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聯邦政府對企業創新支持是間接的,瑞士堅持“由下而上”的原則和高度的自治,研發和創新只有經過競爭才能獲得聯邦機構的資金。\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059780974534d50a9c4cbb93533478a\" img_width=\"896\" img_height=\"1300\" alt=\"瑞士爲何連續九年世界創新第一強?\"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圖\u002FPexels\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財經》記者 王曉楓 實習生 張文驍\u002F文 郝洲\u002F編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公佈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瑞士連續第九年成爲排名世界第一的創新國家,緊隨其後的是瑞典和美國。中國成功超越日本,位列第14位,比去年上升3位,成爲繼新加坡和韓國之後亞洲排名第三的創新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全球創新指數的發佈始於2007年,每年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及其他工商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發佈,通過研發投資、專利和商標國際申請量、移動應用開發及高科技出口等80多項指標,對全球129個經濟體的創新程度進行排名,爲各國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和衡量創新活動的標準提供參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該報告指出,今年創新地理佈局正在發生變化。在頂級梯隊中,瑞士、瑞典和美國領先創新排名,以色列升至第十位,是北非和西亞地區首次有經濟體躋身這一行列。中國的排名繼續攀升,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唯一進入前 30 名的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國的排位繼續攀升得益於在多個領域體現出創新實力,在專利數量、工業品外觀設計數量、商標數量以及高技術出口淨額和創意產品出口這幾項上,中國都位居前列。不僅是中國,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有優異表現,連續第九年在創新方面 表現超過GDP表現,創下紀錄。印度的表現尤其可圈可點。印度是中亞和南亞地區最具創新活力經濟體,今年全球排名提升至第 52 位,在多項創新驅動因素上位居世界前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這些創新國家中,最令人矚目的還是瑞士,連續九年蟬聯世界創新第一。爲什麼這個總人口只有840萬國家能力壓美國穩居世界第一創新強國?該報告指出,這是因爲瑞士在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收入和高端技術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極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專利數是衡量創新成就的最直觀的指標,瑞士在“知識與技術產出”這一項的得分數尤其突出。這項指標衡量標準之一是專利申請,歐洲專利局(EPO)數據顯示,在2018年,瑞士再次成爲每百萬居民申請專利最多國家,專利申請數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956\u002F百萬居民,名列前茅的專利申請人爲羅氏、ABB集團、雀巢、諾華等大型公司,製藥業巨頭羅氏集團申請數量更是佔到瑞士2018年總申請數的8.2%。\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瑞士,不僅是大企業,即使是中小企業,也都有至少一項世界領先的創新技術。以無人機企業爲例,瑞士目前有超過80家的無人機相關企業,這些企業規模不大,在過去六年迅速崛起,集聚形成瑞士的“無人機谷”。這些無人機企業在無論在專業化還是商業化上都呈現出細分趨勢,每家無人機企業都專注於特定領域,不同企業研發的無人機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瑞士的高質量知識與技術產出並非空中樓閣,而是依託高校、科研機構與產業和公共部門緊密合作的良性生態系統。高校是瑞士創新源頭,高校之間分工明確,可分爲綜合性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教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綜合性大學以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和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爲代表,負責基礎科研,這兩所高校在電子、工程學等領域科研實力雄厚,爲瑞士創新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貢獻。很多初創企業便是誕生於這兩所大學的前沿研究團隊,蘇振中博士的初創企業Fixposition致力於爲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精度導航解決方案,其核心技術釐米級高精度定位RTK技術就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蘇振中向《財經》記者表示,“只要是蘇黎世聯邦理工的畢業生或在這裏做過科研就有資格申請‘創業先鋒學者’計劃,大學每年會篩選7-8個有市場潛力、有價值、對社會有意義的項目進行資助,包括提供辦公場地和15萬瑞士法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高校、科研機構與工業和公共部門合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瑞士突出的創新成果商業化能力。例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和蘇黎世大學處於飛行機器人和無人自動化系統研究的最前沿,這些高校實驗室中最新研究成果通過無人機企業迅速運用在無人機研發上。“學校會給創業團隊配備教練,這些人本身已是成功創業者,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創業者從工程師思維轉化爲企業思維,同時會幫助創業者聯繫對該技術有需求的公司。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還設立產業關係部,專門幫助技術團隊與大公司對接。”蘇振中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綜合性大學承擔基礎科研,科研成果商業化創新則由企業和高等專科院校即應用型科技大學來推動。瑞士目前有7所公立應用型科技大學,這些學校大多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瑞士中小企業研發能力不足需要合作伙伴,應用型科技大學應運而生,成功改善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活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與高校合作快速轉化科研成果同時,企業本身研究活力也是瑞士創新驅動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依靠創新來參與競爭。5月14日,瑞士聯邦統計局公佈,2017年瑞士研發經費投入達226億瑞郎(約合人民幣1565億元),較上個預算年度增加2%。投入私營企業的預算佔2\u002F3。這些研發資金主要集中在化學、製藥、電子和金屬行業。瑞士坐擁14家世界500強企業,這些跨國企業擁有足夠的財力推動研發,在高校與產業之間提供寶貴銜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除了企業,創新生態中另一重要環節就是政府。瑞士政府選擇無爲而治,前瑞士聯邦主席兼經濟部長施奈德-阿曼在《2016年瑞士科研與創新報告》中指出,公共部門不參與狹義層面上的創新或行業政策制定。這無疑是瑞士成功的真正祕訣。創新發生在私營部門,創造性思維理解如何將理念和發現轉化爲產品和服務。創新性企業發現市場潛力,開發市場,爲人們創造就業機會和前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無爲而治並非無所作爲,在高校與企業合作創新研發過程中,瑞士政府公共促進部門發揮重要作用。目前,瑞士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創新促進局這兩個公共促進部門提供科研基金,前者主要支持基礎科研,後者主要支持公共研發和產業界之間的知識和技術轉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瑞士聯邦財政局公佈數據顯示,2018年瑞士政府在教育研究領域投入達到77.14億瑞士法郎,佔聯邦總支出10.9%,除此之外,還有州和市鎮政府投入。值得注意的是聯邦政府對企業創新支持是間接的,瑞士堅持“由下而上”的原則和高度的自治,研發和創新只有經過競爭才能獲得聯邦機構的資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總的來說,瑞士能夠形成健康創新生態系統與政府打造的高效而完善的體系密不可分,這包括實力雄厚的高校、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的基礎設施、合理的稅收、高質量的生活條件、雙軌制的職業教育、科研機構和促進工具、穩定和法治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瑞士成爲創新研發的理想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同於某些國家技術封鎖,瑞士樂於分享創新, 2016年,中瑞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係。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今年訪華時表示,瑞士非常有意願在創新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瑞士駐華大使館科學技術參贊Nektarios Palaskas對《財經》記者透露,中瑞在進行高級別的知識產權對話,保護知識產權在中瑞自貿協定下也有相應的規定。\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709970683335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