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每次你熬完夜,是不是觉得脸油、头油都能炒盘菜了;毛孔粗大、皮肤粗糙的都能磨石头了;脸上狂发痘痘都成沼泽地了;眼睛又小了一圈;口臭至极;走路发飘感觉自己要升仙;到处撞桌角…关键还神情猥琐、精力不充沛、反应迟钝、健忘...

就在大家还在国庆狂欢,等着飞机,等着堵车的时候(10月2日下午17:30),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啦,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而获得此奖。以上三位大牛人早在2013年就获得了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

但是他们获奖与我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啦,他们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睡觉?

什么是昼夜节律(生物钟)呢?

节律是生物钟的外在表现,生物钟是内在的定时机理。生物钟本身是自我维持的生理和行为节律发生器(pacemaker),可以受外界环境因素(zeitgebers)所导引、从而同步化。(饶毅主编的《知识分子》)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在周期性接受到太阳光照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着固定的周期,因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为了适应昼夜变化都产生自己的一套调节自身生理和行为活动的模式。

植物界中含羞草的叶子会在白天向着太阳打开,然后在夜晚时关闭;

动物产生这些模式的来源就是这些科学家的发现--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雄鸡黎明报晓,猫头鹰昼伏夜出,小鼠的肺部抗氧化通路也会受生物钟调控有节律的开启或者关闭,人的体温从白天到夜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上图描述人的机体24小时节律变化

周期基因决定生物钟

三位大牛人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per)。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他们发现果蝇脑内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昼夜节律性变动──它们在早晨浓度较低,而夜晚浓度升高。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陈文乐解释称,周期基因的高浓度核糖核酸及蛋白让人产生睡意,因此人们晚上想睡觉。

学习过生物学都明白了:DNA(基因)决定了RNA(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决定了蛋白质,蛋白质让人产生睡意,因此人们晚上想睡觉。

哺乳动物的生物钟有什么特殊?

哺乳动物的生物行为受到大脑的控制,大脑中有一种重要的器官--视交叉上核 是哺乳动物(包括人)最重要的“生物钟”,它调节动物与昼夜节律相关的行为活动。

哺乳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受到损伤后,哺乳动物的生理和行为昼夜节律就会消失,恢复它或者移植别的动物的视交叉上核,该动物的生物节律又可以恢复,证明了视交叉上核对生物节律控制的充分性。

老年人通常有或多或少的睡眠障碍,激素和行为的昼夜节律紊乱等等表现,这多被认为是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改变引起的。小伙伴们这时候发现如果熬夜就是意味着在加重视交叉上核的压力,这也也会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哦。

保持生物钟的平衡,避免熬夜!

而且并不是熬夜就能够多做很多工作,因为人的智力活动也受到生物节律和睡眠需求的双重影响。大多数人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会感觉疲乏,注意力和记忆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因为此时逐渐上升的内在睡眠压力逐渐压倒了保持大脑清醒的神经信号,从而使大脑难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小伙伴们,熬夜影响的不止是面部出油、毛孔粗大、痤疮爆发、和皮肤粗糙等皮肤问题,关键是影响了人整体的生物钟规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