下,但是在當時的清朝,官員認爲自己比商人的地位要高出許多,這就使得英國的商人向廣州的清朝官員寫信,會被清朝官員視爲是一種冒犯,因爲清朝官員認爲商人怎麼能以平等的口氣直接給官員寫信約見呢,應當是以下級向上級請示的口氣來約官員的見面時間。書中所列舉的類似的小衝突和趣聞還不少,我們從中都可以找到兩種不同文明在接觸中的相互瞭解的過程。

這本書中提供的大量與香港相關的英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因爲英國與中國等的互動帶來的對香港的不同定位,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英國殖民地部與香港管治機構之間也經常充滿各種各樣的衝突與分歧,如果把香港放到整個英國的對外戰略中、如何找到管制香港的良好方式,從書中可以看出,英國政治家們、以及在香港等地的英國商人們,也是不斷在探索中逐步改進的,其間也遇到不少挫敗,這種客觀的敘述,與不少資料中刻意誇大甚至神化當時倫敦對於香港的管治能力相比,無疑更合乎現實,也更有參考價值。

科林伍德曾經說過:“歷史著作有開始也有結束,但它們描寫的事件卻並不如此。”這本歷史著作也是如此,一本書能覆蓋到的內容畢竟有限,但是,書中描述的許多時間,實際上並沒有接觸,而是還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到今天的香港,影響到中國與全球的互動,這也正是今天我們重新閱讀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文/巴曙松

書籍資料:《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法蘭克.韋爾許著,王皖強、黃亞紅譯;商務印書館(香港)2016年12月版。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爲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