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走十六區 感受四十年

三里河新顏。北晚新視覺網友王秀敏攝

1980年10月,顧客在悅賓飯館就餐。

葉用才攝

跨度幾十年的金魚池筒子樓

1986年的紅橋市場

中國美術館對面,有條不太知名的小衚衕,名爲翠花衚衕。但在這條衚衕中,卻有着一家全國聞名的飯館。沿着衚衕往裏走不遠,就看見不少人站在衚衕裏,其中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排隊等位想要一飽口福。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就坐落於此。“肘子特地道,配上北冰洋,爽就一個字。”排了半小時隊,終於在店內落座,別看和人拼桌,但北京小夥張墨依然覺得在這兒喫飯挺有感覺。當年,只不過是爲了解決全家老小溫飽問題的“悅賓飯館”老闆劉桂仙絕沒有想到,40年後的今天,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從悅賓飯館一路向南,就來到了天壇公園北門外,一片片小樓圈出街巷和現代化的小區。這裏是老舍筆下曾被稱爲“龍鬚溝”的金魚池,2017年國慶節前夕,這裏湧現出天壇路、金魚池中街、金魚池西街等6條精品示範街。

沿着天壇壇牆根兒往東來到天壇東門,只見馬路對面矗立着一棟民族風格的商廈,這裏就是聞名中外的“紅橋市場”。一圈圈的櫃檯上擺滿了各種珍珠項鍊,一間間小工作室裏設計師則忙着爲顧客定製珠寶。紅橋市場從天壇壇牆根兒下的零散馬路市場、席地市場起步,經歷了封閉半封閉式的商亭區域化管理,最終進駐現代化商廈;從最初售賣農產品,過渡到主打珍珠品牌,再到如今的非遺體驗區,每一次轉型都是時代的見證。

夕照寺小區入口處,保安攔住一輛想要駛出的機動車:“您沒有小區車證,請按價繳費。”這裏是夕照寺西里進出小區惟一的主幹道,昔日曾被密集的違建擠佔,馬路最多隻剩下3米寬。而今,通過拆違整治,這裏已經變成了有專人管理的平坦大馬路。這樣經過整治後換上新顏的街巷小區,如今已遍佈整個東城。作爲“疏解整治促提升”在空間上的落地,通過深入開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東城的街區面貌煥然一新,整潔優美、規範有序、和諧宜居,呈現古樸厚重、文化彰顯的城市面貌。

故事

消失百年三里河 “水穿街巷”景再現

77年前,趙錫山出生在前門施興衚衕,在前門住了一輩子。回憶起三里河水系過去的模樣,趙錫山說,這附近沒什麼名勝古蹟,都是窮人住的,沒什麼好房子,更沒有大戶人家。雖然聽老人們說起百年前這裏曾經有一條河叫“三里河”,但是那個年代,沒記載、沒宣傳,誰也不知道這河長什麼樣子,誰也沒見過。“只知道這裏有很多與河有關的地名。比如,往東有水道子、蘆草園、橋灣,都跟水有關。”

據記載,三里河最初其實是一條泄洪渠,形成於1437年,清末時消失不見。2016年,三里河被納入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名單。這條誰也沒見過的河,不僅要在百年後的今天被原樣復原,重現歷史魅力,還要通過整治復興,讓老街區更有京味,甚至成爲北京的新景之一。

復建:河道參考明朝奏章來修

很快,天街集團副總經理段金梅就接到了復建三里河水系的任務。

消失了百年的三里河,到底什麼樣?於是,在動工前,段金梅帶着設計師和工作人員展開了調研。在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後,一天,他們偶然在明史《河渠志》中發現了一段記載,原來,長時間無人管理的三里河淤塞嚴重,明朝皇帝特意派河工到三里河考察,想看看三里河是否能夠通航用於漕運。河工考察一番後,寫了個奏章給皇帝,說三里河的淤塞太嚴重,河的寬度就剩下四五米,根本沒法通航。幸虧有了這段珍貴的史料記載,這才爲復建三里河提供了確切的史料依據。“這次恢復的河道,寬度就是四五米,參考過去的奏章來修。”段金梅決定。

但是,在對古三里河的位置、走向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段金梅發現了問題。三里河的古河道是在清末被填平掩蓋的,那之後河道上蓋起了長春別墅、豐城會館等歷史文物。如果完全按照古三里河的位置和走向復原,那就不得不將壓佔在河道上的文物拆除。復建設計師們巧妙地讓三里河在衚衕中拐了個彎,刻意避開了文物古建。

傳承:河道景觀講述文化歷史

2016年8月,三里河綠化景觀項目正式動工。

沿着三里河水系由西向東緩步行進,河道曲折蜿蜒,古色古香的衚衕和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依着水系的走向逐漸伸展開來,不時還有可供遊客休憩的涼亭點綴岸邊。走着走着,河岸邊的開闊棧道邊,竟然出現了一叢叢冒出水面的蘆葦。“這些蘆葦都是我們在復建三里河的時候特意種下的。”段金梅解釋說,在做前期調研的時候,大家在一本名爲《京師坊巷志稿》的古書中發現,明朝的時候,三里河曾經是積蘆草、編織葦蓆的地方,那會兒就叫做“蘆草園”。怪不得如今三里河附近還保留着以北蘆草園、南蘆草園、大席、小席等爲名的衚衕。光是種上蘆葦,遊客恐怕還不知道蘆草園的來歷。於是,設計師在蘆葦旁立起了銅牌,詳細講解了蘆草園的來歷,將三里河背後蘊含的文化積澱呈現給市民。

像蘆草園這樣的名牌可不止一處。在復建三里河的過程中,聽老人說,河邊一處圍着矮牆的房子據說是梅蘭芳剛出道時曾經居住過的院子。段金梅立刻又找來設計師,在院子不遠處立起一個梨園文化主題的牌子,專門介紹前門地區的戲園文化和戲曲名家。

出新:600米水道暗藏高科技

雖說是照原樣復建,但這條不過600米長的水道中,還隱藏着不少高科技呢。清澈的河水中,不時有錦鯉躍出水面。原來,每隔一段距離,河道中就設置了一段人工堤壩,看似是爲了造景,而其實堤壩中隱藏着可以對流水進行過濾的活性炭,專門吸附水中的雜質,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不僅如此,河道中還藏着實時水質監測系統。“借用的是流水不腐的理念。”段金梅解釋說。

2017年4月,復建後的三里河重新亮相。施工過程中,從地底下挖出來的石磨盤隨意地被擺放在河岸邊,自成一景。原先被圈在大雜院、四合院裏的香椿、國槐、旱柳等老樹也成了河岸邊的景觀樹。“衚衕裏、居民院兒裏原生態的大樹,我們基本都保留下來了。有的樹長的位置恰恰位於河道里,我們就在水中建了幾個湖心島,把樹保留在湖心島上。”

如今,600米長的三里河水波盪漾、蘆草豐美、魚躍其間,別有一番野趣;兩岸灰牆灰瓦的古樸平房院落沿着河的走向迤邐鋪開,儼然一片“水穿街巷”的景緻。家住草廠四條的丁淑鳳白天買完菜,就愛上三里河遛個彎兒,“以前這片都是矮平房,現在可大變樣了,我們平時遛彎,走着走着就到三里河了,實在太喜歡了。”

不光住在三里河附近的百姓愛來逛逛,好多搬走了的居民也常回來故地重遊。古色古香的三里河景觀,不僅成爲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過程中的一個鮮活樣本,還成爲了前門地區乃至整個北京的又一處新地標。

人物

前門手繪達人

趙錫山:過去的場景都在腦子裏

77歲的趙錫山絕對算得上前門的名人。

這不,他帶着自己給三里河水系繪製的圖畫,在河邊的亭子裏那麼一坐,不一會工夫,就有遊客湊過來了。“這是您畫的嗎?趙師傅,您還認識我嗎?我是以前住興隆街177號的老陳啊,2005年搬走的,現在住南苑。孫子考完試了,帶他回來看看。”老陳拿着趙錫山的畫仔仔細細地看:“看見您這畫啊,就想起了咱們小時候。”

趙錫山從小就喜歡畫畫,1953年,他在前門新明小學讀書。一次,學校留了個作業,讓回家畫一幅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圖畫。等交作業那天,看到趙錫山的畫,老師愣是沒捨得在畫作上判分,而是小心翼翼地將畫紙翻了過來,在背面評上了“甲上”的高分。從那時起,趙錫山就愛上了畫畫。

可惜時代弄人,趙錫山高考那年,恰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嚮往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專業停招,無奈趙錫山臨時改報了北京師範大學英語專業,最終當了一輩子英語老師。

一個偶然的機會,趙錫山重拾畫筆。1987年,趙錫山不慎被煤氣罐砸傷,腳趾粉碎性骨折。“我工作了20年,那是第一次歇病假,醫生給我開了5天假。”從那天起,趙錫山利用休病假的幾天時間,畫出了一張前三門的大幅圖畫。

在三里河水系的岸邊,趙錫山向記者展示了幾幅自己手繪的三里河水系圖。“完全看不出來吧,這兩張畫的位置是相同的,都是三里河水系的西口。只不過一個畫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樣子,一個是現在的樣子。”

用手指點着畫紙上的低矮平房,趙錫山一一向記者介紹,“紫紅色的房子是過去的長春堂藥店,現在復原了過去的面貌,改叫長春別墅。”

手指往畫紙旁邊移動,與長春堂隔兩個門,就是大衆劇場。趙錫山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建起來的、專門演評劇的劇場。上世紀50年代,有個演評劇的明星叫新鳳霞,就在這兒演過劉巧兒。那時候票也便宜,幾毛錢買張票,就能來看戲。後來聽戲的人少了,評劇也不演出了,大衆劇場漸漸變成了出租房。2005年的時候,劇場最終被拆除。

長春堂對面,畫着一個臨街的鋪面房小樓。這小樓是什麼呢?“名字叫箱子鋪,是做籠屜、釘木箱的。爲什麼我記住它了呢?箱子鋪的老闆跟我家是親戚,我經常到這兒來。”趙錫山抬頭指指三里河水系西口正在湧水的河面,“箱子鋪大概就在現在噴水的那個地方。”

別看從來沒專業學過繪畫,但像這樣的畫,趙錫山30多年來畫了將近2000張。最開始不講究,有時就順手在煙盒上畫。畫畫也從來不需要打底稿,用水彩、水粉還原真實景色,還加入了油畫的寫實技法。“過去的場景,都在腦子裏,畫之前,腦子裏先有這幅畫了。畫完過去的場景,再照着畫一張現在的風景,對比着看,是不是有點意思?”

趙錫山的畫中描繪的大多是前門一帶的風土人情。“我生活在前門,我對這個地方瞭解得多,印象也深刻。”如今,他越畫越有名,他的畫不僅被製作成了成套的公交IC卡,甚至還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坐在三里河水系岸邊的亭子裏,看着流淌的河水,趙錫山感慨地說:“重修三里河這事,挺好。過去這邊都是大雜院,養鴿子、養狗、養兔子的,什麼都有,環境髒亂差。現在重新有了水,你坐在岸邊,那心境都不一樣呢!”

大事記

●京城第一傢俬營飯館悅賓飯館開業

改革開放後,政策逐漸鬆動,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個體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

1980年10月初,劉桂仙在北京市東城區翠花衚衕建立了京城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

●金魚池歷經多次改造舊貌換新顏

金魚池是老舍先生筆下龍鬚溝的縮影。20世紀60年代,金魚池被填平。拆除平房,建起了50多棟簡易樓,形成了金魚池東、中、西街。

2001年7月28日,金魚池危改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作爲北京市房改帶動危改政策首批試點項目之一,僅一年時間,一個嶄新的小區就出現在人們眼前。小區新建居民回遷住宅樓41棟,配有學校、垃圾樓、汽車庫、健身園等。回遷居民的住房使用面積達到每戶77平方米。

2003年,相關部門在金魚池社區初步搭建了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同年6月,金魚池成立了社區科協,這是全國首家建立在基層社區的科協組織。學電腦學上網、迎奧運學英語,金魚池居民的整體素質提升,金魚池不斷建設科普型社區。同時,社區工作也蓬勃發展,如建立了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等。

2004年,將每年4月18日定爲金魚池社區節。

●隨改革開放成長的紅橋市場

1979年9月,爲了將沿街叫賣農副產品的農民管理起來,相關部門劃出一塊地方,這就是紅橋市場的雛形。

1980年初,崇文區工商局將磁器口的馬路市場移至天壇公園外的東北壇牆下,沿半弧形壇牆依勢設攤,形成了5000平方米的紅橋農貿市場。

1986年3月,市場管理所在市場內建成了封閉、半封閉式的商棚,並推行了區域化管理的新模式。

1992年,根據“退路露牆”,展示古都風貌的要求,決定在法華寺敬業西里建造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集貿商廈——紅橋市場。

1995年1月28日,紅橋市場正式對外營業。

1999年起,市場開始對部分攤位採用公開競標的方式進行招商,開啓了市場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先河。

2005年9月,舉辦了“首屆北京國際珍珠文化節”;2006年,對三層北廳原經營舊工藝品的區域進行調整改造,主營珍珠。經過幾年的內部改造和調整,創出了“京城珍珠第一家”的品牌和規模。

2014年,紅橋市場開啓第四次轉型升級,變身爲原創珠寶設計和國際珠寶交易中心。

本報記者 張楠/文

胡鐵湘/攝

資料圖片由東城區委

北晚新視覺提供

製圖吳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