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中医理论了,最早记载于《皇帝内经》中,是岐伯提出的。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名望的医学家,被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当时,黄帝带着问题去咨询岐伯,黄帝问岐伯:我想知道人体内的五脏疼痛,到底是中了什么邪气呀!”岐伯说:“气血流通不畅,人体就会疼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血管还是经络?医生站出来解释

然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说法也被不少不正规的按摩店利用了,有些按摩店认为按得越大力,气血才能越通畅,越有效果。还有的认为,哪里痛就按哪里,按通了就不痛了,这些实际上都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按摩只是一种治病的途径,真正想要达到治病要靠医生的思维,任何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靠医生对疾病的看法。这对疾病的认识要靠医生的认识与经验,在这个基础上采取方法才能有效。

那么“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医联媒体采访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马友盟副教授,为大家解读中医“通”与“痛”之间的联系。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血管还是经络?医生站出来解释

中医认为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指的是血管还是经络?

马友盟副教授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概念当然是指经络了。血管是现代医学解剖学当中的概念,在古中医当中根本没有血管的概念。所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肯定是指经络的。虽然古人没有血管的概念,但是古人的经络概念可能是把血管包含在内的。

经络“通则不痛”是什么原因呢?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的“通”指的是经络畅通,畅通表现在人的精气神和舒适度上面。比如说,经络不通的问题会引起一些关节疼痛、胃肠不适、一些妇科疾病、头晕、头痛等,其中包括内科、妇科等都会因为经络不通而产生痛苦,经络不通引发的疾病是多种方面的。此外,血管与经络不同是因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研究疾病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血管还是经络?医生站出来解释

中医为什么要畅通经络?

马友盟副教授解释道,中医讲究健康的人体经络一定要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在中医来讲主要是从畅通经络作为出发点,这就是古人高度智慧结晶了。尽管很多病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都已经研究的很透彻,具有十足的说服力,但却找不到治疗的办法。虽然古人留下来的中医很多时候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现在有很多人都不信任中医,但是如果按照古人治疗疾病的思路,居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治愈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疾病。

古人长期的生产实践,包括日常的劳动、与自然作斗争以及钻研疾病。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高度概括了畅通经络的关键所在。由于概念十分抽象,导致现代人民对此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是根本不清楚是为什么。但是,只要按照古人思路去做,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清风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