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藝軒

要說起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那就不得不提到“東印度公司”了,這個公司和世界上的很多公司不同的是,它不僅是一家“貿易公司”,它還是一家“殖民公司”,不僅擁有着巨大的財力資源,同時還擁有着幾十萬的軍隊。如此看來,這哪裏是一家公司,分明就是一個小國家嘛!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居然征服了一個幾億人口的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這在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那麼,東印度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世界上偉大的公司,掙錢厲害,打仗更厲害,印度都成了它的殖民地

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我們都知道,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初衷並不是搞什麼殖民征服,而是一心搞貿易。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去搞殖民征服呢?它又是怎麼做到征服印度這麼大的一片土地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就認爲,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本身從一開始就計劃要征服整個印度了,後來不過是按照自己前期制定的計劃,一步步實施而已。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東印度公司總部還不斷的警告在印度的負責人,不要介入當地事務太深,公司的主要目的還是做貿易掙錢,不是搞什麼殖民征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印度公司最終還是要去搞殖民征服呢?這還得從印度的一個城市——“孟買”說起。

世界上偉大的公司,掙錢厲害,打仗更厲害,印度都成了它的殖民地

印度地圖

孟買,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印度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但是在當時,孟買卻只是一個很小、很破的海邊小鎮,還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534年被葡萄牙所佔,1661年轉屬英國)。後來給英國以後,英國國王還看不上,認爲這地方沒啥用處,所以又轉讓給了東印度公司,成了東印度公司的第一塊殖民地。出人意料的是,東印度公司在孟買經營、搞制度建設、搞市政建設弄得差不多的時候,公司便開始收取土地稅。結果他們就發現,這一小塊地方每年稅收居然達到了1600多英鎊,這比做正經生意來錢都快。於是這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模式,歷史學家們稱之爲:“貿易-征服-收稅”模式。

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帶來巨大利益的甜頭後,便開始琢磨起了殖民征服。

但問題是,東印度公司再怎麼大,但它本身就只是一家公司,人力財力有限,這怎麼能征服印度這麼多地方呢?當然了,如果單靠東印度公司一己之力是不能做到的,但是要知道,東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大的規模,核心原因在於它善於“借力”,這也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祕訣之一。要知道,英國人在印度是從來不蠻幹的,它的貿易權是從統治者手裏要下來,或者買下來的,所以它是在一個已有的權力結構下做自己的事情。

世界上偉大的公司,掙錢厲害,打仗更厲害,印度都成了它的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

但是到了17世紀末的時候,這個當地的權力結構就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統治印度大部分地區的莫臥兒帝國迅速衰落,地方勢力逐漸抬頭,導致戰亂越來越嚴重。這一狀況,就有點像我們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東印度公司是不是就直接取而代之了呢?當然沒有,它還是藉助原來的結構,不過這時的目標已經不再是貿易,而是殖民征服。

那麼,它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我們舉個例子,東印度公司的部隊。英國在印度的部隊編成就是一種典型的“借力”模式。借誰的力呢?就是借本地人的力。東印度公司軍隊的核心是英國軍人,但是其本身人數並不多,所以他們就從當地招募了一大批的印度人入伍,並由英國人統一訓練。當這些印度士兵編成一個個連隊之後,連長則全部由英國人擔任。同時,一支公司軍隊一定還要有一支純粹由英國人組成的連隊。所以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來,英國人的這套混編制還是非常管用的,既然印度士兵掌握了歐洲軍隊的戰鬥能力,又能很好的控制他們,所以在打起仗來的時候自然就是一個整體。其戰鬥力也要大得多。當然了,這主要也是從制度上想的辦法,畢竟英國人運用制度的能力總是能勝對手一籌。

除此以外,英國人在征服戰略上也是很突出借力。我們知道,當時的印度已經陷入內亂,各地的土邦王公之間相互開戰。在這種情況下,東印度公司並沒有簡單的加入混戰,相反,它每一次大規模的出兵,基本上都是打着某一個印度土邦王公的旗號,一旦打下一塊地方,這個王公就把這個地方分出相當一部分,當成禮物送給東印度公司。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裏,東印度公司就像是一支僱傭軍一樣,它替不同的印度王公打仗,所得到的土地都是別人獎賞它的。這樣一來,東印度公司的軍事征服就一直掩蓋在印度內戰的表象下面,那麼它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聯合一派打另一派。

世界上偉大的公司,掙錢厲害,打仗更厲害,印度都成了它的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

那麼,當東印度公司獲得這些土地以後,又該怎麼處理它們呢?是直接統治嗎?其實,東印度公司並沒有直接的去統治印度人,而是繼續借助原有的統治結構。

在當時就有這樣一位英國駐印度總督的話就很有代表性,這個人叫韋爾斯利。他在當總督期間,東印度公司的軍事擴張速度最快。他說,我們一定要尊重莫臥兒皇帝,要保護好他的財產。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爲當時,曾經統治大半個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已經分崩離析了,皇帝完全就是個虛名。而之所以東印度公司會那麼尊敬他,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維護皇帝的權威是爲了利用他的權威,這樣一來便可以花最小的代價來征服和統治印度人。這一舉措有點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你也千萬不要以爲,這種藉助原有統治結構的做法,就只有在原來的莫臥兒帝國的層面上。實際上,東印度公司對從高到低各個層級的印度統治者都是這樣。他們在征服一塊地方之後,不會立即把原來的統治階級一掃而光,然後就由自己來統治。相反,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了原來的統治結構,那些土邦王公、總督等等,只要是願意合作的,公司還是支持他們的。在當地人面前,這些人還是統治者,像司法、行政管理這些權力還是歸他們,但是軍權和財權必須由東印度公司來掌握。

這種同治形式也我們熟知的“雙重統治”,也叫間接統治。

世界上偉大的公司,掙錢厲害,打仗更厲害,印度都成了它的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的船隊

這對於東印度來說,這種統治成本是最小的,此外,還可以給當地人造成一種假象,以爲還是原先的土邦王公在統治,這樣一來便就減少了反抗的可能,風險也就相對減少了。

所以,也就是這種充分藉助現有的權力結構,保證了東印度公司能以一個公司之力,征服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當然了,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思路也是英國人制度精神的一種折射。因爲制度精神從來就不主張推倒重來,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各種結構。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時,這種思路可以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風險。東印度公司在這一點上無疑是做的最好的。

資料參考:《英國簡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