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芳村镇大处村地处偏僻,山高林茂,整个村庄建于山坳中,至今有800年历史。据光绪《常山县志》记载:“唐太常卿郑元寿三十九世孙郑守道,于宋景炎元年(1276)自开化旸溪迁居之寿川大处。”郑元寿为东汉开国公郑平之后、唐代开疆元勋。而郑守道,字千一,被后人称为“千一守道公”。郑氏家庭迁来此地后,建居宅,造祠庙,修道观,办学堂,铺路搭桥,开荒垦地,繁衍后代,走出一条勤俭耕读、诗礼传家的道路。

寿源溪流域有拱桥15座,其中大处村就有3座拱桥至今保存完好,分别取名“同善”“登高”“乐济”。

提起古桥,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郑元寿五十五世孙郑兆麟(字献瑞),他生育四子,取名朝伦、朝绪、朝纪、朝绅。兆麟生前受世家祖辈影响,好学上进,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发誓要让大处人“走路鞋不沾泥,过溪脚不脱鞋。”为实现这一人生愿望,兆麟捐银百两,带领族亲连续奋战,历时数年,修建了一条从芳村到大处十余里的石子路。

石子路建成了,兆麟却患病了。去世前老人家立有遗训:一是在寿源溪上建桥;二是建造寿康道院。此后,朝纶、朝绪、朝纪、朝绅四兄弟遵照父亲遗训,善谋划、捐银子、带乡邻,开启造桥建院的光荣使命。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88年),百姓安居乐业。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郑氏家族人丁兴旺,共有八房,分别为荣、华、富、贵、福、寿、康、宁。人多,难免会因为族里分配财物等事情而闹出矛盾纠纷,生出一些不和谐。 朝纶、朝绪、朝纪、朝绅四兄弟属于“贵房”子孙,长期以来,兢兢业业,与人为善。看到族亲相处不是很和谐,兄弟几个就想着法子,要促成大家和睦相处。

同善桥

一条寿源溪贯穿大处,村民之间走动往往是过木桥或竹桥,遇上发洪水的年份,木竹桥就会被山洪冲毁,给大家生产生活造成不便。遵照父亲遗训,四兄弟合计着在寿源建桥不易,资金虽然四兄弟来承担,考虑到造桥是为了大家便利出行,这样的善事理应族亲们一起参与才好。通过建一座桥梁,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从而达到和睦共处的目的。

有想法就有行动。四兄弟把建桥的地址选择在村南。石拱桥动工兴建后,众多族亲参与进来,有的协助石匠施工,有的配合泥水匠搅拌砂石灰,更有年轻气壮的自告奋勇到山外去搬运材料……

经过持续一年的努力,这桥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建起来了。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面采用青石板铺成回字形,桥壁由青石板干砌而成。该桥桥面宽4.12米,长7.4米,拱高2.6米,拱跨6.5米,成为连接大处上村东西两侧的交通要道。

这是寿源溪上第一座石拱桥,交付使用那天,村里锣鼓震天,爆竹声声,一派喜庆的景象,四兄弟将桥取名为“同善桥”。意思是这件善事是族亲齐心协力一起办成,同时期盼大处族亲世世代代行善事、积善德。

登高桥是郑家兄弟出资修建的第二座桥梁。

登高桥,坐落于村东,南边走向,横跨于寿源溪上,桥壁与桥面由青石板干砌而成,桥身为块石浆砌,桥面砌成回字形图案,桥长7米,高3.2米,桥面宽3.15米,拱跨4.9米,拱高2.5米。桥两侧有阳刻碑额,西有六步台阶通向溪西侧民居。

相传,建桥的那几年,村里是风不调、雨不顺,农作物频频减产,乡亲们生活困难重重。郑氏兄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从很远的地方请来风水先生察看。风水先生在村中转悠一天,给出了“妙计”———村东再建造一座桥压压邪气。闻听此言,兄弟几个便连夜商量开来:这个说,修桥铺路是修心积德的善事,也是老父亲的遗训;那个讲,村东再建桥可使村民出行更方便,有利于大家生产生活……经过一夜谋划,几兄弟拍板建桥。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建桥需要资金,需要雇请石匠、泥水匠、木工匠,还要有人到外地采购石材、石灰等材料。兄弟几个决定建桥的钱包括工匠们的工资等都由他们家出,所需劳力由乡亲们义务投入。

消息传出,村里沸腾了,乡亲们为四兄弟的义举纷纷点赞。有的甚至跑到他们家中,拍着胸脯说:“出钱,我们有困难。出力,你们兄弟尽管开口,随叫随到。”

乡亲们的热情主动,对四兄弟来讲既是动力,更是压力。

为使建桥全程公开公正,保证桥梁质量,取信乡亲,兄弟四个又进行了明确分工。朝纶作为老大,负责筹集资金以及做好收支明细账;朝绪、朝纪两人负责统筹劳务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朝绅年纪最小,头脑活络,负责到外地采购青石板、石灰等必须的材料。

一个黄道吉日,在阵阵爆竹声和乡亲们的吆喝声中,第二座桥破土动工……

乐济桥

之后,历时两年,此桥顺利建成,取名“登高桥”。寓意有两层:一是期盼乡亲一步一个台阶,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二是村里大兴求学之风,家家户户鼓励小孩子上学进取,象征着孩子们能登上更高的学府深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郑氏族亲在大处这个山坳里生活过得相安无事,有滋有味。

翻开郑氏宗谱,里面也充满着书香味、仗义情。

“郑氏族亲治家有道,家风淳朴,历来提倡‘孝’‘学’‘俭’‘善’。”郑薛羽老人戴上一副老花镜解释:孝,就是要孝老爱亲;学,就是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要读书;俭,就是要勤俭持家;善,就是要多做好事。这样的治家之道,在族亲里一直延续至今,仍然非常受用。

以“贵房”朝纶、朝绪、朝纪、朝绅四兄弟为例,他们除了连续出资修建石拱桥外,还耗资万两银子建起宏伟壮观的“寿康道院”。

寿康道院曾是名扬四方的知名古刹,始建于1788年春,成于1792年冬,曾红极一时,聚寺、庵、观、庙于一体,集佛、道、儒三教之大成,气势宏伟,有厢房数百间。

不止这些,朝纶四兄弟还乐善好施。哪家没有粮食了,他们就借给其粮食;哪家孩子上不了学堂,他们就千方百计与老师通融,安排孩子就学;哪家有红白喜事,他们都逢场必到……

乾隆五十五年,为将这种“乐善好施”的家族精神发扬光大,世代传承,四兄弟又出资再建一座石拱桥,取名“乐济桥”。

乐济桥,坐落于村南,横跨寿源溪。该桥为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桥面宽3. 85米,长5. 96米,拱高3.8米,桥面为青石板铺成,正中回字形,桥壁由青石块干砌而成,南北两侧均有碑刻。

作者:朱爱良 江慧璐

编辑:章晨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