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b3c15e8c3c540ab9b30bd65100633c7\" img_width=\"908\" img_height=\"640\"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童年時聽說祖國的首都北京在家鄉的西北方向,那裏有宏偉的天安門、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所以對西北方向一直懷有崇尚感,時不時就站在村頭向西北方向眺望。巧合的是,接山也在家鄉的西北方向,和北京在一條座標線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山是公社駐地,那裏有集市、醫院、供銷社等重要機構,東平四中就坐落在接山村的西部。小時候和夥伴們一塊去接山趕集,遠遠地看到的是高大雄偉的主席臺、高高矗立的四中大煙囪,那個年代,這兩個建築物就是接山的象徵。\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3946109861140fd8ef894a590d6a47d\" img_width=\"680\" img_height=\"324\"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走近接山,供銷社一排排的大瓦房也比農村低矮的土坯房、石頭房闊綽了許多,所以兒時一直感覺接山是一個好地方,是家鄉的首府,甚至可以和北京媲美,因爲接山和北京在同一方向上,因此也就對接山充滿了嚮往,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接山的大街小巷穿越、玩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734ba647684465090c572c763939191\"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28\"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也許是命運的眷顧,1981年小學畢業後我考入東平四中,在那裏開始了長達6年的中學階段的學習。剛入中學,年齡還小、童心未泯,對校園的很多東西感到新鮮、好奇:不知名的花草、暗紅色碎石土鋪成的路面、道路兩旁的松樹和影壁牆、學校食堂後面那高高聳立的煙囪……不上課時,總是在校園裏轉了又轉、看了又看;在小學時受嚴格管制的心,在這新奇的環境中似乎得到了釋放,心裏總想着在校園看看、去接山街上逛逛、去校外西南處爬爬那棵據說有幾百多年曆史的“神樹”。至於學習,總想着來日方長,先星星點點的學點就行,應付應付考試就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4613ff5b8404e6d98f2713ab44c1405\"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35\"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但這種自由自在、疏懶散漫的好景不長,就被四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老師們精彩的講課拉回了課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課上,袁素真老師用悅耳的聲音,把山頂洞人、藍田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春秋戰國、孔子、孟子、孫武、孫賓等內容娓娓道來,使我感到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就在眼前。稚趣的我們,也曾下課後和同學一起到接駕山頂尋找“山頂洞人”、到大汶河旁尋找“河姆渡文化”遺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理課上,李淵喜老師幽默風趣地給我們講解各種氣候分類、礦產資源分佈、水系分佈、等高線、緯度、經度、海拔、山脊、山腰、山頂等內容,使我不由自主地拿起地理圖冊看了又看:什麼地方有什麼礦產資源?河流湖泊都在哪裏?祖國大好河山的草原在哪、高原在哪、雪山在哪、沙漠在哪、綠洲在哪;同時,下課後遠遠的望一望接駕山,眯起眼睛測量一下它的高度,堪察一下它的山脊、山腰、山頂……\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921ef5d61fd44f79d22f5a2412fcc38\"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28\"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生物課上,房茂峯老師如數家珍講解生物起源和進化的知識,使我彷彿看到了遠古時代光怪陸離的地球、茂密的原始深林、變化無常的氣候,想象着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生命體不斷演化的過程。當年房老師告訴我們,學校水塔旁的銀杏樹被稱作“樹中壽星”, 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有植物界中“活化石”之稱,是中國特有的,爲此下課後時常去看那幾棵銀杏樹,好奇於樹也分雄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語文第一課記得是夏老師講的毛主席詩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過去這麼久了,當年老師朗讀“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的語氣、語調猶在耳旁,柳亞子先生的原詞“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也正像描寫學校蒸蒸日上、同學勤奮活潑的氛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學英語還算新鮮事物,很多同學都望而生畏。第一堂課侯老師爲鼓勵我們學好英語,給出了一個“草鞋皮鞋論”:將來學好了穿皮鞋、學不好穿草鞋。記得那時學校廣播經常播放《英語字母歌》,那句“X——Y——Z——, Now you see, I can say my ABC.”歌詞至今記憶尤深,當時爲了學好英語,在課本上密密麻麻標用漢字注英語單詞的讀音,現在想來,實在有些幼稚可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深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的影響,所以對數理化既重視又敬畏,覺得科學技術高不可攀,認爲那是極少數天才、科學家才能做的事,自己只要學學課本知識,眺望一下就夠了。多年以後,當我身臨其境,處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氛圍之中的時候,才知道中學階段數理方面的啓蒙教育如數軸、函數、極限、方程、數組、複數對後續階段的科學研究有着多麼重要的的意義。所以多少年來,我一直對給予自己這方面知識的東平四中的老師們懷有深深的敬意。\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12d5178f70a4808b17b636e111b9f48\" img_width=\"1566\" img_height=\"2000\"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80年代初期,校舍條件還很簡陋,炎熱的夏天教室、宿舍沒有風扇,更沒有空調;寒冷的冬天沒有暖氣,有時凜冽的寒風吹的窗子咚咚作響,洗手洗臉都是刺骨的涼水。但那時並沒感到有什麼苦,相反更鍛鍊了意志品質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老師們同樣也住簡陋的宿舍,也沒有好的生活保障條件,當年學了劉禹錫的《陋室銘》,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感到是在描寫接駕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像是描寫老師們,整個文章的意境好像是現實的寫照,這增添了學習的興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80年代初期文化事業開始繁榮,流行歌曲、校園歌曲湧入校園,聽着《牡丹之歌》好像在歌唱學校中間第一排瓦房後面的花園;《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像是在歌唱家鄉悠然自在的田園生活,那句“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像極了在農田中勞作歸來、牽在小夥伴手中的耕牛;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使當年北大學生喊出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更爲響亮,也化作我們學習的動力;《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既像是歌唱學校後面的果園,也像歌唱家鄉南面的桃園;還有那歌唱黨、歌唱新時代、歌唱軍隊新生活的諸如《軍港之夜》《血染的風采》《十五的月亮》等歌曲,更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好像這些歌曲正爲我們的校園、家鄉、我們這個年齡而創作,一切感到那麼美好自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東平四中不僅是一個實體的校園,也是固化在每一個學子腦海中的精神家園。四中的老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給我們注入了人生前行的力量。在四中,我們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師生情誼、同學友誼,使我們終生受益無窮。幾十年之後回憶起來,那時點燃的精神曙光至今仍照亮着我們前行的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9a60e9c0a4b4dc293620e2db80ee26e\"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27\"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再回首,我心依舊,再回首,記憶並不模糊。四中不是名校,四中的校園也不大,接山也並不出名,但在我心中,那裏是熠熠生輝的座標原點和精神的源泉,那裏有安貧樂道的老師,有朝夕相處、學在一起、玩在一起、鬧在一起、睡在一個大通鋪的同學,那裏包容了我當年的天真、幼稚、過錯和迷茫,四中給了學生一個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的寬鬆、自由的氛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透過幾十年的世事風塵去看當年的四中,感到既遼潤又幽深,既人性又唯美。在新的時代,伴隨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植入,作爲當年東平四中的傳鉢者—東平縣接山鎮中學,在學校領導老師們的辛勤耕耘下,一定有芬芳多姿的氣蘊不斷吐露,滋養出無數的桃李,滿園的果香始終飄揚在東平大地。\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01eafd36364fe685486ac37119da98\"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52\" alt=\"母校依然如初見 文\u002F徐玉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作者:徐玉龍.初中二級(80年恢復初中招生後)高中十六級學生。本文由作者和東平四中《母校情懷》編寫組獨家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特別感謝段振業先生的熱心收徵與精心編撰。 祝東平四中——現東平縣接山鎮中學新老校友夏日安康,工作順利,生活幸福,萬事如意!)\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49150545216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