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儿子放假,你也一起来看看老底子沙地人是怎么用风箱筛谷子的。”指着身边的老风箱,新湾街道的“民间收藏家”赵君明向记者发出了邀请。

  这台手摇式的老风箱,是赵君明刚从一农户手中收购来的新藏品。据他介绍,风箱上“绍兴县钱清木业社1978年5月”的印章,代表着它经历了40余年的风霜,见证了大江东从垦区变园区再到新区的转变。

  44岁的赵君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沙地人,收藏了不少有着沙地特色的老物件。问及为什么对此情有独钟。他解释说:“现在条件好了,很多老底子的东西都渐渐被丢了。我很担心未来的孩子不能知晓沙地祖先生存的不易。”

  老物件见证了大江东的蜕变,也将沙地文化传承了下来。

  谈起沙地文化,赵君明打开了话匣。“老底子这里都是茅草屋、盐碱地,都是靠着一股沙地精神才建起了这片新城。”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芦簟架,“昨天,我岳父就用这编织了一张新芦簟,展示了一手老底子的手艺。”

  老风箱、芦簟架仅是赵君明藏品的一部分。走在他家中,座车、氨水坛、七石缸、捣臼、磨盘、四耳五斤坛、赖狮壶…… 一大堆的老物件,让来客以为进入了某个私人收藏室。他戏称,随便走走,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一件老物件,都可能比他还要年长。

  200年不到,萧山这片围垦地上已经是机械遍地,但沙地精神,却仍通过这些见证了历史的老古董中传承了下来。“等新湾沙地博物馆建好了,我考虑把它们捐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沙地。”看着身边的藏品,赵君明说。

  网友评论

  蓝天六必治:我们村也有,好像最后被当柴火烧了吧。

  钱塘乡巴佬:我这辈都见过,下一辈就绝迹了......

  什么都是一般:这不是我小时候的坦克战车嘛

  党湾镇镇草:小时候不是买米来吃的,都是每家每户自己种的。记得每年夏天都被妈妈叮嘱下午几点要去田里放水。第一块田被收割了,然后田间就能不断地听到收割机被大妈大叔预约的叫喊声,有些偏的地块得自己拿着镰刀去割。每家每户倒地铺满的谷子,早上用刨子挖开,晚上在全家用铲子和扫帚收集成堆,中午还得防范麻雕。还有爸爸骑着三轮车载着几袋谷子去大队里剥谷,孩子坐在又软又实的谷袋上嬉笑。那年夏天,时光很暖~~!

  俊哥:不用说了,我家都有,新湾人,路过

  东东君qq:3062647062

  综合:杭+新闻客户端 萧内网萧山论坛

  合作/传播美好找东东君:0571-82758681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