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騰訊官方宣佈,正式啓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羣拆分重組,保留四個的基礎上新增平臺與內容事業羣雲與智慧產業羣。據相關媒體報道,騰訊金融業務也在謀變,基礎支付、金融應用在內的金融科技業務劃歸企業發展事業羣,在更強調B端的同時,在品牌露出上也更加突出“金融科技”屬性。

  從發展歷程上看,騰訊金融業務經歷了財付通—騰訊“FiT”—騰訊金融科技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邏輯非常清晰,先拿下支付市場,沉澱數據和用戶,具備了金融連接和擴展能力;再基於支付工具的優勢地位,順勢切入更多金融業務,連接更多金融場景,逐漸具備了金融開放平臺的雛形;最後則順應新的監管要求和行業發展大趨勢,聚焦於金融科技發展和賦能,在場景連接上從金融領域進入泛金融領域,謀取更大的業務拓展空間。

  從階段性發展重心上看,第一個階段側重於支付本身,以覆蓋更多的支付場景爲手段,以更高的支付市場份額爲目標;第二個階段側重於從支付到金融的全鏈條打通,藉助於支付的優勢地位,順勢完成對理財、消費金融等全產品線的佈局,並在自營業務中積累和迭代科技能力;第三個階段注重科技能力的輸出,強調開放性和連接性,走出生態圈的閉環,接受開放市場的競爭與挑戰。在這個階段,騰訊開始強調金融科技與B端賦能。

  其實,金融科技一詞已經火了兩年,騰訊此時將其金融業務更名爲“金融科技”,與其說是前瞻性的戰略轉向,倒不如說是事後的戰略確認,即戰略重心調整在前、更名動作在後。股票價格是企業未來前景的折現,從這個角度看,事後更名並不具備提升公司市值的效果。從戰略重要性上看,騰訊的科技能力,以微信和QQ兩大社交場景下的數據沉澱、用戶基礎和應用場景爲根基,騰訊金融科技,不過是其科技能力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屬於應用層面,側重於科技能力的場景連接和變現,有望取得與遊戲、廣告等業務同等的戰略地位,還不可能挑戰社交平臺至於騰訊的戰略重要性。

  至於B端能力,沒有巨頭可以做到通喫。B端用戶,又可細分爲B2B企業和B2C企業,對於聚焦於爲C端用戶提供服務的B端企業而言,騰訊的C端場景和用戶基礎天然具有吸引力,這是騰訊發展B端業務的相對優勢所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支付對B端支付商戶的拓展,走的其實是C端帶動B端的路子。此外,很多面向C端用戶的互聯網創業企業樂意接受騰訊的投資,看中的也是騰訊在C端的優勢資源和地位。相比之下,對於聚焦於爲B端用戶提供服務的B端企業而言,騰訊的吸引力相對有限,很大程度上將考驗其底層技術實力和B端資源拓展能力。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