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前一年高價簽約,組織考生“玩消失”?什麼情況?)

提前一年高價簽約尖子生,組織高分考生“玩消失”,爲搶生源互挖“牆腳”……記者調查瞭解到,近年來重慶市一些重點高中爲了提高升學率,不惜採取多種違規手段爭搶高分生源,由此帶來普通學校與“超級中學”的生源質量差距拉大等問題,引發不少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擔憂。

中考前“搶跑”:

提前一年簽約“掐尖”

重慶市民張先生的女兒今年參加中考,但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經同沙坪壩區一所重點高中籤約,對方承諾只要中考後第一志願填報該校,就可以降分錄取。“孩子的初中成績還不錯,這所重點高中說以後要把她作爲苗子培養,衝刺北大清華。”張先生說,孩子班上還有兩名同學也同樣被“相中”,簽訂了提前錄取協議。

記者調查瞭解到,爲了提前鎖定部分成績拔尖的學生,每年初三上學期開始,重慶市一些重點高中學校就陸續“搶跑”“掐尖”,以允諾高額獎學金的方式吸引學生家長簽約。一位初中老師透露,他所在的學校今年有多位尖子生先後被某重點高中籤約,學校承諾的獎金高達數萬元。

一些簽約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重點高中在簽約時,要求學生中考第一志願必須填報簽約學校,同時繳納2000到5000元不等的保證金。與一般協議不同,這些提前簽約的協議只有一份,簽字後學校立即收回保管。家長不僅拿不到書面協議,交的保證金也沒有收據。

這樣的簽約協議有效嗎?記者諮詢教育部門瞭解到,這類私下協議屬於被嚴令禁止的違規提前招生,簽約不具備法律效力。但一位重點高中招生老師說:“多少年來都是這麼操作的,我們的信譽還信不過?只要考生達到簽約條件,都不會毀約。”

採訪中,一些老師和家長對重點高中提前“掐尖”的做法提出異議,簽約相當於提前佔了名校錄取名額,剩下來錄取其他考生的名額就少了,明顯不公平。還有家長質疑,作爲財政撥款事業單位的公辦高中,保證金收取後怎麼入賬,高額簽約獎金又從哪裏來?

中考後“攻防”:

爲搶生源互挖“牆腳”

除了在中考開始前提前下手、鎖定尖子生源,一些重點高中還在中考結束後展開“攻防戰”。由此還衍生出“翻牆”“挖挖機”等“黑話”“暗語”,在家長圈內廣泛流傳。例如,“翻牆”指的是考生從一所高中所屬的初中跳到另一所高中,“挖挖機”則是指挖其他學校牆腳的手段。

按照規定,考生在規定時間可以修改中考志願。但爲了防止學生“翻牆”填報其他學校,一些重點高中使用各種手段限制考生填改志願。在統計填報考生個人信息時,有學校擅自將考生家長手機號改爲班主任的手機號,由班主任保管志願填報系統密碼,中考結束後由學校統一爲班上的高分考生填報志願。一些教育系統人士向記者證實,這種做法多年來在重慶都較爲常見。

重慶市中招辦規定,補辦志願填報密碼須由考生及監護人攜帶戶口本、身份證、准考證,在指定時間前往指定地點辦理。爲了防止考生找回志願填報系統密碼修改志願,一些重點高中採取種種手段,各顯神通。記者瞭解到,有學校提前收走了簽約考生的身份證、戶口本,防止考生變卦;有的派出老師在修改志願的地點門口蹲守,對修改志願的考生進行圍追堵截;還有學校以“遊學”爲名,在填報志願期間組織高分考生去外地,使考生無法到場修改志願。

“中考一結束我女兒就被帶出去了5天,這期間聯繫不上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裏,只有班主任口頭保證說孩子是安全的。”家長李女士說,事後才知道女兒被帶到雲南玩了一圈,還有被帶到廣東、內蒙古的。

違規“掐尖”招生

緣何屢禁不止

在重慶,“掐尖”招生帶來的惡果正在顯現。當地教育界人士反映,持續多年的“掐尖”招生使個別學校的升學率直線上升,但也使普通學校與處於金字塔尖的“超級中學”的生源質量差距越來越大,好老師也不斷流失,“一樹興而百木枯”。以2018年高考爲例,重慶市理科前100名中有近一半考生來自同一所重點高中,高分段幾乎被少數幾所重點中學壟斷,普通學校的學生考取好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

“掐尖”招生也引來學生家長擔憂。一些家長反映,學校爲了爭搶生源給學生極限施壓,使得孩子“想改志願也改不成”;還有初三學生簽約後被要求提前學習高中課程,承受壓力巨大,家長質疑這樣做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不利。

教育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下發關於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嚴格規範普通高中招生行爲,所有學校(含民辦高中)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招生範圍、招生計劃、招生時間、招生方式進行統一招生,嚴禁違規爭搶生源、“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超計劃招生和提前招生。重慶市教委也做出了相關禁止性規定。層層禁令之下,違規招生現象爲何仍然屢禁不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按照當前的升學競爭模式,生源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升學業績,這就決定了學校容易產生“掐尖”招生的衝動。一些地方的“超級中學”,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長期違規“掐尖”招生形成競爭優勢,並以此不斷鞏固優勢地位。

多位教育界專家表示,良好的教育生態離不開高中學校的規範招生。地方行政主管部門須破除升學率比拼的短視思維,以更有力的措施,嚴管“超級學校”,對違規“掐尖”招生行爲進行嚴肅問責,淨化教育生態。

周馨怡 本文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周馨怡_NB120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