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二人於桃園之中,歃血爲盟,對天結拜,從此便以異姓兄弟相稱。這一拜,便是患難與共的俠骨豪情;這一拜,可謂誓死相隨的忠肝烈膽。這劉關張三人便憑着這份兄弟情誼,闖下了不世的基業,惹得後世有樣學樣,遇到與自己性情相近,理想相同的人,便牽着手說:“你我實乃相見恨晚,不如結拜爲異姓兄弟?”

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這種場景更是屢次出現,如喬峯段譽虛竹三人,都沒見上幾面,便覺是認識了好久的故人,於是三人立馬斬雞頭,喝血酒,拜把子。從此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時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時死。”讓諸位看客可是熱血不已,恨不得自己也找幾個人,跟人皆爲異姓兄弟。

喬峯三人結拜時期還是宋朝,歷史車輪滾滾,轉眼便來到了清朝,若同樣也有一羣人,雖是萍水相逢,但都覺得自己遇到了人生難遇的知音,一陣抱頭痛哭之後,便要燒黃紙,滴歃血,結爲異姓兄弟。但這事恰巧被官府的人看到了,看到這一場景,二話不說,拔出刀來,便將這幾人就地正法,抓都不用抓。

這就納悶了,這幾人可未曾做什麼壞事啊,不就結拜個兄弟嘛,這官府的人怎麼毫無道理的,審都不審就把他們給“做”了呢?誒!問題就出在這結拜兄弟上。清軍剛入關的時候,到了順治三年,皇帝就下了一個命令:凡異姓者,結拜爲兄弟,杖一百。

但是到了順治十八年,這條規矩又變了,並不是變輕了,而是更加嚴重了:但凡結拜兄弟者,立即就地正法。只要有人結拜兄弟,直接就當場“咔嚓”了。這是爲何?怎麼在三國宋朝的時候,結拜兄弟還是很常見了,到了清朝,就是這種情況了呢?

原來,清統治者爲了防止百姓們拉幫結派的聚在一起,進行不利於穩定的抗爭活動,就出了這條規矩。順治剛入關,一切還不是很穩定,京城內就有人聚在一起,樹立“大明中興”的旗幟,衆人一番激昂講話後,便歃血盟誓,結拜兄弟,進行反清活動。

此事雖然很快被平息之後,大明遺留宗室朱存梧又拉幫結派,結了大把的異姓兄弟,豪言若大明光復,定與諸位有官同做,有馬同騎。然而此事很快被清朝統治者知道了,朱存梧隨即便被處決問斬,而他的那些結拜兄弟因爲實在太廣太泛,很難抓全,就只好放任他們繼續成爲不穩定因素了。

所以在清朝,爲了防止以結拜兄弟爲幌子,進行抗清活動,對於此事的嚴格禁止,毫不姑息,一有人結拜,當初處決。怪不得金庸小說中《鹿鼎記》中,韋小寶來到了天地會的青木堂,衆人一同歃血約誓,結爲兄弟,而韋小寶卻百般推辭,怎麼也不肯拜把子。

他實在擔心被康熙知道此事。只不過這麼多人,他實在難以掙扎,最後不得已才與衆人結爲兄弟。也許這次結拜之後,韋小寶就放開了膽子,逢人就跟人結拜,每一次結拜以及每一次結拜的對象,若是讓康熙知道了,也許殺上千回都不止了。

所以啊,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見到的一句臺詞:那麼,不如我們斬雞頭,拜把子,結拜爲兄弟!這句話可讓不少人聽了都覺得熱血啊,多少故事也正是因爲這句話,從而引發後續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傳奇,然而這在清朝一說出口,原來可是等同於謀逆造反,直接就能“咔嚓”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