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望平在

这个引起我的思考!

据新民境内高台子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测定,早在6000年前、新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300年以前,新民境内的古代部族为殷末遗民箕子的方国(商周时对少数部族的称呼)和辽东“貊”、“东胡戎”等。

战国和秦时期: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击溃东胡族,此后新民地区属燕的“辽东郡”。秦沿燕制,新民仍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新民属辽东郡,东部为望平县(治所在今大古城子),西部为无虑县。

东汉时期:辽河东仍属辽东郡的望平,辽西属乌桓族“辽东属国”的无虑县。

三国西晋时期:辽河东属平州玄菟郡望平县。河西属平州昌黎郡昌黎县(治所在今义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新民先后为鲜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鲜卑族后燕所据。到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辽河以东为高句丽族所据。河西先后为后燕、北燕、北魏领地。

南北朝时期:新民全境为高丽族所据(北齐后高句丽族称为高丽族)。

隋:隋初新民仍为高丽族所据。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占辽河以西,置辽东郡、治所称通定镇,即今辽滨塔,辽河以东仍属高丽族。

唐:唐初辽河以东属高丽族。河西属唐的辽州。公元645年(贞观19年)唐越辽河,攻下高丽玄菟城,新民全境属唐安东都护府、襄平守捉,治所在今辽滨塔,称颇利城(676年都护府襄平守捉移于辽阳)。

辽:契丹族建辽后,公元924年建辽州,新民属辽的东京道辽州:大部属辽滨县,州、县治所同在今辽滨塔,东北角属安定县。

金:新民属东京路沈州(治所今沈阳)辽滨县(治所在今辽滨塔)。

元:新民东部属沈阳路,西部属广宁路。

明:新民属辽东都指挥司,东部为沈阳中卫,西部为广宁左卫辖地。到万历年间(16世纪70年代)明建凹字形边墙,由新民西白土厂门南下到牛庄北三岔河越辽河,沿河东向北,越过新民东部老边达开原,将新民全境置于边外。这时蒙古族兀良哈三卫由潢水(西拉木伦河)以北逐渐南移,其中泰宁卫一部占据辽河以西,福余卫一部进占辽河以东。

清:清代边墙改向,由白土厂门越新民北彰武台门,直达开原,新民又归回边内。东部属奉天府承德县。西部属锦州府广宁县。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奉天府在巨流河设巡检司。乾隆初年巡检司移驻新民屯。嘉庆十八年(1813年)分承德(今沈阳)西部,广宁东部地区。设新民厅(治所在新民屯),属奉天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新民厅为府,辖镇安(今黑山)、彰武两县。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新民府、建立新民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新民属辽宁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东北,新民属伪奉天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胜利后,新民属辽宁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县属辽北省。1949年4月,辽北、辽西两省合并为辽西省,新民县改属辽西省。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新民县属辽宁省。1955年1月,新民县划归辽宁省辽阳专区。1958年末新民县划归沈阳市。1993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民县撤县设市(县级市),仍属沈阳市。

汉代望平(县)在哪里?长期以来,在辽宁及铁岭学术界其说不一。有的说,在新民县安平堡南大古城子,有的说在开原中固一带,有的说在铁岭西境,有的说在铁岭南境新台子,有的说在昌图境内,还有的说,汉代中固是襄平县。

据《奉天通志》记载,西汉初年,在开原中固地区设望平县。望平上属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阳)。望平是辽东郡十八县之一。

据《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记载:“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这说明望平地处大辽水入塞之处。《水经注》也说:辽水“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古城西。”《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著。北魏时,望平县虽撤,但距汉朝,时间不长。它的记载,应是我们认定望平县位置的主要依据。《铁岭古城》作者(徐天欣等),在谈到“直辽东之望平县西”时也说:“合乎这个条件的,当在今铁岭、开原两市间某辽河东岸之地。”(见该书8页)“辽河”,古时称大辽水。“长说”,指王莽时,曾一度将望平县改称“长说”(“说”同“悦”)。“塞”指秦汉长城。现在见到的历史图册,都标出秦汉长城从铁岭开原之间的辽河段通过。

开原中固一带的地理环境怎样呢?

长城通过的河段,其西南是铁岭西北境的大台山,辽水受阻,掉头向东。北,清河、沙河汇入辽水。“东流”的辽水直冲今天的中固、山头堡、平顶堡一带。这一地区当为汉代望平县的腑地。可见,秦汉长城是从大台山之东、“大转弯”之西穿过辽河的。“大辽水”、“塞”、“东流”、“直”、“望平县西”等词语,概括了这段辽河“入塞、东流、大转弯”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固迤西属松辽平原中段,正合乎“望平”之意。此外,在辽河中下游,则见不到这样的地理环境(在辽河东岸,当辽河水折向西南的大转弯处,又距秦汉长城不远)。铁岭(新台子)、新民(大古城子)二地,即使历史上有过“大转弯”,但那里却没有辽水“入塞”的环境。

《奉天通志》将望平县定位于开原中固。《通志》在七十四卷“山川·中固河”条记载:“中固河源出县治东南四十五里赵家沟东山,西北流经赵家沟,又西北迳中固村南,村为汉望平县故地。”

《奉天通志》是王树楠、金毓黻等编篡,民国十六年定稿。当时,开原县共辖167个村。中固是大行政村,下辖新屯。新屯古城在中固屯西北4里。所以,我们说新屯“为汉望平县故地”,与《奉天通志》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固地区,在汉时,是辽东首受辽水之地,辽东郡的望平县就在这里。它地处塞内,区域辽阔。南临柴河,北依清河,西傍辽河,由此可见,汉代望平,绝不是一个小小的中固村,而应是清、柴二河之间的广大区域。

由此可见,开原地区(东部边远山区除外)当时可划为南部、中部、北部三部分。南部中固一带是望平县,中部是秦汉长城通过地带,北部是塞外,塞外是夫余。望平县南是高显县,治所在今铁岭县境内。

至于望平县治所的具体城址在哪?在辽北地区学术界尚有争论。

铁岭市博物馆普查队员曾于1981、2009年先后两次进行全国文物普查,到过开原中固新屯古城遗址考察。在列举出城址环境、城建规模、地表遗存等古城遗址特征后,所下结论是:“初步认定,新屯城子地应该是辽代同州、金代铜山县所在。”

在第三次普查(2009)后,说“经过此次对中固镇境内的全面调查,在中固镇所辖的范围内,共发现辽金遗址 10 处,分布在各村、屯及城子地周围,但这些遗址的规模都不足以做为州、县一级的建制,遗物也远不如新屯城子地丰富,从调查的结果并结合文献的记载,辽同州、金铜山县,非中固镇的新屯城子地莫属。”

在对中固城遗址考察后,又说:“我们在6城址的调查中,没有发现一件可以确指为辽金时代的遗物,所见都是明以后的遗物,说明中固城应该是始建于明代,史料所记载的辽代同州、金代的铜山县不在中固城。”

(以上三段文字,摘自普查队员“清净溪流的博客”)

从铁岭市普查队员的上述三段文字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开原中固城始建于明代,与汉城望平无关;

2 新屯古城遗址(城址地),规模具备州、县一级建制,辽同州、金铜山县治所就在中固新屯古城;

3 新屯古城遗址是否建在汉城望平或高句丽铜山县、渤海铜山郡遗址上,铁岭普查员,没有向上追溯。

4 在中固镇周围几十里,除新屯遗址外,没有再发现具备州、县城址规模的城址。

由此,引发我的一些联想:

1 金的铜山县遗址在新屯古城,那么南北朝时的高句丽铜山县城址在哪?

2 铁岭普查队员接触到的只是地表遗存,如果是省级以上考察队,将进行地下挖掘。只有地下遗存,才能证明是否为汉城遗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