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一些經銷商或者種植戶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他們對於農資產品的好壞的鑑定一個重要標準是:“這個用上見效快”。

說到見效快,其實很多有經驗的農資人都知道里邊可能含有調節劑。植物調節劑現在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使用了見效快,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千萬不能陷入誤區。

誤區一 盲目追求“快”

上市早,產品確實會更有競爭力。但是有時候快是有副作用的,例如:葡萄催紅使用乙烯利,很容易導致葡萄成熟期掉粒,病害增多。

爲了追求“快”,甚至加大用量和使用次數,使用後導致作物生產週期縮短,容易早衰,嚴重的甚至抑制生長,造成植株死亡。

誤區二 植物調節劑當肥料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肥料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爲一體。植物調節劑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調整植物體內部生長的一些生化反應達到農業生產中的目的。不屬於營養性的物質,不能夠代替肥料中各種元素在植物體的作用。在科學管理,用肥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植物調節劑才能,才能發揮調節劑的作用。

誤區三 隨時都可以用

很多人覺得,只要按照說明使用,不加大用量,不會對作物有什麼危害。

同樣的調節劑,在作物不同時期時期表現效果可能是不一樣的,不能隨便使用。例如:赤黴素在蘋果花芽分化期用會抑制花芽分化,在花期使用可以提高座果率。如果不看作物所處階段,隨意使用甚至會導致減產。

誤區四 憑經驗使用

使用產品的時候忽視產品說明,注意事項。有的植物調節劑在灌根使用後,殘留期比較長(多效唑的抑制效果可以持續到第二年),第二次使用可能需要減量,如果不注意,可能就會產生藥害。

每個產品不同,有的需要噴施,有的需要灌根;有的需要用酒精溶解等,總之在使用植物調節劑的時候需要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或者諮詢專業人士,完全明白了再使用,否則會影響使用效果,甚至產生危害。

最後再說一個容易讓人混淆的問題: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生長劑少了“調節”兩個字,其實是不同的,植物生長劑可能是微量元素鰲合的營養物質。因此,選擇合適的產品,一定要記得看成分,不能光看名字,可能用的就不是同樣的東西。

總之,在農業生產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一定需要慎重。植物體本身就有調節功能,調節劑只是爲了讓作物更好的朝我們需要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高產。在自己不懂,或者有必要的情況下,儘量不要使用,防止出現不良後果。

來源丨孟葆隆大農業

編輯丨農財君

報料丨020-83003400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網農化寶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