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716a5b3389c43f7b0075e29e11d753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8\" alt=\"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壹\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爲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爲:「中國根柢全在道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bb9d2bc60c43fdae9bfe070dee0559\"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貳\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次,道教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716a5b3389c43f7b0075e29e11d753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8\" alt=\"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壹\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爲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爲:「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爲《千金方》,“以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爲《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爲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喫,“熟嚼”,不喫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爲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鍼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鍼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鍼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裏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爲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侷限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爲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一、道教與醫藥\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道教爲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爲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爲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爲上中下三品,認爲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喫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爲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爲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爲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裏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爲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爲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裏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爲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祕,視爲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着之性。得凡火鍛鍊,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燻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爲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爲《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爲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裏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爲《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爲《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爲歷代醫學家所重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註》,增補葛洪《肘後方》爲《肘後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祕奧》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爲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爲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註》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爲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爲《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爲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爲君,中品爲臣,下品爲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爲君,輔助的藥物爲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煉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或以爲西方哲學重在關心宇宙,而中國哲學重在關心人生 ;這種看法若針對儒家而言,並無不妥,但若用來看待道家道教,則有失偏頗,因爲道家道教實際上很關心宇宙的根本問題,如老子早在先秦時即以爲:\u003Cstrong\u003E宇\u003C\u002Fstrong\u003E宙萬物皆由「道」產生而來,而「道」則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種看法,不僅屬中國哲學史上對宇宙根本問題的首次闡釋,而且與現代科學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也頗相吻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老子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看法,爲後世道教所宗承,並由道教進行了更爲深入的闡發。不僅如此,道教的宇宙論還對儒家的學說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學說本來只關心現實的人生問題,而少對宇宙根本問題的思考;宋代以後,儒學方多從宇宙論的高度來對社會倫常加以論證,將「三綱五常」等上升爲能與宇宙本體相通的行爲規範,形成了所謂「理學」。而理學之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即多受道教影響,如其開山鼻祖周敦頤用以闡發理學宇宙觀的《太極圖》,實本自道士陳摶所傳之《無極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bb9d2bc60c43fdae9bfe070dee0559\"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貳\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次,道教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而追求長生則首先須祛除疾病,因爲疾病可以損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還有着同其它宗教一樣的慈悲胸懷,以廣行善事、積功累德、濟世利人爲務,甚至以之作爲得道成仙的條件之一,這也促使道士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學道者往往兼習醫術,以致有所謂「十道九醫」的說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據統計,漢末至隋唐五代道教醫家所佔同時代醫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這種比率亦約有百分之十。在中國醫藥學史上,很多重要的醫藥典籍和著名的醫家都與道教有着密切的關係,如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藥學的奠基之作《神農本草經》等的形成,皆與黃老道或方仙道有關,至於一些著名的醫家,如着《肘後備急方》的葛洪、着《養性延命錄》的陶弘景、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孫思邈等,也都屬道士之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除了哲學和醫藥學外,道教還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歷史上,道教曾廣泛運用散文、詩詞、小說、戲曲、音樂、繪畫等手段,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觀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及《朝元仙杖圖》俱屬此類,而道教常用的「遊仙詩」和「青詞」等還成爲了中國文學的一種體裁。其結果,是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文藝寶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遙自由精神還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許多典故也爲中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題材。例如,唐詩創作中最具飄逸靈氣的李白與李商隱,實爲多受道教精神薰陶的道門中人;宋詞所使用的詞牌,至少有四十種與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動有關;元曲中的許多作品,如《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亦取材於道教典故;明清時期的著名小說,如《封神演義》、《四遊記》、《綠野仙蹤》乃至《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也多以道教思想爲宗旨或深深地烙有道教文化印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76f395e3a664dd4a15a460728b16c3f\"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叄\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最後,我們想談一下道教對今日所謂「環境保護」的貢獻。道教認爲,人與萬物共同稟「道」而生,故「萬物與我爲一」,因而主張人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如道經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網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規定「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陰騭文》也勸人「勿登山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等。這些戒條,無疑是較早的環境保護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此外,道教徒還遵從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教導,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維持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總之,古老的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着巨大的啓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5462006330215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