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偷排污水,村民組隊“盯梢”,廣東一工業園污染調查)

今年6月起,廣東人黃正德組織了一支“盯梢”小分隊。

黃正德是清遠英德市東華鎮文田村一位村民組長,他組織了七八名村民,監督位於本村內的英德八達玻璃有限公司。工商信息顯示,這家公司成立於2009年,主要從事玻璃製造、加工、銷售及安裝。

黃正德告訴新京報記者,八達玻璃長期存在偷排粉塵及污水的現象,給附近村民帶來困擾。爲了蒐集證據舉報,他們白天輪流“盯梢”,希望能夠抓到八達玻璃偷排的“現行”。

八達玻璃位於清遠華僑工業園(當地稱“清華園”)內。清華園是廣東清遠市於2008年6月在原英德市英東工業園基礎上創辦的一個新園區,清遠市委、市政府2009年9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快市屬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試行)》中顯示,清華園承載着清遠“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羣化”和“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實現廣東省中部和北部崛起、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的期待。

清華園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清華園規劃面積達118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40平方公里。

上述《意見》中明確規定,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及技術工藝落後、污染環境等粗放型項目不得入園。

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卻略顯“骨感”。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清華園,除了八達玻璃,部分其他企業也存在着污染現象。用一位曾多次到訪清華園的環保志願者的話來說,“清華園可能沒有觸目驚心的污染問題,但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問題’”。

問題雖小,但對周圍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問題背後,是清華園污水處理能力的短缺、土地和資金問題的掣肘。

清遠華僑工業園。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多處廢水排放存在問題

“老婆問我,你在外面搞什麼鬼?”67歲的黃建平說,2012年八達玻璃投產後,他放牛歸來,被老婆這樣質問。他照鏡子才發現,自己臉上蒙了一層玻璃粉塵,乍一看就像化過妝,閃閃發亮。

一位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不僅是黃建平,村裏很多人“從這邊走來走去都會這樣”。住在八達玻璃附近的人家,桌上常常佈滿粉塵。不過,在居民多次舉報後,粉塵問題已在2017年底有所改善。

村民們現在“盯梢”的,是八達玻璃的廢水排放問題。2018年5月15日,原英德環保局對八達玻璃進行現場檢查,發現其玻璃爐窯廢氣脫硫處理設施發生故障後,在搶修過程中因事故應急池未啓用,導致脫硫前廢水外溢到雨水管。原英德市環保局對其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款人民幣2萬元。

然而,這次處罰後,八達玻璃的廢水排放問題並未整改到位。黃正德記得,此後,他和幾名村民多次發現八達玻璃東北角的廢水排放管道排放出天藍色的污水。

清華園的一份環評報告顯示,八達玻璃年排廢水量達17119.05立方米。

除了八達玻璃,清華園還存在其他多處廢水排放問題。

環保志願者餘席中4月9日發佈的微博顯示,從位於清華園(中區)精細化工基地西南角的泵站排入小江河(亦稱煙嶺河)的污水中,存在氨氮和磷超標現象。

“泵站是我們自己發現的,因爲從老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刺鼻的味道。”負責檢測的環保志願者曹學建表示,他們接到村民舉報後來到清華園,走到小江河岸邊的排放口附近時,看到排放口周邊約百平米的河水呈乳白色,取水樣檢測後,發現磷、氨氮值都超標。

7月5日,新京報記者在該泵站排放口看到,水渠底部沾着一層白色的油泥狀物體,水渠邊上的滲坑流出的黑水散發出刺鼻的臭味。

7月5日,清華園(中區)精細化工基地西南角的泵站水渠底部沾着一層白色的油泥狀物體。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7月7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在清華園(東區)347省道滃江橋東岸下游50米左右的竹林裏發現一處排污口,管口直徑約爲50釐米。排放出來的污水呈鐵鏽色,味道刺鼻。排污口附近水體發黑,水面上漂浮着一層油污,長期被污水浸淹的石頭亦呈鐵鏽色。

多名釣魚愛好者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排污口“一直就排放這樣的污水,也沒見人來管”。

7月11日,在接到新京報記者反映情況後,清遠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二科科長張洪帶隊到現場檢查。清華園管委會經濟事務局中級工程師張錦裕帶着管網設計圖紙也到了現場,他解釋,這個排污口在當初設計時是用於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的,原則上不允許企業的污水從這裏排放。

目前,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通過這個排污口排放到滃江中,但“有沒有其他的,我們就沒有掌握到了”,張錦裕說。

清遠市環境監測站7月11日提取該處水樣的檢測報告結果顯示,該排污口排放的污水“化學需氧量、色度、氨氮、總氮等指標濃度較高,高於普通生活污水的濃度”。檢測報告的結論是,“除了居民的生活污水外,可能還存在其他污染,需進行進一步排查。”

企業偷排躲避監管

7月7日 ,在滃江橋下游約一公里處的河東岸,新京報記者看到有污水不斷上湧,呈黑色,與滃江有些泛黃的河水有不小差異。附近上巫村村民楊大金指認,這些污水來自於清華園(東區)企業英德市實益長豐紡織有限公司(下稱“長豐紡織”)。

爲何排放口要設在水面下?7月8日,長豐紡織分管環保工作的副總經理蘇偉彬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排污口的確屬於長豐紡織,以前排放口設在水面上時,河岸總出現塌方現象。爲了防止塌方,他們將排放口改在了水面下,並在河岸種上竹子,打上木樁和鐵樁。

對這種說法,楊大金並不認同。他告訴新京報記者,長豐紡織的排放口設在水面上時被村民投訴過偷排問題,所以才改到水面下。新京報記者看到,在污水上湧處附近的河岸上,的確有一條廢棄的舊排污管道,管口直徑大約50釐米。

楊大金說,將排污管設在水面下,污水從水下往上冒,“即便有污染也可以不承認”。

對此,清遠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二科科長張洪表示,他們在這裏取水樣做檢測確實很難作爲執法依據,“因爲污水排放出來即與河水融合在一起了”。

7月7日,長豐紡織在滃江水面下的排水口。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上巫村多名村民表示,長豐紡織還會在晚上偷排未經處理的印染污水。村民說,長豐紡織晚上偷排污水直接通過明渠,並匯入當地村民種地用的水渠中。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溝渠底部有一層黃色泥狀的東西,與記者在長豐紡織污水處理廠、車間裏所看到的黃色一致。

7月11日,在距長豐紡織大門西側200米左右,上巫村村民指認的一處始於長豐紡織廠內明渠裏,清遠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取水樣的檢測結果顯示,PH檢測的數值爲9.38,化學需氧量28毫克每升,均超《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4287-2012)》的排放限值。檢測報告結論認爲“可能存在其他未知污染源,有待進一步排查”。

7月8日,新京報記者到長豐紡織查看時,長豐紡織分管環保的副總經理蘇偉彬表示,他們公司向來達標排放,不存在偷排行爲。然而,執法人員7月11日在長豐紡織廠內污水排放口進行水體取樣,檢測結果顯示,色度和化學需氧量均超標。

清華園管委會經濟事務局中級工程師張錦裕介紹,目前長豐紡織等企業的污水是由企業自建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

走訪期間,新京報記者在長豐紡織等公司內看到了相關的污水處理設施。

但多位村民表示,有些企業會利用執法人員下班時間或者天氣條件不好時偷排,躲避執法人員檢查。而新京報記者正是在7月7日(週日)走訪,發現了三四處排污口涉嫌偷排問題。

污水排放影響了滃江水質。公開資料顯示,位於清華園下游的滃江大站斷面2018年3-4月常規地表水監測氨氮濃度過高,5月起氨氮濃度逐漸下降,7月-12月常規地表水監測結果均爲II類,已達到考覈水質目標,但年平均水質仍達不到考覈要求。

不僅是污水排放問題。7月5日和6日,新京報記者在清華園走訪時發現,廣東友聯鋼鐵製造有限公司排放出來的氣體有刺鼻味道,離排放口幾米的芭蕉樹上、廠房上覆蓋了一層鐵鏽色顆粒物,緊鄰排放口的樹近乎枯死。

東華鎮坣下村的一名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離她家不到100米的一家工廠時常發出巨大的噪音,導致她長期睡眠不好。有附近的化工廠散發出來的刺鼻氣味,讓她在家時不得不關閉門窗。

“清華園可能沒有觸目驚心的污染問題,但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問題’”,7月5日,第七次到清華園的環保志願者餘席中表示。

7月6日,廣東友聯鋼鐵製造有限公司排放出來的氣體有刺鼻味道,離排放口幾米的芭蕉樹上、廠房上覆蓋了一層鐵鏽色顆粒物。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污水處理能力不足

這些“小問題”給周邊村民帶來了“大問題”。

清華園所在東華鎮雨水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837毫米,是北京的三倍左右;水系發達——流經河流有滃江及支流小北江等,但當地村民卻得另買水喝。

東華鎮多名村民向新京報記者反映,他們已經買水飲用、做飯多年。文田村一位村民家有9口人,50升規格的純淨水3元一桶,他家一個月僅買水的錢就在180元左右。

黃正德說,自從2011年八達玻璃正式投產以後,他們村的村民就得買水喝,井水只能用來洗菜、洗澡,沖廁所之類。坣下村中心墩一村民告知,他們家井裏打上來的水,即使燒開以後,水面上也會漂浮着一層白色粉末。

問題多年得不到解決的背後,是清華園污水處理能力的不足。

7月9日,清遠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二科科長張洪告訴新京報記者,清華園的配套基礎設施,如雨水、污水管網不是很完善。

目前,清華園僅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即東華污水處理廠。公開資料顯示,東華污水處理廠於2010年2月竣工,5月投入試運行,6月13日通過環保驗收,僅收集滃江北的污水,兼顧鎮區生活污水及園區工業廢水(不含文田村和坣下村)。工業園中區和東區的污水則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收集處理。

2008年8月,中共清遠市委、清遠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化的若干規定(試行)》明確規定,產業轉移園及入園項目應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環保設施要與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運營,確保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產業轉移園建設同步推進。

英德市政府負責人也曾多次對清華園的環境基礎設施表態,2015年和2016年的英德市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要加快清華園新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工作。

但迄今爲止新的污水處理廠仍未開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卡在了用地指標上。

7月15日,英德市自然資源局負責土地管理利用的朱科長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按照土地管理相關規定,污水處理廠的項目用地應爲城市建設用地,如果擬佔地塊目前是農業用地的話,需要辦理農用地轉城市建設用地的手續,而清遠市每年給英德的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的指標只有300畝左右,需要排隊。

朱科長表示,他曾建議清華園管委會將這個用地指標申請去清遠市立項,而不在英德立項,以減少排隊時間。

此外,還有資金問題。

據《南方日報》報道,2008年8月清華園新建立時爲清遠市級園區,2011年1月清華園北區獲批爲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2012年6月,清華園又被委託英德市管理,成爲縣級園區。2015年3月,清華園再次下放到東華鎮,實施“鎮園合一”管理模式;2016年1月起單獨設置發展。

2015年12月,英德市副市長潘斌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表示,這一變化引發諸多問題,如園區管理平臺降低,企業投資信心隨之下滑;管理人才流失等。清遠市生態環境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這一變化也使得清華園的基礎設施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到位。

對於日常的環保監督和執法工作,有當地村民和環保志願者懷疑,清華園是英德市的納稅大戶,主管部門可能存在爲了保經濟而放鬆環保執法的情況。

清華園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清華園佔英德市的生產總值比重不低於40%(2014年佔27.16%除外),同期清華園的稅收收入佔整個英德市稅收收入的比重,從不到5%增加至26.5%。

清華園企業指示牌。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半年時間整改到位”

隨清華園污染問題受到輿論關注,從英德市到清遠市,再到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都派員前往調研。

今年5月16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察一處副處長魏鵬帶隊到清華園調研,要求東華污水處理廠保證外排出水穩定達標排放、確保在2019年12月底前完成東華鎮污水廠雨污分流管網、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對周邊工廠排放出的污水進行嚴格監控及完善水環境質量問題。

7月6日下午,英德市委書記吳耿淡在清華園管委會主持召開了一場關於清華園污染問題協調處理工作會議。吳耿淡表示,英德市將成立清華園污染防治問題專項工作組,摸清污染防治歷史欠賬和園內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落實情況,逐項整改,確保用半年時間把問題整改到位。

清遠市生態環境局英德分局副局長何遠航介紹,英德市政府和清華園管委會將共同出資1.2億元用於改善清華園的污水管網設施,“目前正在走程序之中”。

新的污水處理廠“姍姍來遲”。7月12日,清華園管委會官網公佈了一則《清遠華僑工業園中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1萬m3/d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公衆參與環保公告》,公告中稱,擬在清華園中區開發大道西側、滃江南側建設一座中區污水處理廠,規劃總處理規模爲15萬立方米每天。八達玻璃等15家中區企業和生活污水進入市政污水管網前,應滿足廣東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相應標準,而污水廠排放出來的水質將達到一級A的標準,即經簡單處理即可直接飲用。

張錦裕介紹,中區污水處理廠已經拿到了英德市自然資源局的劃撥用地指標。污水處理廠採取PPP形式,總投資7776萬元由競標成功的公司負責籌集,但要等競標結果出來後,纔會與中標公司成立項目公司,進入下一步的建設環節。

另外一座污水處理廠也在規劃當中。張錦裕介紹,除了上述環評公示中的污水處理廠外,清華園擬在東區再建第三座污水處理廠,目前正在等英德市發改局批覆同意。

不過,7月15日,英德市政務中心發改局窗口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污水處理廠目前尚在討論階段,僅報了計劃表,但並未提交已經有用地指標、資金等內容在內的詳細材料。

張錦裕說,東區污水處理廠的初步意向是建在長豐紡織大門前西側與滃江之間的空地上,不過,這片土地當下的性質仍然是耕地。

7月26日,專項工作組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截至7月23日,園區已完成周邊11家企業的雨污管網排查,對8家企業排污管均未按要求接入園區市政污水管網向企業發出限期整改通知。8月1日,園區將組織人員進行復查。

該負責人還介紹,他們將用三個月時間(7月-9月),委託第三方監測服務公司,對清華園內所有涉氣、涉水企業排放的污染物進行一次全面監測和調查。根據監測結果,對存在超標排放廢氣、廢水污染物的企業進行立案處罰,並督促落實整改。

目前,黃正德的“盯梢”小分隊還在繼續,他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八達玻璃還心存僥倖,他們就一定會抓到他們偷排的證據,屆時他將把“證據”公之於衆,並持續向上級政府投訴舉報。

周馨怡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周馨怡_NB120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