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望平在

這個引起我的思考!

據新民境內高臺子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測定,早在6000年前、新民地區就有人類活動。

公元前300年以前,新民境內的古代部族爲殷末遺民箕子的方國(商周時對少數部族的稱呼)和遼東“貊”、“東胡戎”等。

戰國和秦時期: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擊潰東胡族,此後新民地區屬燕的“遼東郡”。秦沿燕制,新民仍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新民屬遼東郡,東部爲望平縣(治所在今大古城子),西部爲無慮縣。

東漢時期:遼河東仍屬遼東郡的望平,遼西屬烏桓族“遼東屬國”的無慮縣。

三國西晉時期:遼河東屬平州玄菟郡望平縣。河西屬平州昌黎郡昌黎縣(治所在今義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新民先後爲鮮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鮮卑族後燕所據。到東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遼河以東爲高句麗族所據。河西先後爲後燕、北燕、北魏領地。

南北朝時期:新民全境爲高麗族所據(北齊後高句麗族稱爲高麗族)。

隋:隋初新民仍爲高麗族所據。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佔遼河以西,置遼東郡、治所稱通定鎮,即今遼濱塔,遼河以東仍屬高麗族。

唐:唐初遼河以東屬高麗族。河西屬唐的遼州。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越遼河,攻下高麗玄菟城,新民全境屬唐安東都護府、襄平守捉,治所在今遼濱塔,稱頗利城(676年都護府襄平守捉移於遼陽)。

遼:契丹族建遼後,公元924年建遼州,新民屬遼的東京道遼州:大部屬遼濱縣,州、縣治所同在今遼濱塔,東北角屬安定縣。

金:新民屬東京路瀋州(治所今瀋陽)遼濱縣(治所在今遼濱塔)。

元:新民東部屬瀋陽路,西部屬廣寧路。

明:新民屬遼東都指揮司,東部爲瀋陽中衛,西部爲廣寧左衛轄地。到萬曆年間(16世紀70年代)明建凹字形邊牆,由新民西白土廠門南下到牛莊北三岔河越遼河,沿河東向北,越過新民東部老邊達開原,將新民全境置於邊外。這時蒙古族兀良哈三衛由潢水(西拉木倫河)以北逐漸南移,其中泰寧衛一部佔據遼河以西,福餘衛一部進佔遼河以東。

清:清代邊牆改向,由白土廠門越新民北彰武臺門,直達開原,新民又歸回邊內。東部屬奉天府承德縣。西部屬錦州府廣寧縣。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奉天府在巨流河設巡檢司。乾隆初年巡檢司移駐新民屯。嘉慶十八年(1813年)分承德(今瀋陽)西部,廣寧東部地區。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新民廳爲府,轄鎮安(今黑山)、彰武兩縣。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屬奉天省遼瀋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新民屬遼寧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帝國主義佔據東北,新民屬僞奉天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勝利後,新民屬遼寧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縣屬遼北省。1949年4月,遼北、遼西兩省合併爲遼西省,新民縣改屬遼西省。1954年8月,遼西、遼東兩省合併爲遼寧省,新民縣屬遼寧省。1955年1月,新民縣劃歸遼寧省遼陽專區。1958年末新民縣劃歸瀋陽市。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瀋陽市。

漢代望平(縣)在哪裏?長期以來,在遼寧及鐵嶺學術界其說不一。有的說,在新民縣安平堡南大古城子,有的說在開原中固一帶,有的說在鐵嶺西境,有的說在鐵嶺南境新臺子,有的說在昌圖境內,還有的說,漢代中固是襄平縣。

據《奉天通志》記載,西漢初年,在開原中固地區設望平縣。望平上屬遼東郡,郡治襄平(今遼陽)。望平是遼東郡十八縣之一。

據《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記載:“望平,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這說明望平地處大遼水入塞之處。《水經注》也說:遼水“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古城西。”《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著。北魏時,望平縣雖撤,但距漢朝,時間不長。它的記載,應是我們認定望平縣位置的主要依據。《鐵嶺古城》作者(徐天欣等),在談到“直遼東之望平縣西”時也說:“合乎這個條件的,當在今鐵嶺、開原兩市間某遼河東岸之地。”(見該書8頁)“遼河”,古時稱大遼水。“長說”,指王莽時,曾一度將望平縣改稱“長說”(“說”同“悅”)。“塞”指秦漢長城。現在見到的歷史圖冊,都標出秦漢長城從鐵嶺開原之間的遼河段通過。

開原中固一帶的地理環境怎樣呢?

長城通過的河段,其西南是鐵嶺西北境的大臺山,遼水受阻,掉頭向東。北,清河、沙河匯入遼水。“東流”的遼水直衝今天的中固、山頭堡、平頂堡一帶。這一地區當爲漢代望平縣的腑地。可見,秦漢長城是從大臺山之東、“大轉彎”之西穿過遼河的。“大遼水”、“塞”、“東流”、“直”、“望平縣西”等詞語,概括了這段遼河“入塞、東流、大轉彎”的主要地理特徵。中固迤西屬松遼平原中段,正合乎“望平”之意。此外,在遼河中下游,則見不到這樣的地理環境(在遼河東岸,當遼河水折向西南的大轉彎處,又距秦漢長城不遠)。鐵嶺(新臺子)、新民(大古城子)二地,即使歷史上有過“大轉彎”,但那裏卻沒有遼水“入塞”的環境。

《奉天通志》將望平縣定位於開原中固。《通志》在七十四卷“山川·中固河”條記載:“中固河源出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趙家溝東山,西北流經趙家溝,又西北逕中固村南,村爲漢望平縣故地。”

《奉天通志》是王樹楠、金毓黻等編篡,民國十六年定稿。當時,開原縣共轄167個村。中固是大行政村,下轄新屯。新屯古城在中固屯西北4裏。所以,我們說新屯“爲漢望平縣故地”,與《奉天通志》的論斷並不相悖。

中固地區,在漢時,是遼東首受遼水之地,遼東郡的望平縣就在這裏。它地處塞內,區域遼闊。南臨柴河,北依清河,西傍遼河,由此可見,漢代望平,絕不是一個小小的中固村,而應是清、柴二河之間的廣大區域。

由此可見,開原地區(東部邊遠山區除外)當時可劃爲南部、中部、北部三部分。南部中固一帶是望平縣,中部是秦漢長城通過地帶,北部是塞外,塞外是夫餘。望平縣南是高顯縣,治所在今鐵嶺縣境內。

至於望平縣治所的具體城址在哪?在遼北地區學術界尚有爭論。

鐵嶺市博物館普查隊員曾於1981、2009年先後兩次進行全國文物普查,到過開原中固新屯古城遺址考察。在列舉出城址環境、城建規模、地表遺存等古城遺址特徵後,所下結論是:“初步認定,新屯城子地應該是遼代同州、金代銅山縣所在。”

在第三次普查(2009)後,說“經過此次對中固鎮境內的全面調查,在中固鎮所轄的範圍內,共發現遼金遺址 10 處,分佈在各村、屯及城子地周圍,但這些遺址的規模都不足以做爲州、縣一級的建制,遺物也遠不如新屯城子地豐富,從調查的結果並結合文獻的記載,遼同州、金銅山縣,非中固鎮的新屯城子地莫屬。”

在對中固城遺址考察後,又說:“我們在6城址的調查中,沒有發現一件可以確指爲遼金時代的遺物,所見都是明以後的遺物,說明中固城應該是始建於明代,史料所記載的遼代同州、金代的銅山縣不在中固城。”

(以上三段文字,摘自普查隊員“清淨溪流的博客”)

從鐵嶺市普查隊員的上述三段文字中,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開原中固城始建於明代,與漢城望平無關;

2 新屯古城遺址(城址地),規模具備州、縣一級建制,遼同州、金銅山縣治所就在中固新屯古城;

3 新屯古城遺址是否建在漢城望平或高句麗銅山縣、渤海銅山郡遺址上,鐵嶺普查員,沒有向上追溯。

4 在中固鎮周圍幾十裏,除新屯遺址外,沒有再發現具備州、縣城址規模的城址。

由此,引發我的一些聯想:

1 金的銅山縣遺址在新屯古城,那麼南北朝時的高句麗銅山縣城址在哪?

2 鐵嶺普查隊員接觸到的只是地表遺存,如果是省級以上考察隊,將進行地下挖掘。只有地下遺存,才能證明是否爲漢城遺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