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聶鳳智旗開得勝,解放軍劍指金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國入侵黎巴嫩事件發生後,毛澤東於7月15日至18日連續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對策,作出了炮擊金門、以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革命的決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6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得到確切情報:中國大陸方面準備炮擊金門。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編者按:從1948至1958年,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經過軍事或準軍事對抗完成了世界戰略地圖的精確製作過程。1958年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金門海域的獨特戰爭,成了這10年中精彩而又耐人尋味的一戰。爲讓讀者瞭解這場戰爭,本報分兩期詳細介紹“炮擊金門”的全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萬隆會議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逐步確立了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但這一努力遭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1956年的“波匈事件”(波蘭和匈牙利國內爆發的反對蘇聯干涉其內政的大規模羣衆運動)後,美國調整了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政策。1957年6月28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舊金山發表演說,毫不掩飾地道出要消滅一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圖謀。從這年12月起,美國先是中斷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繼而慫恿逃到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對大陸沿海進行騷擾破壞,妄圖通過製造既成事實把臺海兩岸的分裂狀況永久固定下來。1958年5月,美國在臺灣成立“美軍聯合協防軍援司令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慫恿和包庇下,臺灣方面不斷出動飛機深入祖國大陸內地,在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務、散發傳單,甚至對福建沿海地區進行轟炸。與此同時,蔣介石政府還不斷向金門、馬祖等靠近大陸的島嶼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馬兩地的兵力已達10萬之衆。臺灣海峽的局勢日趨緊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金門列島位於福建南部廈門以東,距大陸約5.5海里,分爲大金門和小金門兩島,附近還有大擔、二擔兩個小島被蔣軍困守,他們不斷對福建沿岸進行騷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7年12月,由鐵道兵承建的連接福建鷹潭和廈門之間的鷹廈鐵路通車,這極大地提高了福建前線的國防運輸能力。12月18日,毛澤東作出批示:“請考慮我空軍1958年進入福建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8年6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限定美國政府在15日內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就不能不認爲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的次日,杜勒斯親自站出來發表講話宣稱,如果中國政府同意更改會談地點,美國政府將派它的駐波蘭大使參加會談。但是,杜勒斯在談話中還表示,美國不會向中國限定舉行大使級會談的“最後通牒”低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5日,就在中國政府爲中美重開大使級會談限定的最後期限到達之時,新中國領導人非但沒有等到美國人重開談判的答覆,相反,卻得到了美國出兵黎巴嫩,干涉伊拉克革命的消息。美國的霸道行徑使得世界輿論爲之譁然。美國出兵中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後來對臺灣局勢的反應能力。偏安一隅的蔣介石集團也想趁火打劫,於7月17日宣佈進入“特別警戒狀態”,同時加緊針對大陸的軍事演習和空中偵察,擺出一副反攻大陸的架勢。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方案已在案頭,毛澤東果斷決定,“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聶鳳智旗開得勝,解放軍劍指金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國入侵黎巴嫩事件發生後,毛澤東於7月15日至18日連續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對策,作出了炮擊金門、以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革命的決定。7月18日晚,在召集各軍事部門負責人開會時,毛澤東談到: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侷限於道義上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據他的設想,這一戰役將以地面炮兵打擊爲主,準備打兩三個月,再以空軍兩個師在炮擊的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和連城,準備下一步作戰。當夜,中央軍委召開會議,對炮擊金門做了進一步的安排。隨後,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以福建省委書記、福州軍區司令員葉飛爲首的前線指揮所,還分別成立了以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和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彭德清爲首的空軍前線指揮所和艦隊前方指揮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下旬,福州軍區空軍部隊冒着連日暴雨順利完成了入閩轉場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臺灣軍方在得到我空軍進入福建的情報後,企圖趁我軍立足未穩之際先發制人,不斷派機騷擾福建前線。從7月29日至8月14日,福州軍區空軍旗開得勝,接連擊落擊傷臺灣方面美製戰機9架,取得了福建沿海地區的制空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聞聽金門炮響,蔣介石一連說了三個“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福建前線連日大雨,但炮轟金門的各項準備還是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就在金門作戰即將開始的時候,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突然造訪,向毛澤東提出蘇軍在中國沿海設立“長波電臺”和建立中蘇“聯合艦隊”的要求。後來,赫魯曉夫親自來華解釋此事,遭到了毛澤東的斷然拒絕。中蘇關係的橫生枝節迫使毛澤東不得不將精力分散開處理此事。7月27日上午,毛澤東寫信給彭德懷和黃克誠,推遲了戰役的發起時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6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得到確切情報:中國大陸方面準備炮擊金門。同一天,臺灣當局宣佈: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臺海局勢陡然緊張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21日下午,毛澤東在北戴河召集有關人員研究炮擊金門的具體方案。根據葉飛將軍在1984年回憶,當他彙報完作戰計劃後,毛主席突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用這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啊?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美國顧問配備到營一級。葉飛答道:那是打得到的。主席沉吟半晌,又問: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國人?葉飛答:避免不了。聞聽此言,毛澤東沒有表態,只是宣佈散會。第二天繼續開會時,毛澤東下了決心:那好,照計劃打!並要葉飛留在北戴河指揮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3萬發,擊斃擊傷國民黨中將以下官兵600餘人,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生。據說,前線戰報傳到北戴河時,毛澤東閱後問身邊的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將軍:“兩位‘大總統’那裏有什麼情況,請立即告我。”在毛澤東的眼中,此時閃現的並不只是那座小島,他關注的兩個目標,一個在臺北,一個在華盛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據美蔣雙方1954年12月4日簽訂的《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美臺之間的戰略伙伴關係基本形成。儘管國民黨當局公開地爲這個條約的簽訂表示歡欣鼓舞,但私下裏,美臺雙方對於“條約”的解釋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該“條約”第六條中規定:所謂共同防禦的“領土”,“就‘中華民國’而言,應指臺灣與澎湖”,這顯然就將仍被蔣軍佔領的金門和馬祖等沿海島嶼排除在外。在臺灣方面和蔣介石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懸念:如果解放軍只取金、馬而不跨海攻臺,美國是否要根據上述條約出兵干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23日的17時30分,遠在臺北的蔣介石剛剛準備喫飯,就收到了金門正在遭受猛烈炮轟的報告。聞聽此訊,已是七十古稀的蔣介石先是一怔,不一會兒眉頭舒展,連說了三個“好”,隨即命令左右: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去訊求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炮轟金門前一天,蔣介石巡視金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民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打得金門守軍措手不及。臺灣老兵王先生回憶:“那天,喫過晚飯,幾個弟兄又來叫我去散步。我想起牀底下還有兩件髒衣服要洗,就說:你們先去,我等一下去找你們。我剛給髒衣服抹上肥皂,解放軍的炮彈就鋪天蓋地地飛過來了,打得太準太猛,營區裏亮光閃閃一片煙塵,大地像裝了彈簧似的一跳一跳的,抖得人都站不住。弟兄們根本沒有防備,四下裏亂跑着躲避。幸好水房離營房比較遠,落彈不多,我就勢臥倒,滾到一個一尺來深的地溝裏,兩隻手抱住頭,心說:乖乖,聽天由命吧!後來知道,出去散步的弟兄們死了好幾位,掛彩的就更多了。阿彌陀佛,是那兩件髒衣服保了我一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22日,也就是解放軍炮轟金門前一天,蔣介石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奉命匆匆飛抵金門視察防務。次日下午5時許,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在北太武山麓翠谷的水上餐廳設宴款待俞大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前兩天,蔣介石祕密巡視金門時,也曾在這個水上餐廳用膳。飯後,他召集金門守軍團以上軍官訓話,以手杖指點地形地物,告誡衆人要特別注意各級指揮所的安全。對於在場的胡璉和幾位副司令,蔣介石的訓話更爲嚴厲:你們司令部的辦公室、宿舍區多沿着狹窄的北太武山谷地兩側建築,空間太小,又過於密集,完全暴露在敵火之下,一旦戰爭發生,敵機空襲,敵炮奇襲,極易遭受嚴重損害,造成指揮上很多不利,故應將司令部遷移,愈快愈好。在指揮作戰中難得幾回正確的蔣氏此番確實“英明”了一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意外收穫:第一陣炮擊就消滅三名中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我們回到炮戰之日的金門島。炮響之前,俞大維正與胡璉在招待所附近一塊平地上對坐交談。此時,人民解放軍的數千發炮彈從不同發射陣地彙集北太武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俞大維本能地蜷縮身體趴在地上,緊緊抓住胡璉的手臂說:“這裏不安全,你跟着我走!”胡璉看到他已被彈片炸傷多處,血流滿面。10分鐘後,待炮火稍稀時,俞大維被兩名憲兵攙扶着進入坑道,借微弱的燭光包紮傷口。當晚,這位“國防部長”就頭纏繃帶,被人抬上飛機返回臺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身處水上餐廳的三位中將副司令就沒那麼幸運了。巨炮響後,副司令趙家驤拔腿衝上連接水上餐廳與陸地的小橋,腰部被紛飛的彈片擊中,不治而亡。另一名副司令官吉星文在向水上餐廳匆匆走去的途中遭密集的彈片重創,急送醫院手術後,彈片被逐一取出,接着又調來一排兵獻了3000毫升的血,傷情稍加穩定,院方認爲已無大礙。不料吉星文腹中仍殘留有一極微小的彈片未及時發現,3天后引發腹膜炎而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位副司令章傑之死是炮擊次日黎明才確認的。炮擊過後,胡璉清點軍官時,惟獨不見章傑。至次日清晨,有人在水上餐廳附近發現了章傑若干殘碎遺物,並經其傳令兵辨認,證實章傑確已死亡。▲(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環球時報》 2004年05月26日 第九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7512757583924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