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設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專業方向幾乎是順理成章,但在在軟微學院的以計算機技術的研究和教學爲主體的框架下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方向——主要招收語言學習專業爲主兼收所有其他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並以培養其成爲在語言服務行業工作,以語言能力基礎、具有技術專長的精英人才爲目標的碩士課程——確實是有一些冒險和在相當大程度上突破常規的行動。"\u003Cp\u003E本文轉自:語言服務智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HGApere0jO\" img_width=\"60\" img_height=\"25\" alt=\"譯見||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傳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寫作\"與\"技術傳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北京大學在語言與技術教學領域的經驗體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俞敬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Twg0DV7zDVEhy\" img_width=\"73\" img_height=\"13\" alt=\"譯見||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傳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從2006年起,一轉眼已經到了2019年,北京大學軟件語言與微電子學院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已經畢業了11屆學生、人數超過500人。

"\u003Cp\u003E本文轉自:語言服務智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HGApere0jO\" img_width=\"60\" img_height=\"25\" alt=\"譯見||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傳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寫作\"與\"技術傳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北京大學在語言與技術教學領域的經驗體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俞敬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Twg0DV7zDVEhy\" img_width=\"73\" img_height=\"13\" alt=\"譯見||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傳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從2006年起,一轉眼已經到了2019年,北京大學軟件語言與微電子學院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已經畢業了11屆學生、人數超過500人。在進入2020年之前,對這一段辦學經歷進行回顧和總結,或可爲思考未來之路提供一些依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5年,筆者受聘與北大軟件與微電子學院,承擔起創建語言信息工程系的重任。開設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專業方向幾乎是順理成章,但在在軟微學院的以計算機技術的研究和教學爲主體的框架下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方向——主要招收語言學習專業爲主兼收所有其他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並以培養其成爲在語言服務行業工作,以語言能力基礎、具有技術專長的精英人才爲目標的碩士課程——確實是有一些冒險和在相當大程度上突破常規的行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激勵我們走上這條路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我們的專長。軟微學院的語言信息工程系其辦學主體除了所在的學院,還包括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我們的專長在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也可以說是用計算機算法進行鍼對人類使用的自然語言進行分析和加工的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其次,則是軟微學院的創始人楊芙清院士的指導,她期望我們的工作要和行業最前沿接觸,培養行業需要的有計算機專長的人才。語言服務在\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1990\u003C\u002Fi\u003E年以後,本地化工程因爲全球國際化進程的發展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既孵化了若干世界級的語言服務上市公司,也激發了對於相關人力資源的渴求。最後,則是我們對於國內本科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分析。英語系幾乎是中國所有大學的標配專業,但是其就業一直相對艱難。這些本科畢業生需要進一步深造,才能培養出差異化競爭力,在就業市場上佔據優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建新的專業方向並非易事。首先是教學計劃的制定。我們\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搜索\u003C\u002Fi\u003E並調研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多數在語言教學研究有聲譽的院校的碩士課程項目。和本科以及博士課程不同,碩士課程更貼近行業要求和實用化色彩,而純粹學術能力的培養多半不是重點,雖然各地、各校的發展各具特色,多有不同。其中引起我們特別關切的是以陳善偉教授領導下的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開設的全球第一個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課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第一版本的教學計劃草稿幾乎就是它的教學計劃的翻版,但很快我們就發現了照搬他人工作是很愚蠢的行爲。一方面,香港中大是在文科教學的基礎上引入技術類課程,而我們是在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上,引入語言教學要素,試圖“改造”“加工”語言方向的本科生,增強其對計算機科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我們的師資基礎,以及師資的優勢方向,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後,也是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語言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和強調的重點與僻處一地的香港有很大的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終的第一版教學計劃的目標可以簡單的定義爲“懂語言、懂文化、懂技術和懂管理”。課程包括語言和翻譯類、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自然語言處理基礎類、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和本地化工程類三個類別,各自包括基礎訓練課程,進階學習以及實戰實訓類課程共同組成。例如自然語言處理類課程包括“翻譯技術導論”,以及“語言學基礎及語料庫方法”等共同組成。這一版本的教學計劃執行了兩年,並在行業內取得了比較好的聲譽,讓外界開始瞭解我們,並提升了北大在相關行業的能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隨着我們的學生進入實習以及就業階段,我們對於行業研究也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幾個關鍵事實。第一,本地化工程雖然正如日中天,但以我們對於行業的理解,其實已經步入下降通道,原因在於對本地化的需求來自於軟件基礎語言版本開發時的國際化設計的缺乏或缺陷,而隨着各類編程語言以及編程框架紛紛在底層引入對於國際化的支持,以及開發企業對於國際化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本地化企業能扮演的角色日益變得模糊起來。第二,本地化和翻譯行業的薪酬待遇,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並不友好,普遍而言大概是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計算機類專業學生薪水的1\u002F2-2\u002F3,甚至更低一些。第三,翻譯行業的人才成長曲線相對漫長,需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大概3-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才能在行業內建立個人品牌聲譽,從而擺脫絕對低薪的狀態,但相對同齡的程序員來說,依然是相對低薪,直到35-40歲以後,程序員的職業發展道路如果不能轉爲管理崗則陷入困境,但對於譯員則是漸入佳境。這一段發展歷程,很多學生是很畏懼的。第四,我們發現,本地化工程業務雖然正在邊緣化,但是國際化的需求本身是日益增長的,甚至是在迅猛增長之中,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基本語言的以及多語言的內容生產,主要是技術文檔寫作的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2009年起,我們的教學計劃以及工作重點,開始向技術文檔寫作教學轉移。甚至在有幾年,我們還試圖修改專業方向的名稱爲計算機輔助翻譯及技術文檔寫作,終因名字太長,以及對於改變社會的既有認知非常冒險等因素而放棄了。我們安慰自己,名字和實際工作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統一起來,比如對比美國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術寫作強調的是內容產出,除了文字外當然也可以包括其他的媒體形態,例如視頻或圖片等等,但無論如何,唯有語言寫作,纔是人類知識傳遞和傳承的主體基礎。在這一方面,我們的技術文檔寫作課程,從只有兩學分,其中一學分還是傳統的實用寫作開始,逐漸增加爲純粹的3學分,從單一課程,逐步演化爲包括技術傳播導論、信息產品設計等課程在內的綜合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階段的後期,計算機基礎類和自然語言處理類課程的難度也在逐年增加,對於編程能力的要求、對於產品設計能力的要求都在不斷提升。這一點也是我們因應於我們對於未來語言服務行業發展的思考,以及我們對於學生在職場競爭力優勢的定義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看來,包括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翻譯碩士課程在內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北京大學的工作在國內相對而言最具有特色。比如,我們軟微學院的課程強調技術能力以及技術寫作和技術傳播能力的培養,而外院的翻譯碩士課程很早就開始與管理學院合作強調翻譯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試圖增強學生自身的領導力和行業分析管理能力的增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受到了國內外相關技術研發廠商的大力協助和關照,比如我們擁有的正版軟件價值超過\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30\u003C\u002Fi\u003E0萬人民幣。在具體教學環境的建設中,我們與國內絕大多數學校不同,沒有建設實體的實驗室,而是主要購置和管理各類硬件和軟件服務器,學生以自備計算機通過網絡使用我們提供的以及互聯網上提供的各類教學資源。在教學成本上我們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但是大量投資於教師聘用以及校內、校外和校企合作之上,讓我們的師資水準以及與行業最前沿接觸的能力達到了我們期望的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也重視對於社會的回饋。我們來自於計算機領域,這一領域信奉越開放越成功,制定標準是大廠贏利和聲望的基礎,而開放代碼則是後來者和小廠在行業內製勝的法寶。我們在教學中也基本遵循同樣的思路。例如,我們在\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2013\u003C\u002Fi\u003E年作爲北大首批十一門大規模開放課程(MOOC)之一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原理與實踐”課程,目前累計學生超過60000並遍佈全球,在行業內有非常好的聲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我們的教學也存在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學生在入學時的語言能力不過關,以及通識教育的匱乏。相當多的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只重視高分成績和證書的獲得,而並未培養出真正的語言能力,例如最明顯的,無法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沒有語法錯誤,沒有中式英語的通順句子。寫作能力落在了對於所謂“高分句型”的套用之上。到了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則發現連中文寫作能力都有巨大的缺陷,無法按照學術風格,寫出符合文法、邏輯嚴謹的長句。通識教育的缺乏,則主要表現在百科知識的匱乏,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足,不懂創新、創造、科學研究與跪拜學習理論並套用理論做習題的區別等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改變,比如本科教學目標和考覈標準的修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有限的在校學時,以及學生對於走入社會爲了求職順利而必須的實習實踐工作而耗費的時間之間的衝突。學時本身有限,期望開設的課程數量很多,能力的培養與知識傳承之間的比例分配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則是培養研究生的思辨、科研與創造能力培養的艱難。很多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接受的都是學習原理、規則,然後“靈活套用”來做題的訓練,這一訓練的要點就是讓做出來的結果與教師預先準備的標準答案一致。只要一致,就可以獲得獎勵,比如升學的可能性。但是進入碩士學習階段,我們把開放的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並要求他們自己努力尋求發現問題、定義問題,確定問題解決的標準和尺度,以及自己尋找解決問答題的方法時,學生表現出不適應、或茫然或抗拒的心態和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時,最喜歡的題目是“基於xx理論的xx翻譯研究”,結論就是xx理論在xx翻譯工作中用起來挺好的、挺正確的。我們在2010年以後,逐漸禁止此類論文,強調學生自己的創見和創意,對於問題解決的落地思考和創新。再小的自己做出的創新也比跪拜再漂亮的理論要好一些。我們一直堅持研究論文的寫作爲畢業條件,而不降低爲工作報告。有喫了苦頭的學生在畢業後感嘆,在北大的最後8個月是所有19年學生生涯中最有價值、最感覺脫胎換骨的一段學習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總結我們的經驗教訓,可能主要有幾點最重要。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首要是重視行業前沿的變化,努力抓住最核心的需求;然後是重視自身專長的發揮,揚長避短,凸顯自身能力最有價值的一面,既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則不如集中力量突破一點,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科研引領教學,如果教師不能在行業發展前沿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學肯定會失去方向,教學過程中也不能讓學生產生信賴的感覺。另外則是需要重視教學活動與行業的連接,從行業社區中汲取營養,也向行業社區反饋自己的貢獻,從而成爲行業發展的參與者與貢獻者,而非簡單的旁觀者。在更具體的教學工作上,重視學生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能力的養成的重要性超越任何具體知識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發展後勁,而不簡單計較短期內工作能力,比如某具體軟件使用本領的獲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OSFX9TXqQi1\" img_width=\"446\" img_height=\"586\" alt=\"譯見||從翻譯技術到技術傳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作者簡介:俞敬松, 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學語言信息工程系創始人\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69214617134746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