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0a6d2bb09354c89ab380c11a78f42fb\" img_width=\"720\" img_height=\"405\" alt=\"吉林日報“東北風”精品欣賞——漁村記事\"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早上出發時已經九點半了,比原計劃晚了兩個小時。也幸虧是走晚了,不然這個四下透風的大貨車,一定會凍死我。雖然一行四人是坐在駕駛室裏,儘管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把能穿的厚棉衣都穿上了,但我還是低估了現實。身體在接近零度的低溫裏,慢慢冷卻,近似一種酷刑,好在現在還未及深冬,白天的氣溫還在零下五六度,江河還都未結冰。東北的冬季,不常出屋的人,根本就不用穿太厚的棉衣。家裏和公司的溫度都能達到零上二十幾度,在外面的時間又極少,所以我幾乎忘記了挨凍是什麼感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車況太差,一路顛簸,到集安走了近三個小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集安市區沒停留直接趕往果宿村,一直坐在車裏不動,感覺自己已經快凍僵了,下車時腿都有些麻木了。沒容片刻喘息,同車的人就開始卸車,因爲這趟行程是我自己選擇的,所以不想讓自己成爲例外,就主動參與所有工作。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載來的牀上用品都搬進剛剛建好的民宿屋裏擺放好。這個村子位於兩座高山的中間,以盛產水果聞名,佔盡了集安氣候的優勢,所產的水果甜脆多汁,果香濃郁,系列水果產品別具風味,小村也就別具風情,已經營採摘型農家樂有些年頭了,隨處都能見富裕繁榮的景象。如今又請來專業民宿設計團隊爲其改建升級,所建民宿是以藝術爲主題的,每間都以世界著名繪畫藝術家的畫風作爲主題風格,各有不同,頓使小村文化氣息濃郁,可謂增色不少。收拾停當,便上車趕往下個村子——漁之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往漁村的鄉路略窄,一邊貼着陡峭山壁,一邊懸崖下是鴨綠江,一路都是S彎,視野很窄,需不斷鳴笛以警交會車輛。緊張得我一直緊繃着神經看路,司機應該都沒我累。其他人許是走熟了這路,玩手機的、閉目養神的,都悠閒得很。我這樣膽小,真的不適合到鄉村體驗生活,又或者應該多些這樣的機會去適應。其實這段路也算一段奇景,我是返程的時候才注意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漁村已經過了中午,這是個臨鴨綠江而居的小漁村,與朝鮮隔江相望,是鴨綠江最窄的地方,也就是與朝鮮最近的地方,可謂是雞犬相聞。漁村分東西兩個凹型山溝,山高林密,格外寧靜,散落着三十幾戶人家,房屋多數空着,村子裏的年輕人都外出定居了,剩下的皆是老人,守着點薄地,守着兒子甚至孫子的房屋,守着滿是斑駁痕跡的漁船、漁網,守着大山裏的歲月,守着那份鄉情……這也是大多農村的現狀。因爲人口少,村子裏連個日雜經銷店都沒有。新建好的幾個民宿屋分別在東西兩個溝落,是利用閒置房屋改建的,在這裏建主題民宿,也是因爲“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風颳進了這個近乎與世隔絕的村莊,也正因爲它遠離喧囂,不諳世事,纔對山外的人充滿了誘惑,它的美未經雕琢,不染俗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貨車沿着崎嶇道路,一路顛簸,每到一家民宿屋就要停車卸車,一路走完,已經感覺自己身上的血液都是涼的了。因爲忙着趕時間,中午幾個人就在車上喫的麪包,這會兒已經飢腸轆轆了,同行的民宿建設人員說:“現在去劉嫂家喫飯,喫完飯再打掃衛生,今天一定要完成,明天上午要迎接第一批參觀的客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喫飯一定要在農戶家,因爲這個地方沒有餐館或飯店。從她語氣的平和程度,能感覺出她們已經從最初的被全體村民排斥,轉變成了農家院的座上客,期間經歷的艱辛,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鄉村振興,有這麼一批默默無聞的先行者,負重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劉嫂家,一進門撲面而來的熱乎氣兒,差點把我感動哭了,從來沒有感覺室內的溫暖原來是這般親切。劉嫂是村裏一個普通的農婦,50多歲,手腳麻利,一臉熱情,邊和我們搭着話,邊往桌子上端菜。我也從來沒感覺飯桌是這麼有誘惑力,沒和誰客氣就一屁股坐到桌邊,桌上的飯菜很有家的味道,玉米麪餅子、玉米子粥、蘿蔔鹹菜、炒野生蘑菇,還有一盤清燉鴨綠江野生鯽魚。能想象一羣餓極了的人圍着餐桌的景象吧,那頓飯喫得極香。這個村子因無固定經濟來源,日子本來過得清苦,但是從村民的臉上幾乎看不到愁苦,他們都還保持着原始的狀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態亦原始。喫完飯,還沒感覺身體暖和,又得去各個民宿屋子打掃衛生了,打掃完一家,再拎着工具走往下一家,這樣活動開了,便不覺很冷了。午後的陽光很暖,只是地處近江風大些,風中帶着江水的味道。我逐漸被民宿屋獨特的設計風格吸引了,心境也漸平緩了。在一家名爲“水岸漁歌”的民宿屋前,有座形似玻璃棧道的觀景臺,登上觀景臺,鴨綠江兩岸風光一覽無餘,兩岸兩國,兩種風情,令人至爲歎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漁之塢”可理解爲“漁家小碼頭”,這些寄情於這個漁村的民宿設計建設者,讓我由衷的敬佩,他們憑着情懷和對家鄉的摯愛,不計得失地做了本地主題民宿發展的先驅者,也是領路人。萬事開頭難,要在一個固守着代代相繼傳統觀念的農村植入新的發展理念,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他們憑着一腔執着的熱情闖過了一道道難關,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一個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在他們的手中建造成了融入古老漁文化的主題民宿,設計風格獨特,文化氣息濃郁,且還不失質樸民風。村口、碼頭、大門、院落、房間,隨處可見各種“魚”圖案和飾品,從古代的“魚”字演變紋飾及古老的捕魚工具,到現代的“魚”手工藝品和裝飾品,濃墨重彩的描摹着這個古老漁村的故事。策劃者邊忙碌着邊滿懷信心的和我講述了明春的工程內容,漁村和朝鮮相隔的鴨綠江中心有座小島,明年將在島上建起帳篷營,供遊人野營、垂釣、捕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作結束時,已經是21點了,漁村的夜晚格外的靜,靜得能聽到微風略過枝頭的聲音,能聽到鴨綠江裏魚兒躍出水面又落下的聲音。滿天的星星也比城裏的晶亮許多,能清晰地看見銀河。一懷柔柔的月色,氤氳着茫茫鴨綠江,那一刻,感覺自己在紅塵之外,從不曾瞭解,世界原來可以這般寂靜,靜得能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能感受到自己周身的血液和神經的運行軌跡,慢慢地和大山融合、和江水融合、和星空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天漁村將迎來第一批客人,明天該是個大晴天。漁村將如一塊淺雕細琢的出塵璞玉,帶着塵封的記憶迴歸煙火,帶着古風古韻,淺嘗喧囂,以一隅寧靜迎八方客,爲民生計。\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吉林日報社出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策劃:姜忠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紫 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劉穎\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95066604995079
相關文章