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olor: #f85959。id=3345422285745070036\" target=\"_blank\" class=\"pgc-card-href\"\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ver\"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u002F\u002Fsf1-ttcdn-tos.pstatp.com\u002Fobj\u002Ftemai\u002FFhk3kSClYj3zSeEJCC3W3PSeBcyPwww800-800)\"\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title\"\u003E黃煌經方使用手冊第3版醫學書籍中醫正版博庫圖書\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desc\"\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price\"\u003E¥37\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ard-buy\"\u003E \u003Cdiv\u003E\u003Ci class=\"pgc-icon-buy\"\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buy-text\"\u003E購買\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本報記者 張亦舒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中國中醫藥報》編者按:在中醫學傳承事業中,經方的分量最重。經方是中華民族的原創,傳承至今幾千年,依然活力四射。經方以其極強的規範性與有效性,在中醫人才培養、臨牀醫療保健、市場開發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年來,經方的傳承日益受到國內外中醫界乃至社會的重視,成爲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中的一個高地。本版特將我國現階段經方傳承的特點、發展趨勢以及需要重視的問題對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教授作了採訪,記錄如下。因內容較多,故分上、下篇刊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問:近幾年來,經方成爲中醫界的一個熱詞,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經方的定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黃煌:經方之名,始於漢代。《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對古代醫學相關著作按“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分類,其中“經方十一家”都是古醫方,如相傳是商代伊尹所撰的《湯液經法》三十二卷就在其中,可惜十一家的原書現在都已經失傳了。這些古醫方,都是古代的經驗方,這也是經方最初的定義。明清之際,經方的概念發生變化。經方主要是指東漢醫家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裏記載的古醫方,所謂仲景方。如清代醫家徐靈胎說:“金匱諸方非南陽所自造,乃上古聖人相傳之方,所謂經方是也。”“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遠接軒皇,近兼衆氏。當時著書垂教,必非一種,其存者有《金匱要略》及《傷寒論》兩書”“因知古聖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可與《靈》《素》並垂者。”在這裏,經方的經,是指經典、經緯的意思,經方成爲中醫經典方、規範方、標準方的代詞。現在公認的經方定義概念基本如此。補充一下,《傷寒雜病論》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傷寒論》,有方113首;一是《金匱要略》,有方206首。兩書去除重複及有名無藥方,仲景方爲260多首(由於統計口徑的不同,幾家報告的數字略有出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問:能否說說經方是規範方、標準方的含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黃煌:在無數古代經驗方中,仲景方能被後世推崇爲經方的代表,不是某人的奇想,而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是學術中優勝劣汰的結果,是歷史的選擇。經方的標準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第一是經方有方證。方證是用方的證據,更確切地說,是安全有效使用經方的臨牀證據和憑證,其客觀性強,歧義性小,實用,可操作,可複製。方證必須相應才能安全有效,所以,方證既是臨牀診斷的基本單元,是處方用藥的抓手。識別方證是臨牀中醫師的功夫所在。方證是經方的精髓。後世也有許多經驗方,就是缺乏明確的方證,使得其價值大大降低。方證在哪裏?就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那些條文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第二,經方有明確的劑型、劑量和煎服法。如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說:“長沙當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聖之方爲據,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其義精,其法嚴,毫釐千里之判,無一不了然於心……宜湯,宜散,宜丸,一劑分爲三服、兩服、頓服、停後服、溫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後啜粥、不啜粥、多飲水暖水之類,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燭、漬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漿水、潦水、甘瀾水之不同。宋元后諸書多略之,而不知古聖人之心法在此。”經方的這一嚴密性,是後世方無法相比的,即使高等中醫院校的教科書也有所欠缺。正由於經方具有這種及其嚴密的標準與規範,才被歷代醫家所推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問:經方如此重要,難道我國曆史上沒有重視經方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黃煌:對經方的重視和應用,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在學術界經世致用思潮的影響下,許多醫家從明代醫學浮泛不實的醫風中脫逸出來,轉向《傷寒論》爲代表的古醫學體系的研究和傳承。由此,醫學風氣爲之一振。代表人物如方有執、喻嘉言、程應旄、舒馳遠、柯韻伯、徐靈胎等。清代中後期,經典普及不足,但其中不乏如陳修園、鄒澍、莫枚士等醫家在經方的普及推廣、經方的理論研究以及文獻整理方面作了重要的貢獻。晚清以後,經方醫學開始復甦。在這時期的重要人物是曹穎甫。他力挺經方,強調仲景之法,今古咸宜;主張研究仲景學說以“考驗實用爲主要”。他的《經方實驗錄》所反映的重視實證思想,代表了當時中醫學術界的新思潮。晚清有一批臨牀經方家,值得推崇的有鄭欽安、餘聽鴻、汪蓮石、蕭琢如、黎庇留、易巨蓀等人。他們擅用經方大劑,開世人眼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五四運動以後,中醫存廢之爭激烈,爲了證明中醫學的科學價值,尋求自身的優勢,中醫界又一次看到了久經實踐檢驗、樸實無華的典範之作《傷寒論》,特別是近代日本漢方的代表作《皇漢醫學》中譯本發行。日本經方研究成果極大地振奮了當時中醫界的信心,日本近代漢方研究的思路也給中國的經方研究帶來許多啓發。經方再度引起中醫界矚目,一大批擅用經方的醫家被人稱之“經方派”。其代表人物有陳伯壇、范文虎、包識生、陳鼎三、惲鐵樵、祝味菊、陸淵雷等。抗日戰爭以後,時局動盪變遷,但經方醫學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方家如雨後春筍。據我所知,20世紀中葉,北京有胡希恕、嶽美中、趙錫武、宋孝志等,上海有徐小圃、夏仲方、吳涵秋、劉鶴一、姜春華等,江蘇有葉橘泉、餘無言、章次公、樊天徒、朱莘農、武簡侯、翟冷仙等,福建有陳遜齋、陳慎吾,江西有姚荷生、楊志一,湖北有冉雪峯,湖南有趙守真,遼寧有陳會心、張岫雲,河北有郭可明,天津有趙寄凡,山東有劉惠民,山西有劉紹武、門純德,甘肅有權東園、裴慎,雲南有吳佩衡、戴麗三,四川有劉民叔、陳鼎三、陳達夫、江爾遜、唐步祺、範中林,重慶有補曉嵐,河南有周連三,均是名動一方的經方大家。20世紀中後葉,隨着這批經方家的年高謝世,經方派傳人漸少,經方醫學從主流中醫領域逐漸淡出。特別是上世紀末開始,李克紹、陳亦人、劉渡舟、陳瑞春等幾位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家相繼去世,使得原本在中醫高校中就已經不響亮的經方之聲就更加微弱。我國的經方醫學傳承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問:現階段提出經方傳承的現實意義在哪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黃煌:首先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需要。經方是中醫臨牀的基礎,是登堂入室的門徑。欲爲大醫,必擅經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歷史上許多名醫都是從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的。因爲經方不僅僅是方,經方是經方醫學的略稱,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方強調方證相應。方證是一種直覺思維。“觀其脈證,治犯何逆,隨證治之”,臨牀觀察的結果是認識方證。所以,方證不是思辨所得,而是望聞問切所得,是用方藥的形式固定下來的診斷單元。換句話說,《傷寒論》更多的是用描述的方法,活靈活現地描述患者的體型體貌、脈證腹證、精神心理狀態、好發症狀等,而不是給人以許多理論概念和推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爲什麼中醫需要師帶徒?就是要在診室裏學,看老師如何看病?什麼樣的病人用什麼樣的方。但是,這種樸素的思維方式被忽略了,現在高等中醫院校的教材裏不講方證,而充斥臟腑辨證的概念推演,不能不說是一種當下中醫教育的集體失憶或學術退化。而且,方證思維是參照經驗的模式識別,簡潔快捷,能一步到位,是臨牀醫生的最佳選擇。胡希恕先生說:“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辨方證也是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的最佳切入口。劉渡舟先生說:“要想穿入《傷寒論》這堵牆,必須從方證的大門而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次,是臨牀實用價值的需要。經方本來是治病的有效驗方。但是,現在許多醫生不會用。他們認爲這些古代的配方不能治療今天的疾病。乍一聽似乎有那麼回事,但細細一想,這是不對的。第一,人類的疾病古今變化不是很大,有許多疾病古代有,現代也有,比如感冒、結核病、糖尿病。第二,古今人類的疾病反應方式沒有變,比如寒則無汗、尿清長,熱則汗出、口渴、尿短黃;古人服大黃腹瀉,今人服大黃也腹瀉。經方的治療對象是人。疾病雖然有不同,但人是不變的。所以,近代以來有關經方治療現代疾病的報道連篇累牘,例子不勝枚舉。而且,經方非常經濟實惠,可以說,不花錢,能治病,花小錢,治大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再就是市場開發價值。經方是中華民族的臨牀經驗結晶,可是沒有專利,是人人可共享的。不過,在如何應用好經方治療現代疾病方面,我國還可以形成自己的專利和技術壁壘。就是針對國內市場,其經濟效益也是非常可觀的。日本津村製藥公司靠一個“小柴胡湯顆粒”,就夠日常運作開支;國內某製藥公司的“一清膠囊”,就是經方三黃瀉心湯,已經搞得轟轟烈烈。可見經方的商業價值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問:目前經方傳承的現狀如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煌:與本世紀初期相比,近十年來國內的經方傳承已經明顯升溫。由於經方思維的簡潔明快,所以大批基層醫生在西學中過程裏學習熱情高漲。近幾年來,公立醫院的臨牀醫生開始經方探索,如廣東、無錫等地經典病房的開設尤爲引人注目。2016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成立國際經方學院,並相繼在瑞士、美國、加拿大建立分院。瑞士、美國分院已經開始招收經方博士生。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國際經方班蜚聲海內,成爲推廣經方的重要品牌。北京中醫藥大學經方學堂採取“經方名家專題講座”的形式,以“學經典,厚基礎,重臨牀”爲指導,強調對經典原著的理解和臨牀運用。上海、浙江、湖南、山西、河南等中醫藥大學也有各自的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隨着新媒體的發展,經方的發展更加迅速。經方相關的網站與微信公衆號有黃煌經方沙龍、經方醫學論壇、經方循證情報、經方爭鳴、經方質難、經方學苑、王寧元漢方與腹診譯介、肖相如頻道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年,經方相關著作的出版也非常火。有古代傷寒家、經方家著作的再版校訂,有現代經方家以及青年經方醫生的醫案經驗集,還有日本漢方著作的翻譯出版,更有許多大型經方文獻的編輯整理,這對經方的學習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間對經方文獻的研究,如常立等幾位青年編輯的《增廣傷寒雜病論》,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爲核心,萃取唐以前諸家經方,撰用古醫籍善本及出土文獻21種,提供了研究經方的最佳文本,實屬難能可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批經方學者湧現。如馮世綸、黃仕沛、婁紹昆、劉方柏、彭堅、陳雁黎、暢達等來自臨牀的醫家堅持研究並推廣經方。他們獨到的思維、與衆不同的視角、鮮活的臨牀經驗引發讀者的關注。另外,七零後、八零後的經方愛好者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可以預料,在未來的十年內我國經方研究還會出現較大的進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國家的鼓勵下,經方中藥製劑的研發正在火熱進行中。去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了《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其中有30首左右是經方。這批古代經典名方的高品質中藥製劑研發,對經方的推廣將有積極意義。日本和中國臺灣已有較成熟的經方製劑研發經驗,並且有良好社會反響。所以,我國開發經方製劑勢在必行,刻不容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經方的發展現狀是基層熱,高層冷。高等院校對經方的傳播和發展尚在觀望,無明確的對應思路和做法。中醫醫療機構從經濟效益出發,對經方的的推廣缺乏熱情。面對基層出現的經方熱,相關部門尚缺乏引導。關於如何發揮經方在傳承發展中醫學的作用問題上,各界看法不一。所以,經方的推廣難度還很大,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大力開展經方的宣傳和推廣,調動廣大臨牀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應用經方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國內外經方的教學研究力量,促進中醫界學術思想的變革,營造一個有利於經方發展的社會氛圍,顯得十分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問:您主持的國際經方學院成立不久,但已經有較大的知名度,同時,您的工作也影響了很多人,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您在經方研究推廣上做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煌:我的工作是南京中醫藥大學許多老前輩打下良好基礎的繼續。首先,江浙滬是經方家的搖籃。宋代有許叔微、朱肱;清代有徐靈胎、尤在涇、柯韻伯、王旭高、餘聽鴻;近代有曹穎甫、章太炎、餘無言、范文虎、陸淵雷、祝味菊。南京中醫藥大學有研究經方的傳統和基礎。第一任校長承淡安就著有《傷寒論新注》,副校長葉橘泉更是一位著名的經方家,他倡導方證相應,臨牀擅用經方治療現代疾病。其後,宋愛人、樊天徒、曹仲苓、吳考槃、陳亦人、張谷纔等,都在《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先賢的啓示和激勵下,我們從上世紀末開始,致力於經方的推廣。1999年開講《張仲景藥證》,2004年,開通首家公益性網站《黃煌經方沙龍》,2006年開講《經方應用》選修課。我們編寫了上百萬字的經方專著,《張仲景50味藥證》《中醫十大類方》《黃煌經方使用手冊》《藥證與經方》等,並分別譯成英、日、德、韓等多國文字出版。國際經方學院成立3年來,已經成立了瑞士分院、美國加州分院、加拿大多倫多分院。我親自爲美國、加拿大、瑞士分院中文博士班、英文博士班、經方醫學專業研究生授課,並聯合培養碩博士研究生。還分別在英國倫敦,美國奧克蘭,德國法蘭克福,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中國臺北,中國香港設立教學點,與當地中醫學院或中醫協會合作開辦講座,面向當地中醫師、鍼灸師、自然療法師介紹經方應用的經驗,推廣經方醫學。這十多年來,我在海外推廣經方,開展140多場、近7000多人次的經方培訓,以及國內180多場,4萬多人次的經方培訓,有力地提升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我們在經方的推廣上重視經典原文的解析,強調方證,並結合現代臨牀對經典方證作發揮,摸索出一套客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模式。國際經方學院已經成爲南京中醫藥大學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和富有活力的教學特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問:您認爲我國的經方推廣前景如何?當下經方的發展方向在哪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煌:雖然預測是困難的,但我也談一下比較樂觀的看法。我國現階段經方發展的前景是好的,發展的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經方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經方專家系統將是中醫學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最佳領域。經方的爭議性最小,方證相應的思維方式最簡潔,數千年的經方應用經驗規範性最強,也最便於計算機進行推理和判斷,模擬醫生的識別方證以及處方過程。目前國內有家公司已經根據本人的“方—病—人診療模式”以及應用經驗,開發出計算機程序系統,用於臨牀後效果理想。而且,該系統能將海量的臨牀醫案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對每張經方的主治疾病譜、適用人羣特徵、劑量區間、加減變化、不良反應等每年的變化作出統計,這對經方的研究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當然,難度也是有的,要提高專家系統的處方用藥準確性,首先要解決的是中醫本身問題而不是程序設計問題。臨牀上還有不少內容是人工智能不能及的領域,比如望神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經方與循證醫學的結合。方證是安全有效使用經方的臨牀證據。經方研究必須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在醫療決策中將臨牀證據、個人經驗與患者的實際狀況和意願三者相結合。其臨牀證據主要來自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牀試驗和系統性評價或分析。目前經方研究可以利用的循證醫學中的證據可靠性雖然不高,但這條路是必須走的。《黃煌經方使用手冊》正在修訂中,第四版新的版本將會增補很多循證醫學的證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經方走向基層,走向民衆。由於互聯網的出現,經方的大衆化成爲時代的大趨勢。目前,渴求學習經方的主要有兩大類人羣,一是基層醫生,特別是那些需要轉型的社區醫生和鄉村醫生,爲了儘快掌握中醫藥的適用技術,需要療效確切、上手快的經方。二是家庭主婦,爲了讓孩子感冒咳嗽不掛水,爲了讓雙親老人少生病,爲了讓小病不出家門,他們需要中醫藥,而不花錢能治病,花小錢治大病的經方成爲她們的最佳選擇。我們必須順應這個時勢,編寫實用的經方教材,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幫助基層醫生儘快掌握部分經方的實用技術,向大衆傳播以經方爲標誌的中醫學理念以及實用的生活經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經方走入高校。在社會上經方熱的趨勢下,也需要將經方的內容滲透到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內容中。比如,加強目前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學權重,以經典原文爲主、案例教學爲輔的經方教學,將訓練學生的臨牀思維能力爲重點等。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已經編寫了《經方方證》《仲景藥證》《各科經方》《各家經方》《經方概論》等教材,開始了經方專業教學的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經方走入臨牀專科。在醫學不斷專科化的趨勢下,鼓勵專科醫生用經方,有助於發現經方在專科的應用規律和特點,有助於經方方證的規範化研究,也有助於專科臨牀思維的全科化。經方需要與臨牀專科結合,研究才能深入。我們已經成功主辦了多期專科與經方的培訓班,發現經方在消化科、呼吸科、婦科、皮膚科、兒科、口腔黏膜科、內分泌代謝、腦科的前景廣闊。目前許多專科的學術大會,也邀請經方醫生參加並演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六,經方在海外的發展。由於經方的規範性以及成藥化,這些年經方在海外越來越受到重視。經方應用必將成爲海外中醫人員繼鍼灸之後,又一個希望掌握的臨牀技術。或者說,經方有望成爲第二次國際中醫發展高潮的重要載體。這些年來,日本漢方製劑的成熟經驗,中國臺灣的科學中藥製劑,都爲國際經方熱的持續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我們必須順應這個走向,儘快制定發展對策,爲維護我國在經方醫學的原創權和話語權,做出充分的準備和必要的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總的來說,經方熱的出現是以中華文化復興爲大背景的,是中醫界堅持文化自信的一種自發行動。經方熱不僅僅是某種臨牀技術的復興,而是中醫思維的迴歸之旅。經方熱,有利於中醫學的傳承創新發展,當今中國的中醫藥界應該高度重視這次由下而上湧動的一次學術變革浪潮,順應它,利用它,由此推動中醫藥的學術進步。\u003C\u002Fp\u003E\u003Cstyle\u003E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u002F*pc 樣式*\u002F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u002F\u002Fs0.pstatp.com\u002Fpgc\u002Fv2\u002Fpgc_tpl\u002Fstatic\u002Fimage\u002F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u003C\u002Fstyle\u003E\u003Cdiv id=\"pgc-card\" class=\"pgc-card\"\u003E \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haohuo.jinritemai.com\u002Fviews\u002Fproduct\u002Fitem2?id=3345422285745070036\" target=\"_blank\" class=\"pgc-card-href\"\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ver\"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u002F\u002Fsf1-ttcdn-tos.pstatp.com\u002Fobj\u002Ftemai\u002FFhk3kSClYj3zSeEJCC3W3PSeBcyPwww800-800)\"\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title\"\u003E黃煌經方使用手冊第3版醫學書籍中醫正版博庫圖書\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desc\"\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ontent-price\"\u003E¥37\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card-buy\"\u003E \u003Cdiv\u003E\u003Ci class=\"pgc-icon-buy\"\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div\u003E \u003Cdiv class=\"pgc-buy-text\"\u003E購買\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div\u003E \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本報記者 張亦舒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方傳承的歷史現狀與前景-黃煌教授醫話-經方醫學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轉自網絡,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7606495777639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