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將“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與第五大支付貨幣”視爲人民幣國際化十年之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前我們會糾結:經濟數據不允許人民幣過於堅挺,但中國可能需要在升值過程中推動國際化。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yhII98Q2iCl\" img_width=\"650\" img_height=\"305\" alt=\"人民幣國際化十年之問\"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壹圖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經濟觀察報 歐陽曉紅\u002F文\u003C\u002Fstrong\u003E都說十年一劍,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劍着實不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與之對應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經歷了從快速攀高到遇阻急落、再到企穩回升的曲折過程。從2009年底的0.02%到2018年底的2.95%,RII翻了147.5倍,但較美元相差17.6倍,較歐元相差8.7倍。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仍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也是下一輪SDR貨幣籃子評估的關鍵之年。站在這一時點,回望從“貿易項下”走向“資本金融項下”、從小幣種躍升爲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的人民幣,該如何發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量化來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顯示,國際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爲2.05%;在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計價的綜合佔比爲4.90%;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中,人民幣佔比爲1.89%。SWIFT官方數據稱,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將“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與第五大支付貨幣”視爲人民幣國際化十年之成果。有人說,這與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並不相符,需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步子。加之,臉書推出Libra,市場甚至擔心Libra可能會成爲無國界的全球貨幣。儘管穿透操作細節去看,這也許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細究人民幣國際化現狀,會發現2018年末的RII較2017年初回升了95.5%,可謂強勢反彈。而資本項下的國際金融計價交易恰是RII波動之主要“推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際貨幣有“結算、計價、儲備”三種職能,且有一定排序。現在,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匯率與利率的市場化均已行至最後一公里;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依賴愈發清晰,亦頗爲微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下,在貿易計價結算、金融計價交易、國際儲備等領域,人民幣使用止跌回升——這令RII回升逾九成,但其增長態勢是否可持續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央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霍穎勵認爲,人民幣國際化成效顯著,但面臨這些問題:在人民幣跨境使用當中,經常項目使用佔比較低;人民幣國際支付比例較低;人民幣在海外市場可獲得性不高;境外機構持有股票和債券的比例仍然較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邏輯上,一國貨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水到渠道的過程,也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鏡像。政策助推更多是在基礎設施與制度建設上發力,即政府搭臺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種輔助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我們很低調,在2015年前,中國官方從未正式提過人民幣國際化,僅用“人民幣跨境使用”取代,但對人民幣國際化目標的努力從未懈怠過,且日久彌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我們一度“秀肌肉”。2015年6月,中國央行高調發布了史上首份《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彼時,正值匯改十年,中國對外拋出國際戰略,諸如“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亞投行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前我們會糾結:經濟數據不允許人民幣過於堅挺,但中國可能需要在升值過程中推動國際化。國內外宏觀形勢劇變的現在,我們更多會思考:怎樣提升人民幣作爲避險貨幣的能力,全球市場而言,人民幣依然是風險貨幣,一旦全球市場出現波動,人民幣便會承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稱,避險貨幣必須具有內在穩定性,而內在的穩定性離不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如,既然“國際金融計價交易”是目前RII波動的驅動主因,那麼,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與構建良性健康的金融市場便顯得尤爲重要。而“金融開放”與跨境直接投資、市場化和國際化等正相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定程度上這已形成共識。“開放”可能成爲當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詞、亦成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抓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近期宣佈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在此前金融領域開放的基礎上,中國金融大門的開放可謂全方位提速。包括QFII與RQFII等項改革亦列入了外匯局的議事日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放人民幣國際化十年征途上的這些瞬間:加入SDR一籃子貨幣、IMF擴展貨幣範圍,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外匯儲備等。如果以入籃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真正的原點,人民幣的國際認可不過短短數年。我們也注意到,決策層再次調整策略——似乎不再“秀肌肉”,而是更加尊重市場參與者的自主選擇,鼓勵公平競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2009至2019年,也是曲折中不斷糾偏、相機決策的十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竊以爲,安內才能攘外,國內經濟健康運行纔是根本。十年之問重在思忖: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需要匹配高質量的資源配置與經濟循環。爲此,市場出清了障礙嗎?還是說,一邊開放一邊出清?一邊開放一邊管控(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開放也許不只是制度開放,還蘊含文化的包容與開放。享受人民幣國際化好處的同時,也意味着中國經濟更多暴露在全球經濟金融風險之中,由此,我們需要承受內外部的壓力考驗,需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危機之底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我們都能做到未雨綢繆麼?它需要企業與金融機構用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包括靈活匯率體系去回答。提問間,人民幣國際化十年之箭正射向金融開放的靶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3CCAAMCR】獲取授權信息。\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5374479672939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